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的現金流

退休存股 、存債 :對高股息&高配息的迷戀可能是迷思?

Google 廣告

退休存股 、存債(例如高收益債基金配息)是很風行的方法,我自己也在退休後投入存股,看到一篇幾年前在富比世網站發表的文章「退休該靠股利還是靠價差?」,引用哈佛、史丹佛及紐約大學的三位教授做的研究,發現美國人對股利也有迷戀~富比世這篇文章還針對過度偏重債券配息提出提醒。

退休存股 、存債 :我對股利也開始有迷戀

在台灣講到退休後現金流的來源,除非資產部位很大,能靠定存就夠生活,或是早期買了條件好的儲蓄險,甚至更幸運是起漲前買了房子,擁有不錯的租金收益率,否則參與股票存股領股利、或是透過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領債息好像不可避免。

延伸閱讀:退休現金流 的7個來源 ~ 退休一年後的心得

我欣賞的理財專家

有財經部落格專家像是「綠角的基金八堂課」主張長期投資,需要的時候從資本利得、也就是價差的部分領取出來,一段時間再平衡,他很不認同投資個股領股利,也一直提醒高收益債投資的風險

綠角是我最欣賞的財經部落格專家,因為他言之有據,而且講資產配置的做法多年來始終如一,不像有的理財專家,此一時彼一時,一段時間後修正自己的看法不是不行,但是對像我這種記性還不錯的讀者,就會希望他/她有交代為什麼前後說法不一,不然我又會忍不住拿來解剖一番,我就是像這樣太堅持原則才成了又貴又難吃的餐廳😭,進而決定自我了斷而歇業的😁。

叉開話題了,總之,我欣賞這位專家是因為認同且讚嘆他的一致性,也從他的文章中學到許多,可惜雖然數年來他累積了許多像我這樣的擁護者,但聲量卻遠不及會報明牌、或介紹操作方式的專家。

但,我還是對股利迷戀了

為甚麼我欣賞的理財專家的呼籲沒有成為最主流?大幅偏重存股、領債息的人還是大多數?原來對於股利、債息這種收入的迷戀不只是台灣才有,美國也是如此。

在這篇由哈佛、史丹佛及紐約大學的三位教授做的研究得到的結論:

消費對「股利」的反應度,比對「價差」的反應度高~

上面這話翻譯成中文不容易懂吧~白話一點說,這篇研究發追蹤一些證券帳戶,發現投資人從證券戶中提領「股利」的金額明顯比賣掉股票「價差」獲利來得多。

雖然欣賞綠角,但是這種對股利的迷戀,我在退休之後也開始了~不知不覺間就逐步佈建了一些可以領股利的部位,而且真的像美國那個研究所說,我總是在用股利在算著每年可以有多少錢可消費,而當賣掉有價差的股票時,我會當成滾入可投資的本金;當有股票有帳面虧損的時候,我還是想著股利收入有多少,這些是我控制預算上限。

退休存股 、存債:股利是比較令人安心的收入?

像我這樣有很多人對股利有迷戀~我用案例來說明:

  • 投資一檔配息很少的股票,一年獲利10%
  • 投資一檔穩定配息的股票,殖利率5%,帳面有5%的獲利

一般人比較容易提領配息股票那5%出來用,比較不會去賣掉一年賺10%的股票中的5%價差出來用。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的下意識裡認為配出來的股利是確定性入袋的,領走股利之後持股股數還在。

具體舉例,像是我投資的國泰金,我平均買到48元,2018年和2019年共配2.5元+1.5元=4元,雖不精確但簡化的計算,扣掉股利收入之後,我的成本是48元-4元=44元,2019/7/15收盤價是41.65元,其實我還虧,但是我卻可能提出那4元的股利出來用,而更早之前我賣掉玉山金小賺一筆的時候,我卻沒想過那也可以是生活費來源,早已將它滾入本金再去投資了。

