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 股債資產配置 過時了? 危險了?

傳統 股債資產配置 過時了?危險了?用什麼來取代公債?

Google 廣告

傳統 股債資產配置 ,在2020年三月的股災之後,在美國的財經媒體出現不少警告,之所以有這些討論,表示資產配置在美國還是退休規劃的基調,只是現在是否要推翻它?不管是否相信資產配置,我覺得這些報導對投資工具的認識都有幫助,我這就來導讀一下。看看你看完之後會如何選角來陪伴你的退休之路。

股債資產配置 危險了?該如何解救呢?

先看這篇2020/5/15在Barron’s的網站上的文章,標題是:「你的股債配置可能已經危險地過時了,以下告訴你如何解救它。(Your Stock/Bond Allocation Could Be Dangerously Out of Date. Here’s How to Fix It.)」

如果還不清楚什麼是傳統的股債資產配置,請讀這篇:退休資產配置 怎樣可以「零失敗」?怎樣會「注定失敗」?

Barron’s是道瓊集團(Dow Jones)旗下的財經媒體,和MarketWatch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是兄弟媒體,其中Barron’s華爾街日報是要付費才能看的。最近我加入了Barron’s的一年52美金的體驗方案,通常一個月是要5、6百元的,我就用這體驗方案先一年一千五先試試了,花點錢練英文加提升理財智商還是值得的。上面我貼的連結如果不是會員,點進去也看不了,不過還是貼上,表示真的有這麼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在台灣也有分公司的某基金公司的CEO,他在文章中警告,傳統的股六債四的「退休後」資產配置,在經過武漢肺炎之後,經濟環境改變,所以已經失靈。

這邊要強調,股六債四是典型的「退休後」資產配置,因為有朋友跟我反應,「資產配置一般是用110或是100減去年齡,得到適合的股票配置比例」,這我了解,但是因為我的部落格是以討論「退休後」資產配置為主,所以提到時多半是用美國財經媒體常提到的「退休後」資產配置,也就是股票六、公債四來舉例。

作者指出,股票和公債過去20年間呈現負相關,也就是股票漲時公債跌、而公債跌時股票漲,不但可以分散風險,而且長期股債報酬都很優渥,很少出現同一年度都是虧損的狀況。

但是...作者提出警告,未來在超低利率環境下,這個股債負相關,且大多時候共好的美景不可能再繼續;更令人憂心的是,很多退休族還堅信這個狀況可以不會改變。

延伸閱讀:資產配置是什麼 ?股、債齊跌,退休夢該醒了嗎?

我自己雖然是退休後才認真進行股債配置,資歷還很短,並且目前公債配置比例還非常低,但是在股災之前我算是股債配置的受惠者,公債在2020年三月的股災中平衡了我的股票部位虧損,讓我受傷不大,到四月中之後整體投資組合也轉正報酬了,所以我相信資產配置分散風險的重要性;不過對於未來的警示,我也不至於因爲固執這個觀念而拿自己的退休金開玩笑,所以當看到這篇文章的標題,當然立刻吸引我的注意,馬上打開仔細研究...

關於作者陳述問題的部分,我同意要注意過去股債配置的穩健表現,不保證未來一定也是如此,那麼作者提出的解救方案是什麼呢?

作者提出,要打破固定比例的資產配置,要採用「彈性的beta」、「獨特的alpha」和「防衛性的投資」。⚡⚡⚡,這....beta、alpha都是以前學投資學學到的東西,但是,我第一次讀竟然沒讀懂,還虧我是念金融的。

於是,我隔天再讀第二遍,但還是沒懂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心裏OS想罵這到底是什麼,又怕是我自己以前書沒讀好,正打算找時間再看第三遍...往下滑,看到美國人的留言,幸好,所有留言的讀者都跟我一樣「看不懂!」,這些留言主要都是說,「到底在寫蝦咪挖溝」,「看不懂」,「有講跟沒講一樣」、「浪費十分鐘」,我這下安心的加入「贊聲」,幫這些留言按讚😎,像我的文章是免費的,大家看看不喜歡,滑走就好了,可是Barron’s可是付費媒體,文章品質被付費讀者嚴格監督是應該的。

