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好嗎 ?【鏡周刊】採訪後,整理了老師說要注意的這4件事

存股好嗎 ?【鏡周刊】採訪後,記下大師說要注意的4件事

Google 廣告

存股好嗎 ?很多人反對這個字眼,像是暗示比定存好,卻沒有明示它背後的風險。也常看到有人揶揄說存股 = 存骨,會拿了配息卻損失了價差,那樣等於左手進右手出,我也知道投資應該要看總報酬,不只看配息,不過我還是存股了。在2021/12/1鏡週刊採訪後,寫下讀巴菲特老師的書對存股的提醒。

2021/12/1鏡週刊採訪我的退休存股

這是鏡周刊第270號,封面是高嘉瑜家暴的那一本,關於我的報導在第68頁,按例在部落格上記錄一下。

以下附上網站連結,不過因為是付費文章,只能看到一小段字。

存股好嗎 ?【鏡周刊】採訪後,整理了老師說要注意的這4件事

10月的時候接到鏡週刊記者的專訪邀約,當我看到記者的名字,想起之前有看過她寫的有關別的退休理財故事,因為看到那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一篇舊的文章推播,有些部分人事已非,特別有感觸,那時還因此寫了一篇文章來記錄我的感想。

延伸閱讀:50歲退休要存多少錢 ?3千萬..1億!媽祖我該回去上班嗎?

老實說我之前沒有看鏡週刊的習慣,我也不知道我這麼不驚爆的個人理財故事放在鏡週刊會是怎樣的感覺,不過因為幾年前看過記者在別的媒體的那篇報導的關係,覺得這位記者很會抓故事的重點,於是就這麼相約在我去上過導遊職前訓後最愛去的大稻埕。

這個報導主題之一是有關於我在退休後進行的存股,我相信我在廣大存股族中一點也不特別,也許記者認為有價值寫,是搭配著我四年前退休時的場景,一個所謂金融業高管突然沒有薪水入帳之後,能夠展開怎樣的新生活。

所謂的FIRE族的說法,我最終是選擇了FIRE掉我的工作,不過回想起當時對於退休還真的是憨膽毫無準備,我是RE => Retire Early提早退休了,但是沒有精算過是否能FI => Financial Independent財務自由,根本沒算過到底是不是有足夠養自己一輩子的退休金。

存股是什麼?我為什麼要存股

前陣子寫到一篇文章是有關於前證期局長王詠心在一個演講裏面整理出退休投資的三個方式,我認為她把市面上退休理財的方式彙整得很好,其中就包括指數化投資和存股。

我其實想要指數化投資

我在剛退休的時候重新整理投資的方向,閱讀過的經典理財書都導向指數化投資,也就是避開個人選錯市場,甚至選錯股的風險,最極致就是投資像是VT這樣最大程度的分散投資於全球股市的ETF

但是卻走向了存股

但是我還是很大比例走向了以台股的存股之路,原因是為什麼呢?

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我那已經90歲工廠黑手出身的公公,靠著以前工作分配和自己投資的股票,竟然到現在都不用向子女伸手拿錢,讓我不知不覺倒向了存股,而等到存股來的配息收入可以支撐我的生活消費之後,我到了退休的第五年,才開始把還能夠再投資的資金,設定定期定額複委託全球的指數化投資

我知道這幾年提倡不要自己選股的指數化投資非常的興盛,我也很認同,我也知道應該注重整體資產的成長性,我也知道太看重股利是一種迷思,不過對於一個剛剛失去收入的人來說,股利有一種填補失去的東西的療癒效果。

【存股】等於【存骨】?

有些人不喜歡【存股】這個詞,說是這個會誤導以為存股是沒有風險,利息又比定存高的理財方式。

美國叫存股為dividend investing,也就是【股利投資】,這個說法當然比較寫實,不像【存股】擔心有誤導的疑慮,可是說【股利投資】感覺又太繞口,就把【存股】當成是【股利投資】的小名吧。

所謂【股利投資】就是找到配息穩定的股票,投資這些股票,希望能夠產生規律的收入來源。

我從2017年底開始買下退休後第一張股票,那時候股市已經有一萬點,一開始的時候也很擔心股票投資的風險,畢竟很多人聽到【存股】就覺得是【存骨】啊!