我有個朋友前陣子操作一檔科技股,獲利幾十萬,但前幾天還是在跟我說目標是累積到每年可以領一百萬的股利 ~ 價差賺來的錢讓人覺得不確定性較高,我的朋友也和我一樣。

股利到手之後,即便帳面有虧損,但是因為股份這青山還在,還是會比較安心拿去生活消費用。

雖然股利的配發確實比股價穩定,但也不是保證的,像是國泰金這樣,股利變少,還有價格虧損,我根本應該再勒緊褲帶一點,而不應該將國泰金的股利算入我的股利收入成績單的~

領股息除了價差虧損,還要注意股息的8.5%是可以抵減稅額,對退休族來說如果沒有其他收入應該還可以,但如果是高薪上班族就要特別留意領股息對稅的影響了~

當然我這是初入股市的繳學費蹩腳案例,隨著過去十年的大多頭,應該有不少股神級神人可以來幫我指導該怎樣調整存股怎樣才能成功,但是,當有許多人都對股票操作自信滿滿而非戒慎恐懼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該對市場是不是過熱小心一點了~

Google 廣告

退休存股 、存債:全部靠高收益債券就對了?

和存股股利一樣的狀況,過去幾年的多頭氣氛,讓大家不論是靠股利或是靠高收益債券基金收入都很滿意。

這篇文章提醒的是,債券的安全性也是有等級之分的,台灣也有許多文章提醒,嫺人之前也做過一些整理,債券的安全性:

美國公債 > 投資等級債 > 新興市場債 / 高收益債

雖然新興市場債 / 高收益債的配息率很高,從早期被拿來跟定存比,跟近期有人說這是有著股票報酬率的債券,都給人太多激情的想像,容易忽略掉背後的風險。像是最近Financial Times一篇名為US junk-bond price move a warning for investors的報導就對高收益債價格過高、在目前經濟前景放緩加上貿易戰的不確定性下,提出流動性風險的提醒。

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在【智慧型股票投資人】一書中也提到,即便是最積極的投資人,也不該為了高配息而投入高收益債

所謂「風險」,就是可能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一定會發生就叫損失了...所以,以上看法不一定會發生,但是:

退休金需要高度的安全性,不確定性的事就需要先做好預防措施。

對股利和配息的迷戀其實是種迷思?

這個研究中提到的因為容易下意識告訴自己,股票股利和債券債息很穩定,也以此作為主要消費來源,這樣會有的影響是什麼呢?

可能過度集中可產生股利或債息的資產

我的資產配置來說,我提過我的生活費主要從股票存股來支應,假設現在一年股利可領30萬,因為我還是初學,但食髓知味,假設我功力更好時,我難免會想要更多的股利,這樣可以提高生活品質。

因為對股利的迷思,如果我不注意,可能逐漸會傾斜向存股的股票再多投資一些,而忘了我應該配置一些在海外股市,以避免太集中於台股。

退休存股 、存債:我的資產配置(2019/7)

像是媒體的報導也有些高收益債達人,雖然看起來很吸引人,但是不是也有過度集中的風險?雖然台灣的基金公司幾乎是不間斷報導高收益債的好消息,但是像是國外媒體Financial Times這篇US junk-bond price move a warning for investors文章報導的提醒呢?

Google 廣告

退休金後現金流 vs. 退休金的安全性

那些太強調只靠股利或債息過日子的案例多半是過去這十年來大多頭之下的產物,現在的存股專家比起以前那種「老師有在講你有沒有在聽?」&丟筆式的股市教學,可以說是理性與溫文不少。

來回憶一下這個,股市和丟筆在二分零秒處...太年輕的朋友可能沒看過😆

但是當大家領股息、領債券基金都很滿意的時候,也許該保持一點戒慎恐懼。股利與債券配息雖然相對市場穩定,但也並不是百分之百沒有風險。

同樣是台股ETF,高股息ETF是否報酬率比較高?👉台股ETF有哪些 ? 該評估哪些指標?該選哪一支?

