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飆、利率低,我正在面臨的 傳統退休資產配置 的4個難題

Google 廣告

傳統退休資產配置 是我退休以來的目標,上週寫了我的退休第三年配置,後來收到好幾位朋友給我提供配置調整的建議,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呢!在最近股市瘋漲的情況下,我覺得這些朋友提出的意見很值得思考,我把它整理成這4道難題,你也可以想想是你的話會怎麼做。

在這裡先說明,我雖上過兩次雜誌,但並非什麼理財專家,我講不出什麼自己資產翻倍的精彩理財成績或是撇步,不過小心謹慎,物慾不高的情況下日子過得也還可以,另外也還挺會整理資料的,這篇文章除了整理這些朋友來信的資訊,也想在接近歲末的時候和大家分享我閱讀到的財經資訊,也許可以讓大家做為2021年理財的參考。

Google 廣告

什麼是 傳統退休資產配置 ?

有關傳統的退休資產配置已經有很多朋友知道是什麼東西,但也有朋友還不清楚,所以在開始討論那4個難題之前,先來把傳統退休資產配置是怎麼回事,簡單說一遍。

傳統資產配置的基本想法是不相信市場可以猜測。

的確,像是今年稍早的肺炎股災,連巴菲特都悲觀,結果幾個月後的現在,美股和台股都是創新高。股神都猜不準,我們怎麼相信自己知道未來市場會漲還是跌呢?

傳統退休資產配置的支持者經過一些對歷史資料的研究,發現在股債之間配置一定的比例,可以兼顧報酬讓資產成長,也可以平衡股票投資的風險,畢竟股票雖然像最近一樣狂漲很誘人,還是有風險的,所以不要全部投入,要有一個比例放在公債這種安全的標的,就能夠比較放心了。

  • 那要怎要配置比例呢?常見的是用110或100減年齡等於應該投資股票的比例,其餘就放在比較安全的債券或現金。所謂美國常討論的傳統退休資產配置,一般是更簡化版的股60%債40%。
  • 但是股市上上下下,配置好的比例跑掉了怎麼辦?像是最近股票大漲,股票比例可能會滿出來許多。這時要做的是一年一次或兩次將因為市場變動而跑掉的比例調整回來,也就是再平衡(rebalance)。

還不太明白,想知道細節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這兩篇中的說明。特別對於「債」還不是很清楚的朋友,歡迎收看!

我的資產配置現況

在我研究傳統資產配置之前,退休後我已經投資了一些個股,這幾年股市大好,所以當中天使居多,但也有暗藏惡魔,如上一篇文章我提到,在今年三月肺炎股災發生的時候,我把幾隻惡魔轉到0050等ETF去了,事後看是明智的決定。

我失算的是,那時以巴菲特為首的幾乎所有知名投資大師都對股市極度悲觀,我那時寫了一篇有關市場大跌的文章,設好的按股市進一步下跌的比例再逢低加碼投入的劇本,還未獲得演出,市場又飛快地漲起來了。唯一對的事就是把表現差勁的股票換成ETF,還有就是沒有恐慌賣出。我那時設的比例如下,當時看起來鎮定,事後看起來卻是會大吃一驚:

2020年1月14日台股股價指數最高點是12,179.81點,3月13日收盤是10,128.87點,跌了17%;我想將資金分為幾份,在跌下20%、30%、40%、50%時分別增加股票比例,也就是在9,700、8,500、7,300點、6000點是關鍵點,要分批進行rebalance再平衡,填回股票部位的比例。

當時被認爲是世紀股災的,結果連第二檻的8500點都沒有觸及,只到8523點曇花一現,沒幾天又彈上去了,後來疫情緩解之後我也跟著慶祝,跑來跑去玩耍...所以我到現在退休第四年,還沒有達成股票配置的目標,如果用110減年齡的話,現在我該有57%在股票部位。

以上就是再簡述我的狀況,再來從朋友們給我的留言中,我歸納出現在股市瘋漲及超低利率下,要如何達成資產配置目標的4個難題。

Google 廣告

傳統退休資產配置 難題 1:股票部位比例落後,要快速還是慢慢加碼?

股票是資產配置中關鍵的部位,所以先從股票的問題開始。

朋友留言的意見

  • 有朋友的意見是現在市場資金氾濫,存款利率超低不值得,基本應該是在說股市會再繼續走高,建議應該半年內完成完成股票的目標投資比例,以便掌握時機。
  • 也有的朋友建議參考薛兆亨教授的五線譜投資術,分為40個月完成調整,因為拉長時間可以經歷比較完整的有高有低的股市循環,這樣不會太集中買在高點。

你支持哪一派呢?