下面色塊內是基金投資失敗心理失調😖的喃喃自語,想看就看,不想看就跳過~

心機深一點的話,也許可以想成作者是想用一些術語,讓大家覺得要能對抗傳統股債配置的方案真的需要很高深的技術,一般人做不來,所以得要交給基金公司專業的來。

這也是一個角度,投資的確不容易,不過,經過多年的基金投資經驗,我了解到,股海雖有浮沉,但投資基金也是有賺有賠☔☔☔,我選了很厲害的得獎基金,誰知道最後會成為績效落後的金酸莓基金😭。

退休後開始投資股票和ETF,我覺得對我來說選基金和選股票差異沒很大,選到金酸莓基金也可能虧很大,而且還誤以為可以長期投資放著給專家來,一樣可能讓人再回頭已百年身...嗯,沒那麼誇張...但再回頭已經半百卻很有可能😖,像我到2019年,都退休一年半,的確已經半百,才能逢高點與殘存的孽緣脫身。也有些專家說,基金也要低買高賣,要停利與停損才行,可是如果要停利與停損,那我會選擇自己操作成本比較低的股票和ETF。

人各有志,社會因此而多元,本人因為誤信曾得獎的金酸莓基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而這位基金公司的大老闆,我想只是他太忙,沒注意到可能操刀的同事寫的太難懂了...看看這公司稍後會不會把這種一般人看不懂的資產配置解救方案給推到台灣來。

總之,這篇只是標題達到驚悚的效果,再繼續看下篇文章。

Google 廣告

股債資產配置 如果失靈,那該怎麼辦?

再來是2020/3/16的Time雜誌,這篇文章標題是「低利率正在改變退休的遊戲規則(Low rates are changing the rules of retirement)」,這篇我也沒法看到全文,因為這是Time雜誌的美國版,在台灣無法訂閱,但是我從雜誌訂閱app Zinio上看到一小段的預覽,其中就有些有趣的資訊。

  • 和上面那篇Barron’s的文章一樣,都是在挑戰股六債四的「退休後」資產配置在低利率環境下已經不可行。
  • 股債配置如果失靈,退休4%法則也同樣不再可行。本來在美國的退休4%法則之下需要退休金一年可以有8%的年化報酬率,才可以因應每年不但可以提領4%出來用,可且還可以隨物價上漲,逐年提高可消費金額。但是,文中提到,因為公債利率大幅下滑,MorganStanly提出對未來10年最新的股六債四的年化報酬預估,只會有4.1%,所以無法支應4%退休金提領法則

這篇文章也是對退休族的我很重大的提醒,如果退休之後才發現原先的預計的投資報酬率落後,那該怎麼辦?

在我剛退休研究4%法則的時候就有想過這個問題,那時我想過像是「繼續回去上班」、或是節省一點,不要像4%法則說的每年用4%,例如只用3%就好。退休當時,因為我實際投入股、債金額都還比較不足,平均下來報酬率自然不夠高,並且不確定接下來自己很快可以有股六債四總和7、8%的年化報酬率,所以我的起步是每年只花退休金的2%-3%。而這篇文章建議的也就是這些方向。

我那時寫的文章在這:

Google 廣告

股債資產配置 失靈了嗎?

Time雜誌這篇文章比較特別的建議是,在公債利率很低的情況下,可以考慮納入風險較高的資產,不過這篇文章也有提到,這麼做必須留意,萬一經濟進一步惡化,收益較高的風險性資產可能帶來更大的損失。

在看到底有哪些固定收益資產可以替代公債之前,先來看最新的歷史資料,看看公債的避險效果是否已經失靈?

上次更新數據時寫了這篇文章:退休族為什麼要投資債券 ?超低利率下,該避開債券嗎?

紅色匡起來的部分是過去12個月平均殖利率,也就是台灣人投資很重視的配息~可以看到,代表性的美國中期公債,的確配息很低,只有1.7%,讓人更擔心的就是,隨著利率走低,這個比例會不會越來越低?

傳統 股債資產配置 危險了嗎 ?該用什麼來取代公債?

但是在評估投資的時候,需要看的不單只是配息有多少,配息只是用來衡量讓我們管理從投資中可以拿回來花用的金流,最終必須要看配息和價格變動加起來的「總報酬」。

如果只看看配息來決定要投資什麼,那美國股票平均只配1.9%,那不就是最不值得投資的工具?但是,美股過去十年有13%的含息年化報酬率。

如果看總報酬,2020年截至五月底,中期公債的報酬率有11.2%,經歷過三月時股債齊跌大災難後,過去三個月中期公債的報酬還有4.4%。

也許再下去會如很多人擔心的,低利率持續,股票和公債搭配終究會失靈,但是到目前是還沒有發生。當然,這有很大的原因是美國政府的撒錢救市,經過人為的調控,過去兩個月十年期公債在市場上的殖利率是在0.6%-0.7%的區間移動,沒有大幅的變化。

請注意,這裡的公債市場殖利率和上表的殖利率不同,上表中的殖利率是各ETF公告的配息除以市價得出,詳情可以進MorningStar的網站看)

股債資產配置 如果失靈,哪些方案可以增加收益?

