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震盪 ,野村證券說八月底金融海嘯式大崩跌會來,摩根大通說,股市會從九月一直漲到年底。已過八月,沒有大崩跌,那會不會漲到年底?記下來,看哪一派成真。本來退休嫺人是以資產配置來控制風險,不應太在意這事,市場本來就難以預測,草包歐巴桑來預測也有一半猜對的機會😃,但有天到銀行辦事,提醒了我,趁機來甩掉爛基金。
文章段落快速聯結
退休後嚴禁自己踏入銀行分行,但...
這個月疏於寫文章,因為八月上半個月在上導遊訓練課程,結束後累積三週的瑣事得處理一下,其中包括到銀行分行去辦件小事。
本來退休後很避免到銀行分行 ~ 因為以前工作的關係,了解銀行分行的業績壓力,推廣產品是避免不了的工作,以前會為了想了解同業的服務或是因為和行員認識的人情關係投資,退休嫺人現在可沒有新的收入可以來搏感情。
嫺人看起來就是一個好好。。。以前是小姐,現在是大姐,親切是我的特色,我很了解自己這個弱點,所以退休後嚴禁自己到分行辦事😃,即便必須去也會避免和行員四目交接😃,唯一一次比較久的交談是和認識已久的理專見了一次面,理專推薦我AT&T公司債,當時又起了想照顧認真年輕人的念頭,但,經認真研究後控制住了😃。
後來好一段時間不用進分行辦事,網銀打密碼份外小心,不然連錯幾次得去分行解鎖可就麻煩了😃。直到七月的時候,因為兒子要去英國自助旅行,要幫他辦信用卡附卡減少攜帶現金,不得已只好再次與分行理專聯絡。先前那位已經離職,這次換了新的理專。過程中盡量可以的步驟就自助,無奈出了點狀況一波多折,導致和理專聊...上...了。慘~
這些產品對我真的不行...
這次新的理專是個可愛的年輕妹妹,中間出了一點狀況,但你不會想要為難她,因為真的還蠻可愛的,態度很好。就這樣,幾次往返之後,終於...她還是開口了。
AT&T公司債
第一個講出的是AT&T公司債,因為三月和前理專談完就立馬寫了文章記錄,印象深刻,馬上背誦給她聽我研究後為什麼不適合我的原因,其中包括費用率,還有,我沒有美元資產需求,投資門檻最低一萬美金,我不想一筆錢換成美金,到時還要換回台幣,又一次換匯風險。
後收型的基金
後來又講了一個後收型的基金,我說那萬萬不可,後收型基金是投資當下不收手續費,但是之後萬一在前幾年要贖回,可是會被扣高比例的遞延銷售手續費的。當然她說的沒錯,退休投資是要長期投資,但是,到目前我還沒跟哪家基金公司談戀愛到想共結連理一輩子呀~萬一前幾年想離婚,一定是基金公司表現有問題,那時還得我來付基金公司贍養費,別鬧了。
況且她講的基金公司在台灣屬於D咖的,這種D咖基金公司容易有個問題,萬一績效果然不佳,想要轉換時,該基金公司可以端上檯面、績效不錯的基金不多(有時就是一支都沒有、一支都沒有、一支都沒有,是的,一支都沒有...下面會分享我的慘痛經驗),遇上了會讓你像我一樣輪迴很多年,求生不能,求X不得(剛過農曆七月,避寫那字)。
我不排斥被推薦產品,但有適合退休資產配置的嗎?
我跟她說,我不會排斥被推薦產品,可是我退休了,有兩個重點是我的關鍵:
我的兩大關鍵:符合資產配置需求 & 費用
- 資產配置對我很重要,我要股六債四,現在暫時不需要股票的部分,目前我的確還沒佈局好債的部分,我想要和股市相關度較低的公債和投資等級債來分散風險,但不是像AT&T公司債單一支公司債那種的。
- 費用對我很重要,我可會將我的鳳眼撐大仔細看清的,像有個國文古文「奮臂以指撥眥」😃那樣嚴肅的。像是後收型基金那種要綁約的也就免了。
有關資產配置,理專說我是她第一個提出要資產配置的客人,其他客人都是到分行直接討論哪個商品,特別是要看配息率。好吧,那也不奇怪,強銷某檔商品的確最不耗時也能讓公司最快速業績達標,但是身為退休族的客戶,我的投資第一步不是要配息多少、獲利多少,而是要問風險如何控制。
至於費用率,我跟理專說,將心比心,其實銀行推的商品很難滿足我的需求,銀行想推的是基金,可是我可以去證券戶就可以下單美國公債或是投資等級債ETF,費用低很多。就算我真的要投資基金,我也會去基富通這種基金平台買,手續費差很多,也不用收銀行通路會有的保管費呀。
市政債和儲蓄險是好選擇?
