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0年三月的Covid-19股災已經一年了,在眾投資大師看衰之下,股市持續創新高,我的 資產配置 怎麼了呢?去年12月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在煩惱股票居高思危,可是利率又太低,這時候投資該怎麼辦,以下來分享最新狀況,還有近期閱讀財經資訊的心得。
傳統退休 資產配置 的4個難題
去年,也就是2020年12月時,我寫了「股票飆、利率低,四我正在面臨的傳統退休資產配置的4個難題」這篇文章,又過了四個月,股票繼續漲,公債利率也有很大的變化:
- 台股從2020/3/13的10128.87上漲到2021/3/19的16070.24,一年之間上漲了將近60%。
- 美國政府公債利率雖然還是很低,但這幾個月也突然的飆升,2020/3/16時10年期美國政府公債的殖利率是0.73%,到了一年後的2021/3/19時,已經上升到1.69%,這是翻倍以上的上升幅度。
千金難買早知道,我怎麼知道股市會漲這麼多,我怎麼就沒有全部all-in呢😒?不過,事情過去都過去了😁。
只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我到了這年紀已經不太想做太多自我檢討的事,不過投資理財是一輩子的功課,我還是來回顧一下去年底的這篇文章當中自己的想法,還有這四個月以來自己在理財上都做了哪些事,看看是否有需要再做一點修正,也就公開與大家分享,希望我得到的經驗可以給你一點靈感。
去年底的文章我提出自己很猶豫的4個難題,現在回頭看一看這4道難題,覺得對現在的情況也是可以適用,我就再用這4個難題來檢討檢討。
下面的標題上有連結,如果想要參考去年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資訊,可以按下去直接跳到去年文章的相關段落。
難題 1:股票部位比例落後,要快速還是慢慢加碼?
四個月前的決定:分三年達成股票部位達到60%占比
去年我提到我的股票部位距離目標「股六債四」的資產配置還有不小的落差,有讀者朋友給我建議半年內調整股票部位到位,這樣才不會錯失股票上漲的良機;也有朋友建議我分為40個月調整,以便在比較完整的股市循環之間分散投資,避免過度集中時點的風險。當時我考量後的結論是:
以目前情況看來,我會選擇慢慢分批投入,即便明年股市繼續大漲,我繼續選錯邊也無妨,心情穩定第一優先。
當然如果現在這一點來看,我應該要很後悔沒有採取前面一種的建議,沒有及時投入更多的資金把握到這幾個月股市飆漲的機會,不過我當時是以心情穩定為第一優先考量,所以做了比較安全的選擇。
最近看樂活大叔的新書中講到:
投資永遠不要講「早知道」,要講「好在」
這句話我覺得是「討論到賺錢之前,首先必須知道如何控制風險」這句話的白話版,而前面這句話是之前我看投資大師Howard Marks霍華馬克斯的「投資最重要的事」這本書時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
投資要能接受虧損的風險這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但是,每個人能夠承受的風險因人而異,你有沒有想過自己能夠承受的風險是多少?在另一本投資經典「漫步華爾街」這本書中提到,也許你可以用晚上能不能好睡來衡量。
想想看,多大的焦慮程度會讓你失眠?這個因人而異,但總之投資要控制在自己晚上不失眠的範圍內去冒險,讓投資可以帶來快樂與滿足而非焦慮。上個月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再回想四個月前我的決定,我想我就是選了一個能讓自己安穩不失眠的方式,更年期遇上失眠可不好玩😤。
2021/3 我的 資產配置 進度,股票部位達到占比42%
既然選擇了讓自己好睡的投資步調,那麼現在的進度如何呢?這邊我把退休後持續的紀錄也攤開來一併分享:

可以看到我的資產配置變化如下:
- 在2017/10-2019/7之間因為開始投資台股,加上退休前的基金投資,股票部位提高到49%
- 在2019/7-2020/1之間因為賣掉我已經不偏好的收費較高的海外基金,所以股票部位降到35%
- 在2020/1-2021/3這段時間因為股市的上漲,加上我在這段時間執行前面說的,分三年調整我的股票部位到股六債四的目標,經過了四個月,目前的進度是股票部位從35%提高到占比42%。
我都買些什麼股
