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債配置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要有很強的信念。每年三、四月是我年度資產重新配置 (再平衡) 的時間,2022年開春股債都不安靜,美國和台灣都升息、俄烏戰爭、加上殖利率到掛,正好前陣子閱讀了指數化投資聖經【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 】,順便寫下讀後心得的(下篇),也一邊思考今年的 (再平衡) 。
- 上篇:[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 ] 心得(上) -基金投資不一定知道的2件事
- 中篇:指數化投資法 別做的4件事,[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 ]心得(中)
- 這一篇是下篇,紀錄【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 】這本書17-20章關於股債資產配置的心得,這幾章也是這本書的壓軸,很值得反覆多看幾遍。
在說到我的心得之前,先從我目前的股債配置比例開始,好讓讀的人有些背景資訊。
我的2022年 股債配置
我進行股債平衡的時間點是每年的四月初,和去年三月底的時候的資產配置比較,有什麼差別呢?
- 2021年3月底時,股票佔42%,債券加上定存等安全的部位佔58%,其中美國公債ETF和投資等級公司債ETF佔4%。
- 2022年3月底時,股票佔52%,債券加上定存等安全的部位佔48%,其中美國公債ETF和投資等級債公司ETF【還是】佔4%。
這一年當中進行的新投資是:
- 目前台股的個股存股還是佔大宗,這一年有將去年領到的股息再投入。
- 2021年12月開始投資全球股票ETF VT,不過因為是定期定額投資,目前佔比還很低。
- 債券佔比還是比較低,不到5%。原因是這幾年債券殖利率偏低,畢竟我不是美國人,要考慮公債和投資等級公司債等收益不高的情況下還要承擔匯率風險的問題,所以在保守的資產部分還是比較以定存為主。不過2021年2月的時候有開始透過複委託定期定額投入美國總體債券市場指數ETF BND,關於最近【長短期美國公債殖利率倒掛】的問題,稍後再說明我會如何因應。
以上可以看到,不管是投資在股票的比例,或是對於海外債券的處理,我都是比較謹慎的。
2017年10月剛退休的時候我的股票比例才只有佔38%,經過四年多慢慢增加比重,雖然有些人會認為我過度保守,不過我了解自己的個性和對於風險願意承受的程度。
那對照起柏格先生在書中對資產配置的建議,我目前為止進行的狀況檢討起來又是如何呢 ?
約翰柏格和葛拉漢的資產配置建議
在這本書的第18章,柏格先生一開始就指出,不管是一般的資產配置或是退休資產配置,其實都沒有簡單的答案,一則是因為每個人的特質都不相同,再來是雖然過去30幾年股債的組合為投資人提供了很不錯的報酬,可是柏格先生在這本書2017年的再版中提到,這在未來的10幾年不太可能重複發生。
在這本書再版的2017年之後到了2022年,這當中股票還是以令人驚異的程度繼續大幅上揚,但是對於債券的疑慮就的確如柏格先生所說,一路顛簸。
很敬佩柏格先生身為受人景仰的投資界大師,說起話來卻是很謙卑,所謂成熟的稻穗懂得彎腰。他並不會告訴你他能夠鐵口直斷,只是用懇切的口吻給予中肯的建議。
關於資產配置的比例,柏格先生在18章的末尾中提到,他以88歲的高齡仍然持有50/50的股債組合。他說道雖然對於這樣的比例相當自在,不過他又接著說:
我必須承認自己有半數的時間,擔心持有了太多股票,但又有另外半數的時間,覺得自己持有的股票數量還不夠。
柏格先生這種對於人性弱點的坦白,讓這本書讀起來不會充滿了【啊,我又做錯了】的罪惡感,真的是如沐春風。
關於資產配置的比例,柏格先生給了具體的原則建議:
- 還在上班階段者 : 年輕的 股80/債20,年長的 股70/債30。
- 已邁入退休者:年輕的 股60/債40,年長的 股50/債50。
在退休族群中,我這50+應該可以歸類成較年輕的前段退休者,股60/債40的比例是可以的,不過,我深知自己的個性,即便因此錯過前幾年的大多頭,累積出的被動收入是緩慢成長,可是我寧願退休初期節省一點,但是用自己安心的速度慢慢來。
柏格先生在這個段落還特別引述巴菲特的老師班傑明葛拉漢在經典名著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書中提出的,對於保守的防禦型股票投資人的標準配置建議 股50/債50。
我想在我達到80歲之前,就維持股票佔50%-60%的比例之間吧。