經過溝通之後,她給我看了兩個產品,一個是市政債,一個是儲蓄險。
市政債
中國信託市政債這檔算是符合我想要佈局債的需求,但是不巧的是東看西看看到MorningStar晨星的文章,正好在提醒最近投資要小心三類債券投資:
- 美國公司債
- 較高收益(=較高風險)的市政債
- 高收益債和新興市場債
這篇文章說,雖然無法預期是否會有金融海嘯級的 市場震盪 即將來到,但是債券市場已經走多頭很多年,價格已經在高點,還是要注意經濟放緩和貿易戰的風險下,金融機構抽銀根,第一線被影響的就是這三類的債務。
其中有關市政債,借錢給政府機關單位、學校等,聽起來風險不大,但是根據晨星的文章說,有許多投資人透過避險基金用市政債來進行槓桿操作,導致2008金融海嘯時市政債也重挫。另一篇Bloomberg的報導則是提到金融海嘯期間市政債受創問題的根源,因為地方政府税收短少,但是申請失業和醫療給付的人數則是暴增,文中提到連富庶的加州都有問題。我找到另一篇2009年CNN Money的文章,有說明有關於加州州政府的慘狀,當年必須對往來的承包商等發出借據來度過難關。
當然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只是不能誤將這些債券投資認為是無風險安全的投資,畢竟我需要的是當股票部位跌價時可以跌幅較少,而不是一樣慘跌的債券種類,我需要的是幫助我分散股票投資的風險。
所以那檔市政債我還要花點時間看看它的風險程度,雖然商品說明中提到他是高評級的地方政府債券。但如果我看不懂,我寧願沒賺到也不要躁進~之前不是沒有繳過一些學費呀😭~待我研究完有值得分享處再來分享。
2020/3/22更新:趁著2020年世紀大股災,我將各種投資工具(包括上面說的各種公司債&市政債)過去10年報酬做了整理,更加相信我不會考慮市政債,請看👉「資產配置是什麼 ?股、債齊跌,退休夢該醒了嗎?」
很可惜的是我得自己研究,而理專忙於績效壓力,只能專心講好的一面。
儲蓄險
至於儲蓄險,要將它視為債的部位,在股、債都在高點的當下,是沒有排斥,不過好奇在金管會管制這類險種的情況下,目前的條件是如何。先要了商品說明,有空再來研究看看,再看有沒有可以分享的。
延伸閱讀:儲蓄險好嗎 ?其實只剩幾天可以想這個問題
市場震盪 後續難料,趁高點處理掉我的金酸莓基金
和理專聊著聊著,忽然又想起我些投資已久的幾隻爛基金,不得不讓我罵一下,是因為放了很久,轉換來轉換去,但還是翻不了身,然後一直擺著就被銀行和基金公司又是保管費又是管理費的抽成,他們安穩的繼續賺,只有我一個人在哭。
關於我的金酸莓基金

過去大部分的時候將績效不好的基金轉換完的確可以翻身,但是為什麼有些就是翻不了身呢?我來分享我的刺眼(多希望改成「耀眼」😪)的經驗:
- 歷史最悠久的一檔是一支十多年前曾經很熱門的地產股,虧到20%-30%的時候,剛好這基金歸入某基金公司總代理,偏偏這總代理公司是個D咖公司,旗下基金很肉腳,沒什麼基金可以轉換。
- 另外還有一種例子不能翻身,這是古早時投資某基金公司熱門的印度基金,這家基金公司還有外商銀行在台,勉強算為C咖級,但沒想到他的明星印度基金績效竟比我的其他印度基金績效還差勁,我還用過別家的印度基金幫我解套過其他賠錢基金數次,但這家真正是鬼打牆。。。想要轉換,但該C咖基金公司的其他基金還真是乏善可陳。
以上這兩類,數次瀏覽該公司基金清單,一次又一次敗興放棄,不然就是轉換完也是到另一個地獄再繼續輪迴。
基金投資也要選基金公司,要有足夠多元的標的可以轉換,或是退休後乾脆挑知名一點基金公司的全球股票型基金,省得麻煩~
還好因為我是奉行分散投資的,所以絕對金額還好,但也因為虧損只是個位數字,只有很刺眼,還不到心痛的地步,就這麼鬼打牆,又過了好幾年。
斬草除根
跟理專一番話之後,突然又想到它們,決定趁還在高點時來斬草除根。當然,現在是不是市場高點難以預測,不過這時間點我看看至少在我的台股投資還有些可以的投資,像是卜蜂,我買在60元,它曾一度跌到50元以下,含淚補貨,最近漲上來到將近70元,像這種莫名其妙運氣的股票或是長期投資獲利的基金還有幾支,反正這些波動太劇烈的股票我也沒有打算長期持有,一併和金酸莓基金一起處分掉,就這樣正負相抵,小小賺的解決掉再重生。
就算接下來幾個月像摩根大通說的那樣很精彩的上漲我也認了,萬一卜蜂等投資再跌下來,沒有正報酬的投資來把爛基金解套,那可又要等上一段時間了。
