退休資產配置之路 ,寫在退休第2年末

Google 廣告

「 退休資產配置之路 」,是「2019年度自我檢討」和「2020年我的新年新希望」系列文章的第一篇~退休族第一重要任務就是管好自己的退休金,在退休的第二年,也就是2019年,我很認真的研究了差不多可以想到的投資工具,現在來分享我的理論與實際的差距😌,還有我自揭瘡疤的自我檢討。

Google 廣告

退休後自己一個人的年度策畫會報😀~

退休進入第三年,來進行年度回顧和提出我的新年新希望,這似乎有點陳腔濫調,以前在上班的時候,所謂的年度策劃會報,其實老闆心中早有答案,檢討會報常常只是要看是否很聰明(或識相😳)的正中紅心。

但是退休後的年度檢討不會有這問題了,自己說了算。

現在就來分別針對我的網站主題,也就是我的退休生活規劃4大方向,來分享我的2019回顧,還有2020年的新希望吧😀~

這篇文章是第一篇,也就是2019年「退休資產配置檢討」及2020年新方向~

退休資產配置之路 ~ 「精心研究篇」

2018年是退休的第一年,剛退休最擔心的事是到底我的退休準備金夠不夠讓我用到萬一長命百歲,所以我研究了美國主流用的退休金安全提領率4%法則,也研究了各種產生退休現金流的方法

2019年,我看了幾篇最適當的退休資產配置的外國研究報告,也就是怎樣分散投資才能讓每年安全提領退休金的4%出來用是沒有問題的。

那要怎樣達成這些資產配置呢?為了遠離退休前人云亦云投資的金酸莓基金,我研究了媒體中常被報導的可以用的投資工具?

分別有什麼風險?針對主要的幾項工具,像是:

投資工具我的考量(欲知詳情,可點入標示顏色的文字中進入文章連結)
股票有不少意見質疑追求高股利是種迷思,另外很大的問題是到底有多少人真的有打敗大盤?如果沒有打敗大盤,那不是直接分期投入投資股票ETF像0050、0056就好?目前我有分散投資十幾檔股票,下面會來分享我這平凡退休族入股市兩年的結果。
股票ETF連投資大師也建議一般人不要投資個股,追蹤大盤的ETF會是更好的選擇,但是要投資之前還是先要徹底了解ETF的流動性風險,還有ETF的折價、溢價到底是什麼?
全球股票型基金集中投資台灣股市也是種風險,與其分為美國、歐洲、日本、新興市場等上上下下停利停損,對退休金來說,不如直接投資全球股票型基金來得穩當,但是基金收費還是高,而且即便得獎基金也有可能變成金酸莓😌,想朝海外ETF挪動。
特別股因為有投資國泰金的普通股票,所以有嘗試性的買了一張國泰金的普通股,以我的投資價格,我的2019年殖利率只有1.8%,而且股價也不是沒有跌價的風險,我覺得很難全靠台灣的特別股養我一輩子。至於特別股ETF,我還沒花時間研究。
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來我網站看我的REITs國內Reits分散度不足不考慮,有機會再看看國外的產品,但我們也很難了解國外的房地產發展,真要的話就選擇全球型的商品,目前我還沒有想要積極研究。
人氣很高的高收益債基金高收益債和股票比較接近,屬於較風險較高的投資,不適合拿來作股債平衡的「債券部位」分散風險,綠角的基金8堂課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作者們也不推薦。
美債ETF股債平衡的退休資產配置佈局中。
投資等級債ETF投資等級債是較低風險、且可分散股票投資風險的債券類別,我會持續分批投入,但是2019年四月的時候我整理的文章,現在看法還是一致的,並且有追蹤折、溢價的狀況比例似乎偏高,所以我這段時間還沒有大幅投入國內的投資等級債ETF,會再看看國外的產品。
很多人被銀行理專銷售過的AT&T公司債AT&T公司債感覺好像變成這幾年銀行界必推給國民的單一公司債,我對國外企業財務狀況沒有時間追蹤,且偏好分散投資,以我的資金狀況很難分散幾檔國外公司債來投資。所以銀行數次跟我推薦這檔的高配息我還是不為所動。

投資大師說投資最重要的事,首先就是要控制風險!在研究上面這些退休投資常被提到的投資工具的文章分享中,我會特別注意這些投資工具到底有什麼風險?另外就是這項工具加進來,有沒有分散風險的效果?