至於我的【存股】有沒有變成【存骨】,答案是,以後不知道,但是經過四年後的現在並沒有,除了過去四年平均大約5%的股息,目前帳面上還有相當的獲利。

經營這個部落格以來,我寫的理財文章其實是關於ETF和指數化投資是大多數,除了我也有持有一些的元大高股息0056之外,我很少提到關於我的存股,因為我知道個股的投資是比較高風險,並且媒體上有關於存股的資訊很多,不差我一個,我也不用冒險在這個部落格裏面鼓勵跟進。

只是我這麼做也過了四年,既然沒有變成【存骨】,萬一股災來時還有帳上獲利可以緩衝耐震,所以鏡周刊記者問到的時候,我就透露了一些。

也正好最近在看股神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的經典名作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我想到可以用看這本書的心得,套上我的經驗來做分享。

Google 廣告

我就是【防禦型投資者】

入手這本經典名作智慧型股票投資人的時候,也是有猶豫,想到股神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我立馬想到他的書裡面該不會是塞滿了財報分析吧,結果意外地讀起敘述的地方比較多,意外的不難閱讀。而葛拉漢雖然是上上個世紀出生 (1894-1976) 的經濟學家,現在看他的書都還可以看到許多後來的投資專家受到他的影響的影子。

對這本書特別有感覺,是因為我想我就是他歸類的【防禦型投資者】和【積極型投資者】中的【防禦型投資者】,在退休之後一邊擔心一會低利率,一會又是通貨膨脹,知道不投資不行,但是又會擔心投資的風險,葛拉漢給兩種投資人不同的解方。

因為已經看過好幾本應該有受葛拉漢影響的投資書籍,我也因為這樣形成了一套我自己的投資哲學,所以看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書中給【防禦型投資者】的處方時,很多個地方都感覺Bingo。

存股好嗎 ?大師說要注意的4件事

關於保守型投資人的股票投資,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開出的四道處方,我也紀錄我目前的做法如下 :

法則一 : 適度分散投資

為了避免一次重押單一股票結果慘跌,葛拉漢建議保守的人需要分散在投資10-30支股票之間。我目前的持股也是在這個範圍,為了避免踩到地雷,我有設定一檔股票不能超過我的總投資金額的10%。

我也有一些元大高股息的0056,算是做一點存股的分散投資,對於資金不夠分散成10-30支股票之間的朋友,或是太忙的朋友,ETF也是一種選擇,只是我剛退休時有些時間,就開始了個股的投資。

法則二 : 只投資大型、卓越而財務穩健的公司

我目前以投資市值前50大的公司為主,這些都是產業的龍頭,然後我再從當中找出過去配息穩定的公司,像是國泰金、兆豐金、台泥、中華電等。

這些大公司雖然不如有些中小型的公司配息比較高,但是因為我是已退休的保守型的投資人,我也不想要每天看盤,而市值大的公司倒掉的機會畢竟比較低,比例分散投資這些公司,我不需要隨時盯緊風吹草動。

葛拉漢說如果把投資組合架起來以後,一年不應該交易超過兩次,一個月不應該花超過兩個小時在處理投資上。

我的確除了一開始的時候有去研究了一下本益比、股價對淨值比、殖利率,還有一些基本的財報指標之外,幾乎是不看盤。只有大概半年到一年一次進行資產再平衡rebalance,進行過幾次之後,調整掉初期投資時比較沒有原則而投資的股票。

雖然我帳上也是還有少數幾支台灣前五十大公司之外的股票,像是櫻花,我的成本是37.22,以2021年配3.2元股利來說,我的殖利率是8.6%,不過目前這些非錢50大公司的股票,我控制總共加起來不超過我的投資的10%。

如果問我有沒有投資到比較雷的公司,那就是我趁2020年第一季Covid-19股災的時候換股換掉的中小型公司的股票,雖然沒有很大的虧損,但是想想中小規模的公司畢竟風險比較高,經過處理之後,目前是沒有迫切需要處理的股票,就等明年第一季的時候再來年度檢討。

法則三 : 每一家公司應該有長期穩定發股息的紀錄

一般存股會設定殖利率在至少有4%-5%左右的區間,我會倒回去看10年的配息紀錄,也看一下像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時候,這些公司有沒有發股利,金融海嘯是大環境的狀況,還更需要注意的是個別公司發股利的穩定性。

即便是所謂的存股,也要有心理準備,在不好的經濟狀況下,有的公司的確會暫停發股息,再怎麼嚴選也不能忽略這個風險。

法則四 : 重視本益比

本益比就是P/E ratio,分子的P是price股價,分母的E是earning每股盈餘,這個算出來也就是目前股價對盈餘的倍數,高本益比要擔心分子的股價是否太高了,或是分母的盈餘有衰退。

像是我的兆豐金是本益比15以下買的,現在本益比是18多,當然現在股市漲上來,大多數公司的本益比都水漲船高,可是因為我的兆豐金目前占比也比較高了,再好的股票我也不會重押。

其實現在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選股標準,不過我覺得對新手來說,上面四個原則是簡單又容易執行的起手式。