大師的意見

現在市場因為資金太多,利率太低,錢沒處跑,全部湧到股市去了,我訂閱的美國Kiplinger’s雜誌的專欄預測明年美股還會再漲「個位數的高端到兩位數的低端」,我想就是大約7%-14%吧,那麼大師的意見呢?

巴菲特指標

上一篇文章提到認為市場已經過熱的觀察指標之一是巴菲特指標過高,有朋友問我有關巴菲特指標的認知。

巴菲特指標的公式是股票市值除以GDP,而股價總市值是所有個別股票市值的加總,當這個指標過高,表示「普遍」股票這種具有投機性質的投資相對於一個國家國民實質生產是有不合比例的狀況。

倒也不是說就無法找到個別的標的可以購買,在大海裡撈金,這是價值投資者的工作,只不過根據股災後也就是最近的一次波克夏股東會中巴菲特的談話表示,現在美股中很難找到符合價值投資的標的,這是他幾個月前的看法。

達里歐(Ray Dalio)

僅次於巴菲特的兩名美國投資大師,一位是全球最大避險基金公司老闆達里歐,他曾發表過的談論就是現在的環境現金是垃圾,債券不值得投資,未來看好中國勝於美國,還有看好黃金。不過,他也特別強調在低利率環境下,分散投資於不同國家、資產、貨幣的重要性。

霍華馬克思(Howard Marks)

達里歐之外另一位是問題資產(distressed assets)的投資專家橡樹資本的霍華馬克思(Howard Marks),我寫過他的「投資最重要的事」讀書心得,在台灣出版時打的是「巴菲特也看過兩遍的書」,他在書中特別強調「控制風險」的重要性,在還沒有想到報酬率之前,先要看風險,另外他在書中也提到人性在投資中的表現,這本書我覺得值得珍藏,不容易看,但值得一看再看。他最近這幾個月一直沒變的發言是,市場下修的風險很高,不應該假設股票會無限上漲,目前好的投資標的很難找,聯準會大量撒錢救市的政策不可能沒有任何後座力,當然從他三月講到現在,股市還是不理他,一直漲。

總之,彙整大師的看法,目前的市場風險是處於高檔區,當然這些大師也還有在進行投資,只是說找到好價值的標的難度很高。

所謂「風險」是有可能發生,但也有可能不發生,風險高表示發生的機率高,但也有可能幸運的結果還是沒發生。所以,即便巴菲特指標過高,霍華馬克思頻頻的警告,誰能說一年後的現在股價是漲是跌呢?

就看你可以承擔多少的風險。這是個人的選擇問題,沒有辦法套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想全部退場的親戚

像是前一陣子我寫過有位親戚投資致富,但他最近說要把股票全賣了。有人也許覺得此人想太多,但是我們不是他,不了解他為什麼這麼擔心戰爭、股市飆這麼高太異常等等的,等我到了六十歲會不會也這樣,我不知道。

自己的錢自己決定吧,就是確定好有正反兩面都思考過,依照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強跟我的親戚說其實資產配置之後還好,他硬抱著股票過日子但夜夜失眠,賺到了錢之前已經不知消滅掉多少細胞,也不是好人生。反正他的資產夠多,此生不需再增值也沒問題。

個人的投資與人生態度

還有一位朋友認為如果我現在的股利等被動收入可以支應生活必須,那應該可以不用為了賺多出來也許花不到的錢而在股票上勉力而為,反而破壞退休後的心情。

我覺得這個意見很療癒,和我的親戚的案例是不同程度,但是異曲同工。中高齡之後心情的穩定很重要。

也讓我想到「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這本書中提到投資哲學這件事。

  • 你是想要投資報酬最大?每一分錢都努力的為你工作?也就是希望收入極大化,那就選擇投入快一點,比例高一點,但是同時也要記得潛在的風險是比較高的。
  • 你是希望有安穩的心情優先,收入是不是最大是其次,那就選擇拉長時間緩步前進,分批投資,慢慢調整吧。

以我的狀況,目前被動收入還可以支應生活費用,只是因為一顆要價五萬的顯微根管牙齒治療提醒到我從現在開始醫療費用可能會增加,除了本來有的醫療準備之外,應該也可以在風險控制好的情況下,在股票部位積極一點。以目前情況看來,我會選擇慢慢分批投入,即便明年股市繼續大漲,我繼續選錯邊也無妨,心情穩定第一優先。

歷年的股票表現

作為這個段落的結尾,附上到2020/11/30為止各股票市場的滾動報酬率(也就是以2020/11/30往回推,而不是看日曆的特定年、月、日,所以每天看這數字會不一樣)

傳統退休資產配置 工具:股票

投資最忌見獵心喜,大師的意見,以及市場普遍的預測,如何衡量還請自行判斷,如果不知道怎麼選,除了台灣之外,那麼投資全球股票市場也是有很大比例是美股,而美股中也有不少跨國公司。

傳統退休資產配置 難題 2:超低利率,還要投資公債嗎?