看到上面項目很多、眼花撩亂,但我是覺得自己研究過以後,客觀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幾項來進行就好,像是我不排斥全球型REITs,但是也不是一定要去進行,甚至研究的過程中我還大幅砍掉之前的高收益債基金,還有一些個別市場的基金投資,讓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做有效的運用也很重要我並不想要退休生活是每天在想錢的事。

2020/4/2附註:2020年初世紀大股災,我更新了上面所有投資工具的長期報酬率以及短期內波動的狀況,請參考以下兩篇:

Google 廣告

退休資產配置之路 ~2020/1最新比例大公開

經過上面的地毯式了解後,我歸納自己可以考慮採用的工具包括:

如果有朋友記性比較好,也許還記得2019年七月的時候我曾經分享過為什麼我退休一年又九個月之後退休金並沒有減少,在我退休前投資只是小賺,退休後最擔心的事就是退休金會不會一天一天的往下掉。

我覺得美國的退休4%法則,雖然要完全科學的仔細計算,對一般人來說還是有難度,而且要持續達到年報酬率6%-7%不一定人人做得到,但是如果能夠把握重點:

  • 注意資產配置分散風險,還有
  • 控制每年消費的比例小於投資報酬率,像是我對報酬率還不是很有把握,所以我會先節省花費控制在3%而非4%

4%法則還是一個可以讓退休族安心的退休金控管方式。

有讀者來信說找不到我先前文章提供過的4%法則簡易試算工具,請點此進入👉我退休一年又九個月之後退休金並沒有減少,就在這篇文章的最下方有那個檔案喲~

有關投資收入的部分,我再把我2019年七月的配置比例,還有當時檢討後設定的調整方向放上來一次,另外加上2020年初實際調整後的結果。

退休資產配置之路 2019

退休資產配置之路 ~「我只是個凡人篇」

前段落的比例變化,我歸納以下重點:

再會了,我的金酸莓基金~

可以看到我的基金部位從33%大幅下降到7%,主要是趁高點贖回一些長年虧錢,這段時間終於有機會解套的金酸莓基金,有幾支其實也沒有翻正😒,但還是找有賺錢的基金湊對,加起來有小賺就出場了。

多數人對於2020年一片看好,現在出場也許失去進一步翻升的機會,現在,畢竟我心意已堅😒,對於主動操作型基金的高收費是不能接受的,今生無緣,就在此斬斷長年的孽緣吧。

目前只剩下7%主要是全球股票型基金,預計也是會漸漸刪除的。

我的存股計劃宣告與0056越差越多😣

我在台股個股和ETF的比例分別是25%和3%,半年之間只比2019年七月時稍微增加一點點。因為股市持續在高點,這半年來並沒有購入新的股票或是ETF,增加的部分是因為股市上漲增值。

個人得到的教訓,在此與有緣人分享~

在2019年七月我分享過為什麼我退休一年又九個月之後退休金並沒有減少的文章中,我有提到當時我的個股存股操作績效落後0056三個趴先😌,但是到了這次結算時,我的含息報酬竟然只是0056的一半😳。

雖然有多支像是華南金、兆豐金、櫻花、台泥等績效勝過0056許多,但是也有國泰金和鴻海這兩檔金酸莓股票,其實也不能武斷的說他們是金酸莓,誰知道何時會翻身?重點在於我看錯價位。

目前股市一片歡樂,即便像我有看錯價格,整體績效落後大盤一半,到這次結算,我的退休金還是在我支付掉我的日文上課費、導遊領隊上課費咖啡館看書、寫文章等生活費後,又增加了一些。

有不少書籍在教大家如何選擇個股,像我一樣的股市新手就有機會可以選到戰勝0056、0050等ETF的股票。

但是,如果講的是整體的投資績效勝過大盤呢?有多少人可以做整體績效持續十年、二十年打敗大盤?