處理完畢之後覺得很痛快,讓基金公司和銀行少一點在我虧錢的時候繼續穩穩坐擁收入的機會,哈哈~
市場震盪 中朝理想的資產配置繼續努力
退休前主要以基金投資為主,台股股票投資是2017年底退休後才加入,退休前主力的基金的部位經過這次處理後又減持了,目前基金投資主要剩下一些全球股票型基金。
不得已的基金部位
基金的高收費雖然令退休族的我不得不介意,但複委託或海外開戶那樣有大筆換匯的問題或是要留意美國那邊配息扣稅、退稅的問題,我看網路上有些人提到寫信去美國那邊溝通退稅問題,雖然我英文溝通沒問題,但不想把英文用在這種麻煩事上,,這很不適合我這種想要簡單過日子的退休族。為了不完全集中台股,全球股票型基金的部分還是會保留一些。當然用台幣買海外基金一樣有匯率的風險,只是好處是可以小額分批投入,分散匯率波動的時間點。
註:(2020/3/8)除了2019年第三季處分掉我的金酸莓基金,2020年2月農曆過年後考量並非長期想持有基金,趁武漢肺炎股市還未受影響之際,將僅剩的全球股票型基金全部賣出了,目前暫時放在定存,打算再找時間佈局到全球股票型ETF。
資產配置之路,退休族當自強
市場震盪,貿易戰加上經濟可能放緩的風險,其實只要做好資產配置分散風險,是可以不需要隨那些預測起舞,出來猜測的人都有一半的機會猜對或猜錯。😆
背著退休前已經做好的投資,要達到我理想的資產配置,還要一點時間和功夫~雖然有一派說要集中投資才會看到賺錢的效果,但是我覺得退休投資第一個先要注重風險控管,股債平衡的資產配置還是會是我的目標~
很可惜銀行幫不上我的忙,似乎銀行經營業務的方式數年下來沒有進化,也不能怪理專為何第一時間會想推給我後收型基金,在銀行業是衝到業績才火紅~而如何做好風險控制和避開這些投資地雷,身為客人的我們只能自助~
其實我也可以直接表情冷淡不理理專,只是嫺人太好奇,想看看到底銀行此時此刻有什麼可以符合本退休族需求的商品,最後理專有沒有給我成交什麼商品,後續再報 ~
最近這一個禮拜主要就是在忙這件事,退休後第一要務是管好退休金,寫文章很耗腦力和時間,所以部落格就又有點荒廢了😃,不過希望努力擠出此文,有哪一點可以刺激到你的靈感~
蔡醫師這篇對於美國市政債寫得很清楚,也許你可以看一下,而且市政債配息部分是不會預扣30% (自己以肉身試過),若挑投資等級的市政債來買,以2008年的狀況來看,雖然價格會下跌,但最後還是漲回來,我是覺得可以加入資產配置的一部分。
https://shawntsai.blogspot.com/2017/10/blog-post_28.html
謝謝您推薦的文章,我有看過了,就提供資訊的角度的確相當的完整,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也看了一些網路上的文章,我比較持保留沒有馬上變成市政債的支持者,是因為在這些文章裡我很難看出風險在哪裡,所以我常常會去看國外財經媒體怎麼說,也才看到連加州GDP排名第一的州在2009年金融海嘯時問題都很大。當然在金融海嘯過後,所有金融工具都漲回來了,十年前我還年輕,也是這樣度過來了,但是以我現在是一個沒有新的收入的退休族來說,再來一次金融海嘯,我沒把握自己和當年一樣可以投入工作很少去想這件事。我覺得一個金融工具是否適合,要看你的資產配置還有你的年齡狀態。所以我在文章中才會提到,我想找的是一個和股市相關度低的債券,目前我有將近50%是放在股票的部位,我需要可以分散風險的工具。另外,最近看美國的文章對於大家目前為了避險而瘋狂湧入債券投資的狀況也是有一些提醒,現在才大量進場會不會變成泡沫的尾端?所以我自己是會持比較保守一點的態度,畢竟我是個退休族😌。至於配息課稅的部分,那一段我提到的是在說我我不會用複委託還是海外券商開戶,因為我沒有美元資產,不想自己看時間點去大筆金額換匯,還有配息等預扣稅款這種麻煩事,所以我才會還是保留在全球股票型基金平台上,還是跟國內有的境外基金平台購買,這一段的說明是和市政債的部分不同的段落。市政債目前理專跟我討論的是中國信託市政債ETF,在國內的ETF我就沒有討論到美國課稅的問題。至於您提的應該是去美國開戶或是複委託的情況,市政債配息的確是有免稅的狀況,所以對一些美國的高收入者有其誘因。
去了兩家銀行問理專購買債券,銀行理專都推AT&T債券。有趣但也不解。理專佣金較高嗎?