的確最近如果要靠公債券投資來領息是很困難的了,2020/11/13十年期政府公債的利率是0.89%,投資等級公司債的利差,也就是因為承擔較高的信用風險,因而比投資到公債能夠多拿的利息,也是低到只剩1.21%。如果再考慮到像達里歐的看法那樣的美金貶值的風險,那麼報酬很低的公債是否值得再投入,也是一個常見的疑問。

今年以來的公債、投資等級債表現

不過撇開領息的功能不看,債券還是具有平衡股市投資風險的功能的。從下表可以看到,今年的降息階段公債價格是上漲的,也就是今年到11/30為止債券投資普遍有正報酬。(台產ETF的負報酬除了本身的績效問題之外,很大因素應該是美元對台幣貶值之故,如果自行投資美國產品,一樣必須考慮匯率波動的問題)

當然,眼尖的話會注意到美國過去三個月債券價格有些跌價的狀況,這是因為這幾個月公債殖利率有微幅上升,因此債券價格下跌,但是可以看到美國產的ETF波動並不太大。

傳統退休資產配置 工具:公債及投資等級債

有朋友問我傳統資產配置中的債是什麼種債?以我看過的文章及書彙整,以退休規劃來說,應該是以十年期公債(IEF、00695B等)為主,這邊也放上其他報酬可能較高,但是相對風險也較高的,像是投資等級債(LQD、00751B),或是二十年期以上美國公債(TLT、00679B等)供參考。

延伸閱讀:1) 美國公債ETF比較 :就地買台版美債ETF OK 嗎?(2版),2)退休族為什麼要投資債券 ?超低利率下,該避開債券嗎?

如果不知道怎麼選年期,或是對於美債有疑慮,也可以考慮全球債券(BNDW),裡面也是有美債,只不過也搭配了其他主要國家的債券組合。

投資美國公債的疑慮?

現況

以今年以來的美版原幣ETF來說,經歷了降息階段,到11月底為止含息表現是正報酬,要宣判公債已死,從現況看起來是還沒發生。

預測

不過市場的確壓倒性地宣判公債的投資效益失靈,原因在於目前投資美國公債的兩大風險是1)中長期萬一升息,債券價格可能會跌,最近三個月已經有殖利率微幅升高而公債跌價的狀況,不過要等到美國真正升息,目前多數是預測要等到2023年才有可能。2)短期內低利率維持的情況下,利率已低到無可再低,因此持有公債的增值空間非常的有限,在有限的增值空間下,得到的超低利率又不能拿來作為退休生活所需被動收入。

有朋友提出說為什麼明知如此還硬要投入美國公債?這個問題是合理疑問,不過前提是如果我們會預測未來的話。「公債已死」在今年股災之後就已經是很普遍的言論,但是以原幣別來看,今年還是正報酬的。

公債投資的功能不是在它必須永遠不能跌,而是股漲債跌,股跌債漲,但是債券波動幅度比股票小,所以可以避免全部入股市承受過高的風險。

再來,台灣人投資美債另一個風險就是匯率風險了,近期美元貶值是普遍的預期,撇開台版商品的績效落差,匯率也是讓台版商品報酬率看起來不甚美好的因素之一。即便是投資原幣美版的商品,是要自己換匯,也還是要注意這匯率風險。

有關透過複委託買美國ETF要注意的事,請看這篇:複委託投資美國ETF 要注意4件事~0050之外的退休金工具

因為以上,我自己是不會全部放到公債,還是會保留相當部分在現金,調整到公債的時候也是分批投入,而非一次一整筆,這樣可以減緩績效和匯率的風險。跟達里歐一樣不看好美國的話,也可以分散投資,可以考慮投資全球債券取代集中於美國公債。

Google 廣告

傳統資產配置 難題3:運用工具,看市況彈性調整資產配置比例行不行?