講得這麼振振有詞,不是在教訓誰,這是我的自我檢討啦,去年七月我就有心改正😔,想將台股部位挪過去向ETF靠攏,但這幾個月因為忙於上導遊、領隊課,還有準備考日文檢定,在這部分竟然是原地踏步。

哈哈,幸好我現在的老闆是我自己,雖然展業不利,但平素節儉有功,還是有撐住讓退休金暫時沒縮水;不過,除了幾檔真的買到好價位的股票會抱緊處理,2020年還是要找適當時間點將不值得長期持有的股票繼續挪往ETF去努力。

現金、定存持續氾濫

處分掉金酸莓基金之後,我的現金、定存水位又增加了😳,我知道銀行現在不太愛定存,其實也不是我愛做不受歡迎的客人,但是現在看到股、債都漲多,當下實在買不下去。雖說長期投資不用猜測高低點,要定時定額規律分期投入,我還是有這人性的弱點哪~

暫時只好先將定存做好整理,將定存分散到一年12個月,每一筆錢都要得到一年定存的最高利率,說是最高利率,也只是一趴多一點點而已。哎,至少每個月都有一筆錢賺到完整的利率之後到期,我再來每個月看狀況分批投入目前占比太低的海外股市和債券ETF。

儲蓄險呢?

八月的時候銀行理專有來追蹤我銷售儲蓄險,年底又很盡責來追蹤一次我這呆定存客戶,本來有想將定存挪一些過去,把儲蓄險當成債券一樣的穩健保守部位也許更安穩,但無奈那陣子銀行主推的保險公司我不認同,而我有信心的大樹似乎條件不好(還是給銀行佣金不夠高?😌),理專最後沒有拿給我看,我一忙也沒再追蹤。

現在所謂的儲蓄險在低利率環境、還有金管會的監管下,已經大不如昔了。

前進複委託

關於海外股市和債券ETF的部分,個人觀點,台灣的商品多少有些缺陷。有在考慮透過證券商用複委託的方式直接投資美國那邊的產品,要將一部分錢換成美金,還有因為有複委託有最低手續費的規定,所以要搭配最低投資金額等等。今年真是要振作一下花點時間想規劃清楚再確認是否進行。

Read:複委託投資美國ETF 要注意4件事~0050之外的退休金工具

Google 廣告

退休資產配置之路 ~「凡人也有參考的價值」

以上就是我的檢討結果,是不是一點都不是專家?這樣也敢寫部落格,也敢開臉書專頁?

去年八月SMART智富雜誌來找我要訪問我的時候,我就有跟總編輯說我根本就還在調整中啊,但是她說她了解。我想我能提供的是在過程中實況報導,萬一沒準備好突然退休之後可能會面對怎樣的狀況。

媒體上看到的文章多數是已經成功的案例,即便這些成功的先進也有不少分享成功之前的慘敗經驗,但是畢竟現在是成功的人物了,也許像我這樣的「爬行中」的故事,雖然不精彩,但分享我身歷其境匍匐前進的過程,也有我的小眾市場吧。

前幾個星期和多年不見的朋友見面,朋友因為投資某老牌存股標竿的公營企業,以為很安穩,沒想到受傷,加上和我一樣有幾檔金酸莓基金,之後便就成了再也不想理財的定存族。像這樣聽到投資而色變的人不在少數,那些很成功,從虧損中翻身大賺數千萬甚或上億的案例,對這些朋友來說感覺是賭性堅強的、賭徒的故事。

我並不是靠投資達到財富自由,工作是我主要累積退休金的來源。但是雖然以前投資成績效普普,我一直有分散投資的習慣,我覺得這點如果可以做到,長期來看應該不至於是個太悲慘的故事。我還是相信投資是準備退休、或是退休後都必修的功課,除非家有恆產到滿出來所以不需理財,那另當別論。

希望我的凡人故事也有可以參考的價值。

萬一市場暴跌怎麼辦?