在Time雜誌這篇文章的摘要部分,我沒有看到具體所謂可以提高收益的替代方案有哪些,不過,在我看到的其他文章中,下表上是有被提到過的可以考慮用來替代收益太低的公債的資產。

一樣先看紅框中的平均殖利率,我將這個配息的數字由小排到大。

傳統 股債資產配置 危險了嗎 ?該用什麼來取代公債?

以配息來說:

  • 可以看到配息最低的是美國市政債,比公債只有高一些,配息是大約2.4%,配息最高的是美國特別股,可以達到5.6%。
  • 在很多人用來做退休後現金流的債券基金中,配息最高的是最多人採用的高收益債,可以達到5.4%。而越來越多人理解,高配息往往等於高風險,所以會轉向評等比較高的投資等級債,這種債券的配息約目前約3.1%。

如果以總報酬來看呢?上面我將總報酬低於公債的部分用綠色標起來,可以發現:

  • 市政債在各個區間都落後公債,那為甚麼還要考慮這項工具呢?這個在美國主要是高資產人士購買,有些配息可以免稅,是這項工具的重要優勢,就台灣人來說,感覺幫助不大。
  • 至於台灣人比較熟悉的像是美國的REITs,新興市場債,高收益債等,過去10年年化報酬率都有5%以上,都比中期公債的4.9%高,但是如果是近五年開始投資,年化報酬率都不到4%,低於中期公債,從這裡可以看到這類資產的波動度不低。這樣要支撐每年配5%左右,甚至更高的配息,遇到市場波動的時候,那就是會配到本金了。
  • 最近也很熱門的美國特別股,配息最高,但是,和高收益債等高配息債券有一樣的問題,就是遇到市場走跌的時候,承擔較高的風險,因此五年的年報酬率都不比中期公債來的好。

以上如果要我選擇在公債之外再配置配息稍高的項目,我想我會選擇酌量配置投資等級債,雖然配息只有3%左右,但是在股災來的時候或是中長期來說都是相對安全性較高,長期報酬也不會太差。

這次整理資料的時候有發現一個比較特別的是「可轉換公司債」,我先將報酬放上去,這種債券是達到某種條件時可以有轉換為普通股,也就是享有從債權人變股東的權利,可以看到,可轉債的配息比一般的公司債(投資等級債、高收益債)低,但是各個區間的報酬都是正的,長期報酬還接近股票。天下有這麼好的東西?初步看了幾篇文章,還是有玄機,擇日再另寫一篇。

Google 廣告

高配息固定收益工具的風險在哪裡?

退休族沒有很多個10年

有人無論如何還是希望有高配息,也許看了上面的歷史報酬會覺得,反正長期報酬不輸給公債,配息又比較高,就放著配息不管它,這就是個人的選擇了,自己喜歡就好。

如果以我的看法,我覺得像我這樣的50+歲退休族,不會還有很多個10年,所以我是會注意像Time雜誌提醒的,萬一再一次不景氣,賴以為生的固定收益商品,還是會有暴跌的可能。這次美國政府救市是從公債、市政債、投資等級債高收益債都救。萬一再來一次,是不是每次都可以這樣全面神救援?

萬一以為很安全放著領息就好、甚至期待可以分散股票投資風險的標的,結果股災一來跟著股票一起跌...如果還在上班,錢再賺就有,但是退休族只能靠退休金分成幾桶,倒過來倒過去rebalance,這我就要三思了。

危機入市很簡單?

也或許有人會覺得,趁低點危機入市,這些高配息的商品現在投入,後市必有可期。的確,如果能夠買在低點,風險再高的標的都可能變黃金。如果要從這個角度看,那目前跌幅最深的美國REITs是危機入市最佳候選人?

延伸閱讀:REIT ETF 有兩種,拿了配息、本金腰斬,要危機入市嗎?