錢是自己的,自己喜歡都行😀。

我退休以前投資基金的時候也會看基金公司的報告,這一季說股多於債,下一季說債多於股,又一會說美股要多於歐股,在下季說看好的是日股等等,我就跟著調整來調整去,後來常常發現經濟情況一直在變化,上一季預測下一季的時候,到時整個故事是改寫的,怎麼知道何時哪邊來個恐攻,何時日本又祭出什麼政策,結果又來了肺炎。這樣理財實在很「厚功」(閩南語)。

美國有位很知名的財經專欄作家,我在之前的文章提過,我很喜歡閱讀他的文章,說之成理,三月的時候他說低點在六月,六月沒跌的時候他說低點在八月,結果都沒發生,後來下面留言一串罵聲,看他的文章會覺得學習到很多知識,而且他屢次預測失準,現在文章還是照樣被知名媒體刊出,仍舊享有聲望。

但是,要不要依賴這些預測來理財呢?

所以我是沒有嘗試去用那些提供數據的讓人可以計算股債配置的工具,市場預測太難了,連達里歐公司有AI預測工具,今年也低估Covid-19的影響力,投資績效也摃龜,我認輸,這種厚功的事,我放棄。

這是個人選擇,沒有對錯,看你是否相信市場可以預測?你想過怎樣步調的生活?如果相信這樣動態調整是可以的,我可能會回頭去投資我不愛的基金,買一檔多元資產的類型,績效不好還有基金公司可以罵一罵,我這退休族把時間拿去健行和看古蹟好一點。

傳統資產配置 難題4:股六債四的傳統配置就是行不通了?怎麼辦?

目前對傳統退休資產配置最大的疑慮還是在前面說的公債的投資價值。那替代方案是什麼?這也是我很關注的話題,不過和前幾個月寫文章的時候看到的差不多,我回頭去看看六月寫的那一篇寫的內容還是適用,就是用特別股、高收益債REITs、新興市場債等來取代眾人看衰的美國政府公債,這篇我就不再重述。

延伸閱讀:傳統 股債資產配置 過時了?危險了?用什麼來取代公債?

以下附上這些常被認為可以取代公債的投資工具績效公參考。

傳統退休資產配置 工具:替代性工具

自己喜歡的都可以,以上這些工具都各有支持者,是自己的錢所以無需辯論,只是一般美國的財經媒體在評論的時候,會建議控制這些工具在投資組合中的比例,每種不要超過10%-15%,畢竟這些工具的波動相對十年期政府公債還是大一點,風險度上比較靠向股票。其中像是高收益債,近期相對公債的利差大約是4.6%,普遍被認為利差過小,但須承擔過高風險,如果現在才要進場,價格有高估的疑慮;另外像是達里歐看好的黃金,波動幅度也是相當大,這是這投資這類替代性工具時要知道的。

結語

雖然我還是支持傳統資產配置,但是也有更一大票反對的意見,認爲股六債四的傳統配置已死,只是我也不放心將原本的公債部位投入到那些替代性的投資標的,沒有完美方案的情況下,我選擇保留比較多的現金。

雖然我不滿意退休第三年的投資成果,但是目前的被動收入可以支撐生活,也沒有太多的憂慮,所以目前我的繼續修正作法是像前一篇提到的,分為兩三年的期間,慢慢調整到理想的配置比例,我覺得這是個人選擇,沒有對錯,即便錯過了市場繼續瘋漲,我也認了,我選擇安穩優先於成長,今年三月股災的時候我的股債配置虧損不超過3%,當然現在股票狂漲時我也沒有大賺,不過這是我的選擇。

感謝這幾位朋友的熱心來信,大家各有各的不錯的角度!

2021/3/31 更新:經過三個月之後,我的執行成果如何呢?請點此連結閱讀!

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分享~

附註:文中報酬率係查閱Morningstar網站而來,在此附上連結向該網站致敬。

4 comments

  1. Hi , 嫻人

    大推你的投資心態!

    沒有最好的投資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只要能符合本身需求而且降低錯誤操作的機率即可。

    話雖如此,我自己有時也會不自覺受到周遭影響,忘記原本的初衷,修正為高獲利、高風險的投資。

    你的文章值得一看再看。

    1. 謝謝回饋,的確不免會被影響,所以我才花多點時間爬山,避免太常跟姊妹淘聚會,哈哈,鴕鳥策略。

  2. 很精彩的思辨,想過一輪後,感覺所有的難題都解開了。
    不管什麼策略,如果能讓自己不用時時為錢煩惱,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