以我目前的很保守的配置,

  • 即便股票市場現在馬上暴跌16%,我也只是回到2017年退休時候的投資水位而已。
  • 如果超級誇張,股市暴跌50%呢?資產會縮水到剩下2017年剛退休時的87%,看起來不是太糟的狀況;而且萬一暴跌50%,我還真的可以進場撿便宜呢。

因為這兩年參與股票市場資產有增值,即使算進去我這兩年花掉的部分,還是有盈餘!而因為我的配置比較保守,即便股市大跌,還是可以相當的耐震,這對我來說很重要。

當然,我這看起來還耐震的組合有個問題,就是我有很大比例還放在幾乎談不上報酬率的定存,所以我的花費就要控制比較嚴格。

你也可以把自己的退休金組合拿出來算算,萬一像股票、股票ETF這種風險性投資跌10%、20%、30%、40%、50%,你的退休金會變多少?真跌這麼多的時候你打算怎麼做。

2020/3/14 附註:寫這篇文章是2020/1/12,才兩個月,暴跌就發生了⚡⚡⚡😖請看下面這篇文章記錄歷史性的一刻~股市大跌,退休投資該怎麼辦 ?我正在做這3件事

安心投資過日子

我覺得以上的結果是我可以接受的,只要謹守下面幾個資產配置的原則,是可以安心投資過日子的:

  • 建立自己的資產配置比例,一般對50幾歲的人來說是股六債四,可以計算看看目前是否有偏差,還有如果股票大跌時,你的投資組合跌幅會是多少?只要有相當部位放在安全的地方,應該可以安心投資沒有問題。
  • 風險控管是股票投資第一守則。
    • 避免投資個股選錯股、甚至集中某個股的風險、以ETF為主力。
    • 投資不了解的工具時先了解清楚風險所在,寧可慢、分批進行,不要快,有時會覺得自己很蠢笨,錯失賺錢良機,但沒關係,風險控制是第一關鍵
  • 掌握4%法則,控制支出一定要小於投資收入,節省是美德,看到臉書上許多朋友都在出國玩,如果沒有餘裕也不要輕易動搖,不是每個人退休後都在玩,都很精彩,退休族有很多不同的形態,許多退休族其實心裡很悶,只是不會去臉書上張貼講出來而已。還有很多不花大錢的方式可以讓自己充實過日子的,這個我很會,呵呵~

有朋友眼尖問我,提到費用時我怎麼沒提到買菜錢和水電瓦斯等?感謝提醒,我在所有文章中如果有相關說明,都是一致的,但也不能考驗大家的記性,而且也陸續有新的朋友加入看我的文章。

我退休後家庭開銷主要是我老公付~因為以前我上班時費用是我在處理,我的收入還可以,我就大部分都是付掉沒跟我老公請款(這也是種冒險,女性朋友可以的話別學我😳),所以我的退休金是有缺一角的😲~因此,現在吃飯錢和生活費等等換我老公付,我算是在回收啦😂~我的外食及個人花費就我自己來,基本上我們各自管理自己的退休金,將來的照顧費用也是個人自己準備。

每個家庭財務分擔狀況不同,但4%法則~個人支出控制小於個人報酬率的道理還是通的~還有,這也是為什麼我老公還不能退休的原因,如果用4%法則算出來的退休金額和可用開支還是很拮据,那樣還是及早下定決心,想辦法繼續工作,想靠投資退休並不是對每個人都可行。

以上就是我這平凡上班族未滿50就在職場撐不下去兩年來的退休理財心得,人生不是每件事都能盡如人意,但是危亂中還是要深呼吸、再學習,趕緊安頓好自己。

除了我的退休資產配置2019年檢討和2020年展望,這幾天會陸續完成我的退休生活、終身學習以及旅行方面的檢討,還有2020年我打算做些什麼事,希望有給你一點靈感、有點幫助~