投資理財的目標不只是報酬率,不讓自己因此而焦慮不安,是更為重要的事。
假如你比我更加厭惡風險,那也至少要有25%的股票投資,這是傑明葛拉漢在經典名著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書中提出的,即便是最保守的人也該要有的股票投資的最底限。
計算 股債配置 比例,別忘了勞保、公保
柏格先生在書中很貼心地給了實務上的細節建議,那就是別忘了將社會保險的估算價值也計算進來。
一般上班族就是要估算未來【勞保】和【雇主提撥和自己也可以自提的勞退】可以領的金額,用通貨膨脹率折現到現在的價值是多少。
像是如果要知道你以後可以領的勞保年金現在值多少 ? 你可以到像是鉅亨網這樣的網站,找一個年金現值計算器,先折算到65歲可以起領的那一點約當是多少錢,然後再把折現出來那一筆錢用複利現值的計算器從65歲那一點再折現到當下,就可以有一個簡單的估值。
柏格先生認為這些社會保險折現,並稍作打折以求保守後換算出的價值,可以計入安全的債券的部位。
也就是,實際上你的股票投資可能可以再多一點。
例如以我的狀況,如果算入社會保險的價值,甚至再加上有現金價值的保險的價值,那麼我的債的這個安全部位就會變成60%,也就是其實我是股40/債60的配置而已,這樣的話股票部位可以再多一些,才會達到股50/債50或是股60/債40。
因為這樣,我對於目前配置又更可以不需要太擔心。
股債配置 中的【債】,升息中還能安心配置 ?
債券的功效
在柏格先生於2017年完成本書修訂當時,美國總體債券市場指數ETF BND的殖利率就大約是在2.5%的低水準,在那個時候就有許多疑問是否該繼續配置收益很低的債券,柏格先生在第14章中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認為持有債券的目的除了收益,還有平衡股票投資風險的功用,萬一股市暴跌時,能因為持有較安全的債券而讓投資人避免不理性地恐慌性賣出股票,這也是指數化投資和資產配置要成功的關鍵。
的確在2020年三月的Covid-19股災中,我因為持有美國政府公債ETF,讓我當時整體組合的虧損大幅縮小,當極端事件發生時,債券的確有這樣的功能。
最近股債齊跌的危機
不過,進入2022年,因為通貨膨脹壓力終於壓制不住,美國開始升息,債券價格因此下滑的幅度竟然不輸給近期股票的震盪。股債齊跌的狀況在過去不是沒有發生過,不過這次債券跌價幅度的劇烈可以說是歷史上少見。
![我的退休第5年 股債配置 ,[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 ]心得(下) : 2022/4/1 紀錄股債齊跌](https://i0.wp.com/tmmperfectlife.com/wp-content/uploads/2022/04/image-5.png?resize=700%2C194&ssl=1)
那麼我有做什麼嗎 ? 我自己是沒有在預期升息的時候就賣出手上的債券部位,我持有的美國公債ETF,還有投資等級債公司ETF,目前分別有1%和8%的帳面虧損,不過如果加回去過去已領的配息,目前是打平的狀態。
沒有賣出債券的原因:
- 我想既然要用資產配置的方法,應該是看股債整體的投資報酬率,除非你是債券比例高於股票的比例,不然這幾年股票的漲幅吸收一部分債券的跌幅,整體來說是OK的。
- 因為今年二月才開始美國總體債券市場指數ETF BND的定期定額投資,接下來繼續升息的話,定期定額新購入的股數可以用比較低的價位購入,而未來ETF的配息可望提高。
- 目前債券佔我的總體投資只有不到5%,就算開始有虧損,影響不是太大。
問我會不會後悔早一點知道要升息的時候就把債券全部賣了 ? 我學習柏格先生的坦率。。。當然是難免會有點小後悔。
不過投資就是這樣,不可能完全沒有風險,我想與其後悔沒有猜對進出的時間點,在資產配置的方法之下,更要問自己的是,我願意承擔多少的風險 ? 設定好股債的比例之後,就是固定時間做rebalance再平衡。
對於美國的債券我想我的目標是配置不超過10%,這樣就算有某一年度債券真的異常虧損20%,對我整體的年度損益影響最多是2%,這個我還能夠接受,而這個發生的機率並不高。
最近債市的危機也給了一個重要的提醒,那就是特別是隨著年齡增加,納入債券務必要以中短期的商品為主,相對於升息的波動影響會比較小。
還是擔心的話,那就像我一樣用定存取代債券吧。。。話說最近定存利率調高了。。。
總之,不管是高等級的公債、投資等級債,或是定存也都好,對於退休規劃來說,就是不能忘記股市雖然常常能給豐厚的果實,也不是不可能有欠收的時候,安全部位的配置對於時間不會像年輕人那麼長的退休族來說就更是重要。
殖利率倒掛,我的【股債再平衡】怎麼處理 ?