在出清完基金之後,已經沒有海外投資的部份,除了基金的費用率較高之外,沒有投資海外還有個原因是因為我對於資產換成美元不偏好,也正好這一年以來美元兌台幣貶值大約6%,就還在觀望了,要不要布局海外?我覺得這個因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偏好不同,沒有標準答案。
目前的持股主要是0050/006208等ETF的成分股,也就是都是台灣市值前50大的公司,像是剛退休時入手的鴻海和國泰金最近終於鹹魚翻身😍,這兩支的殖利率不是太高,不過穩定,其他還有像是兆豐金和台泥,投資這些市值前五十大的公司,我不覺得需要費很多心思去追蹤財報,例如其中像是金融股,金管會會監督,如果是官股機構還有財政部會要求。而且我的持股是比較分散的,沒有太集中某個產業的問題。
我的方式是買入就持有,除非等到我的股票部位超過目標的60%時,才會考慮賣股轉債來進行再平衡rebalance。
除了沒有投資海外,可能太集中於台灣市場這個問題之外,如果要說還有敗筆的話,那就是在ETF的部位建置太慢。
主要是因為0050元大台灣五十/006208富邦台五十/00850元大ESG這幾支ETF這幾個月的價位讓我有懼高症,我明知分批買入,長期可以分散價位風險,但就是過不了那一關😖 ,僅有的幾張是在去年股災時撿到的好價位,因為過了一年之後獲利達到九成左右,算一算如果留著領股利,我得要領到差不多30年,也就是我80幾歲的時候才能領的完 😁 ,所以前幾天也賣了,當成是我的小小資產再平衡rebalance,也就是賣到的價金已經投入債券。(看到這裡別來叫我請客,我真的沒有偏財運,只有幾張而已 😖 )
延伸閱讀:如果想知道rebalance是甚麼,請看退休資產配置 怎樣可以「零失敗」?怎樣會「注定失敗」?
因為這樣,所以我的ETF還是以剛退休時買的0056元大高股息為主。
延伸閱讀:台股ETF有哪些 ? 最夯的0056是最好的選擇?(2版)
難題 2:超低利率,還要投資公債嗎?
公債可以說是近期美國財經媒體話題的焦點,之前的文章有提到過,一般股債配置中指標性的美國政府公債指的是10年期美國政府公債,而美國10年期政府公債殖利率從2020/3/16時的0.73%,到了一年後的2021/3/19時,已經上升到1.69%, 而且是近期短時間內陡升。
因為公債的價格是和殖利率呈反向關係,所以這也是說近期公債價格有跌價的狀況:

可以看到台灣出的ETF在過去一年的績效落後美國產的ETF大約6%上下,除了台幣商品的規模小,費用率較高,以及追蹤誤差等因素之外,美元對台幣的貶值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要知道,過去一年美元兌台幣走貶大約6%,而台幣版的商品已反映匯差。
身為非美籍人士,如果要投資這些低利率也低波動的產品,還是務必要考量自身對於美元的長期持有需求,否則匯率波動可能無法從資產價值本身的增值或是配息中cover回來。
如前面所說,我自己對於匯差比較在意,因此最近雖是有少量逢低買入美國政府公債及投資等級債(前面我有提到我是逢高賣掉0050等台股ETF來買債,以便進行rebalance),但我想在保守的資產部份,我還是會比較保守且卒仔的保留比較多部位在定存,繼續慢慢前進股市達成ˊ60%的目標。
至於目前10年期政府公債的利率雖然飆升,目前也不過是1.7%上下,有不少美國的財經媒體建議另尋其他收益較高的替代投資工具,像是
- 較長年期的美國政府公債,近期30年期美國政府公債的殖利率大概可以達到2.41%,是有高於 10年期美國政府公債的1.7%左右,但也是低,並且,雖然長年期公債的長期報酬明顯優於10年期政府公債,但是價格波動度也明顯比10年期政府公債大上許多。
- 投資等級債,像是蘋果等信評優良公司發行的債券,目前平均殖利率只比10年期政府公債利率高大約1%,也就是大約2.7%,比起30年期政府公債高不了多少,但是公司債畢竟風險還是比美國政府公債高,因此失去投資的誘因,近期投資級公司債遭到拋售。

看看以上兩個債券類別過去一年和今年以來的投資報酬率,應該可以感受到波動幅度不小,但是成功的投資人是要和市場反方向跑,所以,現在要不要逢低入市?請自己Google一下,應該可以找到說應該危機入市的文章,也能夠找到說還會再跌、且慢的文章。
比較安全的做法我認為是不要猜市場,還是回到資產配置的角度,例如如果現在正好是跟我一樣到了一年一度檢視股債比例的時間點,而因為股市上漲而股票部位已經比例超標,那就賣掉一些股來投入債市。
難題3:運用工具,看市況彈性調整資產配置比例行不行?
