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流動性 風險~會不會想賣時賣不掉?ETF對擔憂投資錯個股的人是福音,但是不是凡是ETF就是分散投資的好東西?跟一般基金比起來呢?哪個賣不掉的風險高一點?比起可以賺多少、配息多少,弄清風險這東西實在是太無聊的事,但,投資大師都說了,控制風險是投資的第一步。還是耐著性子弄清楚,也希望您耐心閱讀後有幫助~
文章段落快速聯結
ETF交易的初級市場和次級市場
投資ETF不用像投資個股那樣需要研究財務報表,但是關於ETF到底是如何運作,以及相關的風險還是必須知道才行~比起要研究許多公司的財務報表,這已經簡單許多了,而且,看起來有點無聊,但其實很有趣,請耐心閱讀喲😄~
要了解ETF會不會賣不掉的問題,必須從ETF的交易的兩個市場來了解~
- 初級市場
- 次級市場
Primary and Secondary Markets
初級市場(primary markets)係指資金需求者(包括政府單位、金融機構及公民營企業)為籌集資金首次出售有價證券予最初購買者之交易市場,而次級市場(secondary markets)係指初級市場發行後之有價證券買賣之交易市場。
白話說,次級市場就是指證券這些投資工具發行之後,流到股票市場這種第二層的市場,大家可以互相交易之處。
ETF流動性 風險 :在股票市場這個「次級市場」,會不會想賣賣不掉?
ETF散戶投資人只會在次級市場中交易,也就是透過證券商買賣,和股票交易方式相同。這邊先就ETF在股票市場這個次級市場中是否會想賣賣不掉,來進行說明。
以下是資深兩檔ETF「0050元大台灣50」和「0056元大高股息」在證券下單app上呈現的數據。

什麼是流動性風險?
那麼,ETF透過股票市場交易的流動性呢?先來看流動性的定義。。。
流動性:當你想賣掉一項資產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短期內」用「合理的」價格賣掉?
舉例來說:當想用25.69元賣掉0056,但是卻賣不掉,
- 如果降價一點到25.65,這個價位很多人想買,只差0.04元所以賣掉,這很正常。
- 如果降低下單賣價一元到24.65也賣不出去呢?那麼這檔ETF的流動性就大有問題,也就是流動性風險相當高。
ETF在股票市場的流動性
在股票市場這樣的次級市場買賣夠不夠熱絡,主要用成交量來看,交易對手如果不夠多,想賣賣不到合理價錢,這樣的流動性風險就比較可能發生。
台灣的ETF發行速度很快,但是當中有不少成交量偏低,散戶人數僅幾百人的ETF。決定長期投資之前可以到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中去看一下
- 每日成交量
- 持股人數分布
例如看到下面截取自Goodinfo!台灣股市資訊網,某ETF持股人數分布,像這樣200人都不到的ETF,最好避開。

ETF不就是要長期投資?不用介意流動性?
網路上有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例如投資ETF不就是要長期投資嗎?不要太介意是否能賣不賣得掉,長期持有就對了。
可是即便是退休規劃等的長期投資,也會有rebalance,重新配置還原投資比例的需求,將錢放在要賣時可能賣不掉的投資工具上,怎麼進行rebalance呢?
再說,量能較低的ETF還可能面臨「下市」的風險,國內發行ETF下市已經有案例,雖說下市並不是表示血本無歸,還是可以清算淨值扣除費用後取回,風險算是在可控制的範圍。但是,
- 清算當時的時間點是否相對買價是有獲利的時間點?這等於是要強迫贖回,投資人無法選擇贖回時間點。再來,
- 清算後拿回的錢要再重新配置到新的投資工具,對於長期的退休規劃來說,要再重新配置,很麻煩的。
所以千萬不要相信那種,「反正退休規劃是長期持有,不需要短期進出,所以不要介意流動性風險」的言論。還是慎選成交量大,持股人數多的ETF,盡量降低想賣只能賣到不好的價錢、甚至賣不掉的流動性風險,或是因為ETF下市要重新來過的風險。
ETF在股票市場的流動性並非只有成交量這個單一指標,需要觀察的像是折價和溢價的幅度,再以另一文章說明~
還有一種說法是,ETF和股票雖然交易方式相同,但是運作的機制不一樣,所以即便成交量低也不會有想賣賣不掉的問題。這個說法對了一半,但是另一半也有可議。
這邊就來看一下ETF和股票運作機制不同的地方。
ETF流動性 風險 :神秘的「初級市場」&「流動量提供券商」
在股票這樣的次級市場中,大家交易的是已經存在的ETF股份,但是ETF除了在股票市場之外,還有一個可以創造新股份或減少股份的「初級市場」。
一般人不會看到初級市場,但是如果去看一下ETF的說明書,可以看到「流動量提供券商」或是「流動量提供者」這樣的名詞,美國稱之為Authorized Partners(APs)。舉例(至2019年6月9日的查詢):
- 元大台灣50(0050)的流動量提供券商,有以下三家:元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元富證券以及凱基證券。
- 元大美債20年的流動量提供券商則有四家:元富證券、永豐證券、統一證券以及元大證券。
這些「流動量提供券商」的角色在於,為ETF創造流動性,也同時讓成交的價格接近淨值。
ETF的淨值(公平價值)、折價和溢價
在了解「流動量提供券商」如何讓ETF不會想買買不到,想賣賣不掉之前,必須先瞭解ETF的淨值(公平價值)、折價和溢價。
如果進到台灣證券交易所的網站,可以查到每一檔ETF的淨值(手機下載ETF相關app亦可查詢),這些淨值基本上就是用ETF成分股在市場上的價值可估算出來,也就是這一檔ETF公平合理的價格,像是2019年6月9日查詢,
- 元大台灣50(0050)的淨值是77.83,當日成交價則是77.7;成交價比淨值還低,表示有「折價」的狀況。
- 元大高股息(0056)的淨值是25.59。當日成交價則是25.69;成交價比淨值還高,表示有「溢價」的狀況。
「流動量提供券商」(簡稱APs)怎樣讓成交價盡量不要有溢價或是折價,偏離淨值的狀況呢?