因為目前是股52/債(含定存) 48,考慮我還有勞保、勞退加有解約價值的保單,而且股票也只超過50%一點點,所以還沒有大幅再平衡的必要。
不過因為股票部位增值的確比較多,我會和去年一樣,象徵性的賣幾張股票轉入快要變虧損的債,感受一下【再平衡的賣高買低】。2021年我就象徵性的賣掉獲利已經將近90%的0050 (可惜那時只有幾張😅),轉入美債。。。所以說起來現在帳面虧損的其中幾張美債,也算是沒有成本的投資。
美國公債殖利率倒掛,景氣衰退的預兆 ?
最近發生了美國公債殖利率倒掛,也就是【兩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高於【十年期公債殖利率】的異常狀況。大家很擔心這是景氣即將衰退的預兆。
正常來說,長一點年期的公債殖利率應該要比較高,因為期間長,未知的風險也比較多,理論上應該殖利率要比較高,才會有人願意投資,可是2022/4/1時,兩年期美國公債殖利率是2.46%,而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是比較低的2.38%,暗示著大家對長期景氣不看好。
最近去看美國財經媒體,每天都會有幾篇根據過去歷史,擔憂隨著會發生景氣衰退的問題。
不過,又根據過去的歷史也顯示,衰退不一定每次都會發生,而且即便發生了,也通常是12個月之後的事。
那你會不會問,那股票投資怎麼辦。我也不知道。。。從歷史上歸納起來似乎有某種衰退的暗示,可是也有可能不發生。
我想就是保持對市場戒慎恐懼,做好資金的分配,畢竟很難未卜先知,現在就把股票賣光也太戲劇化。
重視配置的比例,這比猜市場進出來得重要,這也是這本書的精神之一。
萬一股市大跌,有工作的人繼續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就是一種很好的配置再平衡,而像我一樣的退休族,就是至少還保留資金能逢低買股再平衡,也是種安慰了。
後話
這本書中所論述的點已經被為數眾多的柏格頭們發揚光大,像是投資金律和漫步華爾街的作者都是指數化投資的信徒,所以很多觀念已經似曾相似,不過,親自閱讀大師的文字,感受到大師的謙虛、溫暖,不張揚,特別在最後面幾章有關資產配置的部分,再三閱讀,還是覺得非常受用。
投資可以有主張,但是世界畢竟沒有什麼必然的事,如柏格先生在第18章一開始所說:
資產配置的一般原則,以及專為退休生活而設計的基金配置,這些都是沒有簡單答案的議題。
雖然沒有簡單答案,而市場也會持續一直出現新的變數,到目前為止,我對於退休之後的理財模式並沒有覺得需要大幅修正的必要。
延伸閱讀:
不過如柏格先生所說,每個人對風險的承受度還有資金配置狀況都不同,以上僅提供個人觀點供參考,並非投資的建議。
歡迎在下方留言與分享,或是移動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按讚、分享、留言,更歡迎按下追蹤,以便收到更多【退休嫺人的退休理財與退休生活隨筆】。
在”我的2022年 股債配置”的那個段落, 文中 “…2021年3月底時,股票佔52%….” 我覺得應該是 2022年.
非常感謝告訴我啊,已經把它更正,阿桑越來越常心裡想的和寫出來的不一樣,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