三月底前理專跟我推的時候申購價和贖回價有4.6%的價差,比基金是高上許多,這就是通路(包括銀行、理專個人、還有過水的香港券商)獎金的來源,台灣的投資人真是被當盤子,詳情看這邊,https://tmmperfectlife.com/financial-advisors/。這檔已經推了好久了,好多銀行都在推,朋友也有被推到。銀行會說是AT&T不用怕,但是如果看美國的新聞,AT&T是美國除了金融業之外最大的舉債公司,評級還在投資等級內偏低的一階,沒有什麼立即的風險,但是對於舉債相對於盈餘能力的比率偏高,有好幾篇文章報導,這篇是Bloomberg的報導,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9-02-13/at-t-is-said-to-sell-bonds-to-refinance-171-billion-debt-load。扣掉買賣價差之後不到5%的年報酬,似乎不需要去冒個別投資個別公司的風險。這些是銀行不會告訴我們的事。
有些外商銀行的買賣價差是比較小的,我自己也有AT&T債券,獲利接近15%,但我不會贖回,就少了一次價差,
我的觀念是單一債券若能夠分散,以現金流的角度來看,比債券基金更能夠安心,但這方法只適合資金大的人。
銀行會賣的東西一定是好推,好跟客戶溝通,例如AT&T一定就說成美國的中華電信,
比中華電信更安全之類的話術,有些不錯的公司債,但知名度不高,就不好賣。
不管賣何種債券,佣金應該都是一樣的。
我在銀行的時候,理專與客戶根本不甩這個,頂多就是分散,但分散也都是在風險性資產分散,
根本沒有分散風險的效果,他們就只賣高配息,要不然就是高風險的股票基金做短線操作,
資產配置是要長期放的,沒有週轉,他們怎會接受呢?離開銀行後,曾經跟某保險公司合作
(他們看到我金字塔文章後來找我),到不少間銀行分享資產配置的觀念,
客戶聽的是很爽,但理專事後還是賣他們高收益的債券,理專說我講的理念很好,
但要跟客戶解釋太麻煩,高配息又保本(死後,但有人會忽略不講)的投資型保單最好推!
其實我介紹的年金險(也是投資型保單,但結構完全不同,是投資等級債加公債的配置)是最適合退休的產品,
但理專不賣啊,重點是佣金低,又要綁一輩子。
若我遇到推後收型的(包含投資型保單)直接打槍,並歸類為沒良心的理專,
因為後收型不僅要綁時間,而且每年還得多收1%分銷管理費(少數基金有免分銷費的),
放越久收越多,理專會跟你講這事實嗎?台灣的金融環境有夠糟糕啊!
幸好現在有低費用的基金平台,要不然投資人不知要被剝幾層皮!
對了,最後給個建議,我還是比較推用美元來買海外產品,台幣雖是日常所需,
但還是需要做些分散,畢竟台灣是屬於風險大的國家!不僅是政治,經濟結構也是!
且投資工具真的很少!
投資是很主觀的事,也和個人過去經驗有關,謝謝您留言,讓讀者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然後決定一個對自己最適合的方式。其中有關匯率的部分,的確我是不傾向承擔匯率風險的,但的確也有在掙扎的是您提到的,台灣的投資工具實在太少了,特別是在債券的這個部分~我也在思考與調整當中!
tbb tbc確實是在降息循環裡,算比較安全的標的
不過己接近28元了,也在高点
買在人棄我取低於25元以下的機會不多
以我來說是沒有考慮單一公司的公司債,所以對於價位這樣的問題就沒有注意了,感謝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