看到這篇幾年前在富比世網站發表的文章「退休該靠股利還是靠價差?」,我還是很佩服非主流的綠角,可以在這種大家都很滿意自己操作方式的情況下來潑幾下冷水,我也有迷戀和迷思了,不時的我會去看看綠角的臉書給自己潑潑冷水清醒一下,不要獨戀一支花,還是要記得往我的資產配置目標前進

後記:後來有朋友在下方留言板提問,像是0050這樣股息不夠高的投資,會不會因為需要賣股才夠生活費,導致股數越來越少,而像0056這樣的高股息投資就不會有這問題?我覺得是個好問題,所以又寫了另一篇文章,請參考:高股息 比高股價成長的股票好?以0056和0050為例

延伸閱讀:存股好嗎 ?【鏡周刊】採訪後,整理了老師說要注意的這4件事

感謝耐心閱讀直到最後💕
🌀想分享嫺人的退休理財與生活、學日文、看日本退休趨勢 & 旅行紀錄? 您可以~
*留下email追蹤新文章
*移動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按讚&追蹤
🌀這篇文對你的家人或朋友有幫助?歡迎按下面的按鈕分享此文
感謝知音💖

6 comments

  1. 請教版大,您在這兩年調整的部位,為什麼會寧願持有現金高比例,而不是先佈局公債跟投資等級債呢?殖利率當時應該很不錯,你的考量點可以分享一下嗎?
    因為我今年開始試著做資產配置,很幸運的佈局完公債後,市場就開始動盪,很深刻的體會到,資產配置真的能降低波動度,甚至獲利,先謝謝您的分享。

    1. 當時我是有一點考量,詳見此文https://tmmperfectlife.com/investment-grade-corporate-bond-etfs/,所以是慢慢調整當中。現在現金比較多是因為陸續從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退出後,投入債券ETF不是整筆投入,所以目前現金比例比較高。但是我的目標配置比例中,是預計將現金轉一些到債券ETF(公債及投資等級債)的。恭喜資產配置有心得,祝福理財順利~

      1. 謝謝回應,其實最早來此blog就是查詢投等債時看到那篇文章進來的,
        還想請教,版大會考慮做複委託來財富管理嗎?

      2. 美國那邊的ETF是比較成熟,條件也比較好,我也很心動,目前還沒有進行複委託,主要是因為我比較膽小,哈哈😅,我習慣一張是個位數的金額在買入,不習慣一筆較高額投入,目前複委託條件是有在放寬,如果可以一次只買幾萬,我會考慮。

  2. 這個想法,其實有一部分我一直不能理解,請請教一下,資產增值的部分主要應該是股票或債券價格提高,手中的持股應該不會改變(股市與債券ETF應該不會配股),假設資產增加10%,那表示價格增加10%,如果賣掉4%就等於要賣出市值4%的持股,股票會減少,相對於另一個方法只用股利,手上的持股不會改變,想請問您的想法:

    用賣掉市值4%股票的方法,有辦法一直持續下去嗎? 手中的持股數會越來越少,如果沒有一個購股機制的話,總有賣完的一天,想請問這個方式要如何長期運作呢?

    1. 謝謝您的問題。其實股利也是從公司價值中配一包錢出來,也是會降低公司價值,當然用股利配出來對一般投資人是比較直覺的做法,錢配到手上,看用到多少,剩下再放回去投資新的股份,這也是為什麼存股會熱門的因素,但其實是同一包錢,而且要注意有的公司配息率高,但是股價成長是低的,或甚至是負的。至於如果不是利用配出來的股利,而是賣掉市值4%的方式,其實只是類似公司沒配給你,你自己領4%股利出來的概念;請參考這篇文章中的計算表格https://tmmperfectlife.com/4-percent-rule/,每年領出4%,剩下的錢還是繼續投資,以台灣50 ETF來說,每年有7%的年報酬率(當然不能全數投入股票ETF,還是要有部分比例放在安全的債券),但只要扣掉4%剩下的錢可以繼續以比4%更高的比例複利成長(例如6%),那麼這個讓領剩下的錢繼續複利成長的計畫,是可以一直支持4%提領的。要注意的是如果資產組合整體報酬比較低,例如只有5%,那會建議必須保守一點,每年只提取3%或是3.5%來用。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