註:(2020/3/8)因有讀者詢問,所以附註說明。文章中有提到我預計逐漸出清持有的全球股票型基金,只是暫時沒有研究好更適合的工具時暫時還放著,2020年2月農曆過年後考量並非長期想持有基金,趁武漢肺炎股市還未受影響之際,將全球股票型基金全部賣出了,目前暫時放在定存,打算再找時間佈局到股票型ETF。至於文中也有提到的金酸莓基金,在2019年第三季趁市場高點也已先出清了。我的想法是沒打算長期持有的投資,就找適當的時間出清。

10 comments

  1. 有機會的話,能分享一下保險保障這個區塊嗎?
    好奇版主的規劃方式,謝謝

    1. 現在保單的條件因為利率、金管會監管的關係,和以前我投保的保單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像是我以前比較偏好終身保障型保險,現在條件已經大不如前,所以也許可以參考的價值並不高,不過我還是可以找時間寫一下對保險的看法的,謝謝你的提議

  2. 如果資金不多,股票少許,請問該如何做資產配置?

    1. 我不是什麼理財專家,不過據我研究退休金的結果,我覺得不管資金多寡,還是一樣要兼顧成長性和安全性,所以還是可以按照您的年紀,110-年紀=股的比重,剩下的部分就是債。另外,如果資金部位不是很大,投資個股不容易做到分散持股,這樣應該是以ETF為主力來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至於債的部分要特別注意是以安全性較高的政府公債和投資等級債、甚至一部分可以放在定存,一樣是以ETF為主,避免和股市連動較高的高受益債、新興市場債。最後,如果目前還沒有達到理想的配置比例,可以分一年12個月,分批投入與調整,避免一次單筆投入某項標的。以上是我的淺見與您分享,也歡迎再交流~

  3. 謝謝很棒的分享與回顧, 內容非常實際與生活化, 很值得參考!!

  4. Buffett 22日發布一年一度的致波克夏股東信:「如果在未來數十年接近當前利率,而且如果公司稅率也維持在接近企業當前所享受的低水準,那麼幾乎可篤定,股票的長期表現將遠優於長期、固定利率債券工具。」
    所以你會在債券有所調整嗎???不是不買,而是減少比例…?

    1. 如果是以資產配置的角度,還是依照年齡來調整,而不是跟著市場預測來調整。我覺得巴菲特的操作是公司面的策略、和一般人的退休理財所需考慮的風險因素應是不盡相同。我目前是51歲,我的目標是股55%債45%,但退休後股市一直在高點,我比較小心,調整得比較慢,目前是股35%債65%,而且我的65%其實是定存和債券等較保守的部位,當中債券部位非常少,目前還多數停在定存上。原因有好幾個,一言難盡,請參考文章中所說,所以以我的狀況我是要增持股票部位,但是原因是要達成我的年齡該有的配置比例,和巴菲特的看法無關...我很樂意分享,但絕非覺得自己是標竿唷😁,僅供參考~

  5. 你的兩隻金酸莓股票我也有買 也是買在高點,不知您要打算如何處理?現在低點會再買嗎?

    1. Hi,在「市場震盪 ,關於理專、 退休資產配置&我的金酸莓基金」這篇文章中有提到,我已經在寫文章的那時候將這些基金出清了,那時是2019年第三季。詳情請見原文,網址如下:https://tmmperfectlife.com/asset-allocation-for-volatile-markets/。而農曆年後我將剩下的全球股票型基金也全部出清了。因為介意基金的高收費,並且選基金常會看走眼,所以風險性投資的部位,以後打算只投資股票和ETF,不再投入共同基金。感謝提問,我也在這篇文章的下方加註,讓看文章的人都能了解。至於您的部分,我覺得是考量您是否打算長期持有這些金酸莓基金,如果是的話,那可以考慮下跌的時候承接,如果和我一樣已經對這些基金的績效不再有長期的信心,那可以跟我一樣找機會點出清,這些基金得獎之後又表現不佳,我不喜歡想要長期持有基金也做了功課卻受懲罰,基金經理人到底怎麼操作的,對我來說不知如何掌握啊...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