問題是,猜測高低點真的很容易嗎?這次股災之後很多人開始揶揄巴菲特竟然這麼老糊塗,非但沒有危機入市,還買高賣低,有些股東失去耐性,開始拋售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股票;但是,巴菲特的支持者反擊說,巴菲特的公司只需要「高品質的長期投資股東」😅。猜市場高低點真的有公式?不會像巴菲特一樣有朝一日會看起來好像要晚節不保了?我沒把握從現在一直到和巴菲特一樣的年紀,一直比巴菲特行。

武漢肺炎疫情過去,一切都會轉好?

每個人都可以猜,不管是專家名嘴,或是我們一般凡人亂猜,猜對或猜錯的機率都是一半,目前為止短期看起來巴菲特像是猜錯了的那一半,也有美國專欄作家之前預測到六月十四日會回測三月的低點,前幾天他寫文章承認預測錯誤,現在改看八月,文章下面有人留言批評他說,「再猜2022年呀」,也有人暖心留言說,「預測本來就不容易,但是從這些文章中還是學到很多東西」。我比較贊成後者,我也去幫這種留言按讚了。

未來如何不知道,不過美國的媒體在提出可以考慮轉進這些配息較高的工具時,多半還是會提醒目前經濟其實很脆弱,所以像是高收益債的話,可以考慮:

  • 較短年期的高收益債:這樣風險比較低,但是相對收益也會降低。
  • 「墮落天使債券(Fallen Angels Bonds)」:這些本來是高評等的投資等級債,但是因為類似像這次武漢肺炎是非戰之罪,所以掉到較低評等的高收益債,也就是垃圾債的級別,這些公司有朝一日是有機會回復成投資等級債的償債能力較好的公司。
  • 也有基金公司推出經過一些規則挑選體質較好的垃圾債級別公司,另作精選的高收益債ETF。

上面這些說來複雜,稍後另寫文分享。總之,美國媒體普遍還是比較謹慎的建議,會不會像前幾個月這些媒體普遍謹慎提醒股市還會大跌,結果股票是大漲?不是不可能,不過我是退休族,我選擇謹慎為上。

別看收益了,拿金塊逃命?

最近常被提到取代公債的「黃金」,黃金投資是沒有配息的,投資黃金完全是從避險角度考量。

傳統 股債資產配置 危險了嗎 ?該用什麼來取代公債?

最近一年黃金漲很兇,未來難預料,不過看過去10年較長期的報酬,只有3.2%的年化報酬率,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這是一項波動度很大的產品,長期持有不一定有利。

如果要配置一些,一般是建議資產的10%,不宜太多。

股債資產配置 即使失靈,安全第一,收益第二?

年金?

在Time雜誌這篇文章中有提到另一個比較安全的方案是加入年金。目前要投保年金險,可以投保「利變年金險」或是「投資型年金險」,前者是在資產累積期間「由保險公司宣告利率」來累積帳戶價值,後者是由保戶選擇投資帳戶,以「投資績效」來累積帳戶價值,兩者同樣可以在累積期滿後選擇一筆領回,或是要進入年金化。

我自己是覺得要累積資產,不一定要綁在保險上面,保單面有許多的限制,還有費用的問題。

對於有需要固定現金流退休族來說,另一個方式是一整筆錢躉繳投保即期年金,也就是前段可以自己投資累積,等到退休後,不想自己再承擔很多的風險,就一筆錢交給保險公司,算算看每年可以領多少,投保當年就開始領年金。可想而知,保險公司也不可能算到自己公司虧錢,特別現在低利率環境,所以換算出來條件不會太好,但就是取其安全。「精算師給你做得到的安心退休指南(博客來)」這本書的作者就推薦年金險再貴也該買。以下是我研究台灣即期年金商品後的分享。

延伸閱讀:年金保險 是什麼?退休後該投保即期年金保險嗎?

現金?