折價的情況
當有像0050這樣「折價」的情況發生,表示投資人對此檔ETF需求比較低,比較多人想賣掉,低於淨值的價格也有人要賣,這時候
- APs就進來用這個低於淨值的優惠價格,跟「便宜一點也想賣掉0050的人」買進股數,然後去到股票市場把0050旗下的50檔成分股依照這些股票的市價賣出。
- 這些APs透過這樣的交易,可以轉取價差,因為實際賣掉0050成分股票的價錢是高於0050的淨值的!
- 同時,也因為APs這麼一個吸收掉大家不要的股數,股數減少了,想賣的人都賣得掉了,價格就不會再進一步下跌到偏離淨值太多,並且會朝淨值貼近。
溢價的情況
當有像0056這樣「溢價」的情況發生,表示投資人對此檔ETF需求比較低高,比較多人想買,即便價格高於淨值還是有人要買,這時候:
- APs就到股票市場去,按照0056的比例,買進成分股,創造新的0056股份,然後到股票市場賣給「貴一點也想要買0056的人」。
- 這些APs透過這樣的交易,可以轉取價差,因為實際上去股票市場買這些股票價格是比較低的,但是組成ETF股份之後因為很多人想買,所以可以賣到高於淨值的價格!
- 同時,因為APs這麼一個創造出多的0056股數,供給量變多了,想買的人都買得到,價錢就不會再漲到偏離淨值太多,而且會朝淨值貼近。
「流動量提供券商」為ETF創造流動性,不會要買買不到,要賣賣不掉?
由上面的案例可以知道,ETF雖然交易方式和股票一樣,但是背後多了「流動量提供券商」這個角色,讓ETF的股數是可以伸縮的,不會有人想買而買不到,也不會有人想賣但賣不掉,因為「流動量提供券商」會創造新股份來賣給你,或是買走你想賣但沒人買的股數。
但是,如果上證交所網站觀看ETF投資風險,仍有一項「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ETF流動量提供者是負責提供ETF買賣報價,方便投資人買賣ETF。儘管ETF大部分有一個或以上的流動量提供者,但若有流動量提供者失責或停止履行報價義務,投資人可能會有買不到或是賣不掉ETF的風險。
也就是說,雖然有「流動量提供券商」的角色,但也不100%保證這個機制不會失靈。一般來說:
- 一檔ETF簽約較多家「流動量提供券商」會比少家來得好。萬一券商去買賣成分證券,而議價能力不佳時,還有其他家券商可以備胎。
- 成分證券流動性是關鍵考量。例如如果是美股,要買賣美股比較不會有問題,可是如果成分證券是新興市場股債,「流動量提供券商」無法用合理價格買賣的風險就比較高,這樣還是會影響到ETF的流動性。
總之,下單前務必看一下投資的ETF折溢價的幅度,看看價錢有沒有偏離合理價格太多,有沒有以為ETF成本比較低,但其實莫名其妙被收了隱形的費用呢😰?
結論: ETF流動性 和基金及股票比起來呢?
股票和一般基金也有想賣賣不掉的流動性風險嗎?
ETF的流動性風險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嚇人呢?但是,每一種投資都有風險,以股票和一般基金流動性風險來說:
- 個股投資:也可能買不到、賣不掉,或是要高價買、低價賣才賣得掉。
- 一般共同基金:基金經理人透過保留的現金,或是持續新投入的金錢來因應投資人的贖回需求,但是,例如高收益債在2015-2016間曾經大幅跌價,為了因應投資人贖回潮而必須賤價售出投資的債券,導致贖回價格大幅跌價,如果看基金的投資說明書,一樣會有流動性風險這個項目。
以下擷取自第一銀行對於境外基金說明的資訊:
因前述風險、受益人大量買回或基金暫停計算買回價格等因素,或有延遲給付買回價金之可能。
控制ETF的流動性風險
綜合初級市場和次級市場看起來,還是要注意一檔ETF的流動性風險,特別對退休族是要長期投資來看,不能相信什麼反正要長期持有,別介意賣不賣得掉的問題這種怪說法。
- 退休金也需要rebalance調節股債比例,必須能夠「想賣時可以短期內用合理價錢賣出」。
- 退休金需要長期規劃,必須要避免那些規模和成交量太小,下市風險較高的ETF。
- 避免連結到較冷門、本身流動性風險就比較高的標的,以免「流動量提供券商」的機制失靈。
網路上有很多訊息,說法不一,也可能是因為大家的理財目的不同;對退休這樣長期的規劃來說「風險控制」絕對是第一大優先考量,務必不能只比較哪一檔收費最低,或是配息最高來決定才是!
不管投資ETF、個股或是基金,不能「短期內用合理價格賣掉」的流動性風險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
有什麼想法和意見嗎?歡迎留言分享喲~
參考文章:
- ETF.com : Understanding ETF liquidity
- Fidelity.com : Who are authorized participants ?
- Mutualfunds.com : Implications of liquidity risks in mutual funds
感謝耐心閱讀直到最後💕
🌀想分享嫺人的退休理財與生活、學日文、看日本退休趨勢 & 旅行紀錄? 您可以~
*留下email追蹤新文章
*移動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按讚&追蹤
🌀這篇文對你的家人或朋友有幫助?歡迎按下面的按鈕分享此文
感謝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