Google 廣告

存股好嗎 ?其實大師還有提醒2件事

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在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書中其實還有給保守的【防禦型投資者】另外兩個很重要的提醒。

提醒一:存股的人很少會講的【資產配置】

葛拉漢的書中很特別的是有強調資產配置,他認為對於【防禦型投資者】來說,股票和債券等安全的投資,最好的比例是50%比50%,這比現在美國一般講退休資產配置時用的股60%債40%還要保守。我沒想到看股神老師的書裡面會非常強調資產配置,還警告千萬不要all-in股票。

我看美國這些大師的書,功力越高深的越懂得對市場保持戒慎恐懼,承認預測市場的困難,連葛拉漢這一代宗師都非常強調資產配置的重要性,畢竟再怎麼小心的投資還是可能碰上壞市場,股災的時候,另一半債券或是現金的投資能夠讓人安心撐過去。這點對於防禦型投資人是特別的重要。

【請注意,葛拉漢說的債券是指5-10年期的中期公債,不是台灣人愛的高收益債,他有特別提醒一般投資人不要碰高風險的高收益債。】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也是需要一點不動如山的堅持,當看到市場很牛的時候大家笑呵呵,我的整體績效因為有一半在貢獻不大的債券和現金而打折。。。

提醒二:定期定額投入的成本平均法

即便是股神的老師,也是會提醒股市太高的時候要小心,當然誰也沒有辦法準確預估市場,對於保守的投資人來說,再心儀的標的也要定期定額的投資,而不是單筆下注。用定期定額的方式,即便遇上股市空頭還是有可能兩三年內還是虧損,但是成本還是比一開始就單筆下注可以攤平,而如果能長期投資,平均投入之下的成本,即便股市遭遇10年的空頭,也有可能帶來不錯的成果。

我自己四年前退休的時候股市已經萬點,我就是動作很慢,一張一張慢慢買,因為不想動到我的退休金本金,在前兩年股利還沒有累積起來的時候,我真的是非常的節省啊。

但是退休後金的投資,安全第一。

存股好嗎 ?股神老師的書也在講的指數化投資

這幾年如果自豪自己投資績效不錯,那應該都是忘了現在大家都是乘著市場的順風,包括我在內,等哪天這幾年的好運氣沒了,逆風來了,才是真正的考驗。

智慧型股票投資人第五章的評釋的最後一段,還給保守的投資人一個建議,那就是直接進行定期定額的指數化投資,那樣的話也不需要擔心前面說的選股的原則和問題了。

果然這些年來美國出的經典理財書好多都是一脈相承,這個論點在看過幾本書之後,我也接受了。

存股需要的心理素質

在台灣有些指數化投資人會批評存股的不妥當,其實我也可以認同這些論點,的確存股有它的風險,如果明明是該保守的人卻沒有像葛拉漢提醒的那些需要的堅持和心理素質,如果因為價值混淆而參與了飆股,的確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結果。

而書中所說,投資追蹤市場的基金(台灣沒有)或是指數化的ETF,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是更好的、幾乎是無腦的選擇。

輸給大盤指數的高股息

其實早先我也做過比較能代表台灣股市的0050/006208和老牌高股息ETF0056的比較,前面說的今年稍早做資產配置再平衡rebalance的時候,我卻是優先賣掉獲利比較高的0050和006208,而保留下來長期報酬輸給大盤的高股息的0056。

這是可以說是一種股息偏好的偏誤,完全不理性。

我只能說,人很難全方位的理性,人人都有自己脆弱的那一部分。即便你的理財很理性,也可能在某個其他的地方不理性。我堪稱理性,但是理財上面也有這個罩門,就是退休後對於有一些收入的渴望。

假如時光倒回,我還會存股嗎?現在的我其實沒有資格去評論四年前剛退休緊張兮兮的我,我又不是當時的那個我。批評存股的人應該沒有失去薪水過,理財的方式說到頭也是反映了人生的經歷,沒有絕對的對錯。就是研究清楚,做好風險的控制。

其實指數化投資也不真正是完全無腦就可以進行,每年的資產重新調整rebalance,賣掉一部分賺錢的,轉進報酬比較低的資產,也是一項需要點膽量的人性的考驗。

接下來我會存股和指數化投資並行,不管選擇哪一種,資產配置都是台灣的理財文章比較少說,可是很重要的關鍵。

會不會花很多時間?在進行前期的功課之後,我還是跟現在一樣,一周不會花超過兩小時,而像是寫這篇理財文章是部落格的副業不算。

延伸閱讀:

歡迎在下方按分享或留言,或是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按讚、留言與分享。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