想想看投資大師如巴菲特和達里歐去年都摃龜,他們沒有研究團隊嗎?達里歐有演算法股神的美稱,他的公司還有AI人工智慧的投資模型呢!但是據美國財星雜誌報導,2020年達里歐的避險基金投資虧損是10年來最慘烈。
我個人是不想把退休日子過得太傷腦筋,AI都無法包贏的那些研究模型、總經數據,我放棄,我沒想把自己訓練成像一個基金經理人一樣製表分析與判斷市場,也不想ㄠ基金經理人不能像達里歐和巴菲特一樣也會有失手的時候,我還是回到我能夠理解與執行的傳統資產配置方式。
難題4:股六債四的傳統配置就是行不通了?怎麼辦?
從2020/3的Covid-19股災開始就有很多對於股六債四的傳統資產配置的質疑,雖然我現在是股四債(加現金)六,還在努力當中,但是資產配置搭配上4%法則的投資收入與生活消費控制,我的資產比2017/10退休時增加了9%。
當然三年多的時間在支應掉生活消費之後成長9%不是甚麼傲人的成績,最近媒體常見年輕人買台積電或玩期貨當沖賺兩千萬的案例,我這種歐巴桑慢速理財法實在不入流。
全民瘋股票,周圍也真有年輕人辭職專心當沖,說是比薪水好賺。我不羨慕快速致富的故事,年過五十沒有需要再來資產翻倍,我雖是節儉成習慣,但也沒有到需要勒緊褲帶的程度,這對我來說已經是夠好的生活了。
我不知道年輕人辭職玩當沖是不是股市過熱與泡沫的警訊,不過我算了一下,目前我的狀況是股票如果跌四成我只是回到2017/10的退休起步資產水準,跌五成我才會開始有感,而到時也不會太糟,因為我有餘糧可以進場撿便宜,所以對於目前股市是不是高點,我沒有需要太擔心。
為什麼會這樣呢?關鍵就在於股債的配置,而非all-in。
我發現年紀越大寫部落格文章越來有點辛苦,特別是最近感覺眼力和精力都不如三年多前剛退休時;不過,一段時間之後回顧自己記錄過的歷程,還是覺得很值得,讓自己在退休理財和退休生活的道路上有系統的檢視與回顧,感覺自己仍在進步覺得不錯,也至少我不會變成一個無聊到不知該怎麼辦的退休族。
感謝閱讀直到最後,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到臉書按讚與交流!
延伸閱讀:退休第5年,我的 股債配置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心得(下)
附註:文中報酬率係查閱Morningstar網站而來,在此附上連結向該網站致敬。
嫺人您好:
向您請教一下:
資產配置理論上看的是一個資產組合,若股債配置下,整體的波動度,似乎就降低了,
不再是單一20年期美債的高波動度,而是整體資產的波動度,若是如此的話,
您覺得公債的配置,是否可以20年期限美債為主?
另想知道,您最後有決定要以美國產的還是台幣商品的公債?作為投資的工具嗎 …
突然想到另一個小議題,
若40%債的部份,20%配置在10年期美債,另20%配置在20年期債,
這是個好主意嗎?配置多檔美債商品,內扣費用會變多嗎?
不好意思,問了一拖拉古 …
若您有空閒時間時,希望可賜教,感恩。
謝謝您。
讀者 傑生 敬上
回覆如下 1) 公債的配置,是否可以20年期限美債為主? 如同我在文章中提到的,一般美國財經媒體提到資產配置是以10年期政府公債為主,另也有用綜合年期的債券指數進行,如果股搭配20年期政府公債當然也是可以平衡集中投資股票的風險,只是相對降低波動幅度的效果不如中期政府公債,也就是可能賺的年度報酬率較高,而虧錢的年度也會虧得比較多。在接下來的文章我可以再仔細另篇說明。2) 我最後有決定要投入美國產的還是台幣商品的公債嗎?目前我的債券部位還很小量,因此是以台幣商品處理,未來會考慮美版商品,只是因為我發懶還沒進行,目前保守資產是以定存為大宗 3)40%債的部份,20%配置在10年期美債,另20%配置在20年期債,這是個好主意嗎?配置多檔美債商品,內扣費用會變多嗎? 我認為是兩者平均配置是可以的,只要您了解長期政府公債的波動較大的特性。另,費用率的話如果是各一半的配置,那就是相加除以二,如果是不同的比例,那就是加權平均,並不會雙重收費。只是要注意台版10年期政府公債ETF因為規模小,所以費用率有偏高的疑慮
最近看了下apple 台湾排行榜,台湾股市真的非常的火。券商,存股等app排名超前,以前没有出现过。
是很火熱呢,謝謝分享這個app的趨勢,我還不知道呢
公債可以考慮轉ETD/CEF 這也是現金流的好工具, 4~6%是很常態的年報酬.
感謝分享!這些我沒有研究,任何投資都有風險,目前我個人是先專注在我了解的工具上,有機會再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