另一項更安全的,就是現金,雖然全球最大避險基金的老闆達里歐說現在持有現金是垃圾,但是巴菲特就選擇在股票之外持有大量現金,也有人說現在你只需要股票和現金兩種資產,其他的都少碰。

假如有一千萬退休金,全部放到定存,那一年連10萬利息都沒有,但是如果是像巴菲特一樣,持有現金是為了不全數入股票,保留安全的部位,進可攻退可守,那現金就不是垃圾了。

結論:你要如何選角

以上,好像比較少人懷疑股市長期增值的潛力,當然也有人提醒未來股市報酬率不會像過去那麼高了,也有些討論,像是有人說中國終將超越美國,也有人預測中國早在2011年發展速度就減緩了,在那之後的薪資成長已經趨緩,這樣的趨緩速度推算下去,長期不可能超越美國,所以以股市來說,比較大成分是投資在哪裡的問題。

無論如何,如果你也相信股票還是主角,那會選擇誰當配角呢?沒有對錯,自己的錢自己喜歡就好。其實這個決定和有沒有新的收入、以及還有多久的時間可以投資也有相關。

我覺得我不會有很多個十年,所以是選擇公債和現金,但是,雖然我沒有很多個十年,也有可能萬一活太久,還有三、四十年,所以也許再加一點風險,用一點投資等級債提升收益還可以。

延伸閱讀:美國公債ETF比較 :就地買台版美債ETF OK 嗎?

你會選則主流避險的公債?還是多升高點風險,加入投資等級債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REITs特別股?或選擇黃金?或是打安全牌,選年金?現金?

也可以選擇100%定存加勞保年金和勞工退休金,不過對和我一樣比較早退休的朋友來說,距離可以起領勞保年金時間還很久,勞保財務問題雖然歷任政府沒人敢動刀,但是,日本這幾年也在進行年金改革,現在日本喊出「七十歲退休」的口號,台灣不是沒有少子化、人口老化的問題,...最近今周刊有篇報導「勞工要領100元,政府手上只有7元 6年內恐破產的勞保將成小英總統最難任務」,關係我們的權益,我覺得值得拿全文來看一下。

在「為什麼你的退休金只有別人的一半」這本書中提到的,要建立自己的「投資哲學」。超低利率下,看起來除了100%定存這個方式,還是需要花些時間研究清楚,選邊站。

退休前後都必須注意的事:退休金如何投資 ?決定投資前要做的4項準備

對於不熟悉的朋友可能聽起來有壓力,但是慢慢從閱讀這些財經資訊中學習,其實投資很貼近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閱讀中可以培養世界觀,也可以找到不少樂趣。我也會繼續為大家不時的讀報導讀~

感謝閱讀,歡迎在下面留言,或是到臉書上分享~

附註:

12 comments

  1. 面對未來的低利率,真有點不知道如何將退休金作資產配置,還是以不變應萬變吧…扣掉緊急備用金,股6債4,如同作者,股慢慢轉成ETF,債慢慢轉成中長期的ETF,例如BLV, BIV,美國公債和投資等級公司債的ETF…

    1. 的確不容易,我自己也是不變應萬變,慢慢調整,應該可以將風險降到最低...

  2. 股債資產配置過時?危言聳聽的標題吧?股票大跌時,資金不是轉向公債及黃金嗎?目的就是避險,除非以後持有現金~~
    武漢肺炎疫情過去,一切都會轉好?說好的大跌似乎看不到,還是做好”資產配置”吧,心裡比較踏實。

    1. 沒錯,到目前為止的確是沒有股債資產配置失靈呀~當然以後不知道,不過我覺得提出反對的想法也必需夠紮實,經過驗證,不然我也不會輕易改變。目前我是公債和現金一包看,現金多一點。

  3. 股債配置:公債擔心價差風險是怕升息尤其是長天期公債,不過會升息不管是因為景氣過熱或是通膨按理股票會漲更多,所以股債配置還是可以保有一定收益。退一步來說,若升息循環把債的部分轉成現金去定存也是選項之一。其實我覺得不管是股六債四或加入固定收益,”再平衡”才是投資組合可能獲利的關鍵。

    1. 同意,公債的利益來自配息和價格變動兩個部分,先前寫過一篇文章“退休族為什麼要投資債券 ?超低利率下,該避開債券嗎?”https://tmmperfectlife.com/why-retirees-should-invest-in-bonds/,過去也曾經過不同的利率循環,股債配置互抵風險的關係算沒破功過,現在常見的質疑是配息很低,而價差部分又因利率已低到不能再低,因此利率繼續往下讓價格上漲空間有限,因此許多擔憂的聲音是說總報酬不可期待,...的確再平衡是關鍵,只是如果選到會和股票一起跌的資產,再平衡就無法執行了

  4. 無意間搜尋到這個網站,看了幾篇文章,覺得挖到寶!先加粉絲專頁再說。
    覺得版主好用心,文筆好好、 篇幅也多,引用資料也很豐富,想必花了不少時間,
    特地來留言謝謝版主!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