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法則還適用嗎 ?精算師的4個提醒,和4個因應對策

4%法則還適用嗎 ?精算師的4個提醒,和4個因應對策

Google 廣告

4%法則還適用嗎 ?這個1990年代美國人提出的神奇的退休法則,到現在在美國還是計算退休金的主流之一, 我自己也是4%法則的實踐者,不過盡信書不如無書,看了一本加拿大精算師寫的書,提醒4%法則有4個問題,而其實我自己在運用上,也有一直記得4個因應對策。

本文於2018/7/9初版,2021/8/24修訂。

美國盛行的4%法則

計算退休金多少才夠有幾種不同的角度。美國盛行的則是用4%法則來推算理想退休金額

這邊先引用CNN Money的報導說明:

4%法則是根據美國財務專家William Bengen以1926年到1990年之間的實際經驗值實證過認為安全的提領比例,在這個4%的提領比例之下,可以算安全地相信(並非保證)準備的退休金可以繼續支用提領所需要的生活費「30年」的時間。

這邊我繼續摘要4%法則的具體重點,以便讀者可以進入下面提出問題的狀況。

  • 4%法則假設的退休期間是30年, William Bengen是針對美國平均62歲退休來看的,這樣可以運作到92歲,算是安全。
  • 4%法則的計算是,一個人一年如果要40萬的生活費,那就用【40萬除以4%】,得到的退休數字是1000萬
  • 因為物價會上漲,所以消費水準可以逐年提高,退休第一年可以花40萬,第二年開始可以乘以物價上漲率,假設是2%,那你第二年可以花【40萬乘以(1+0.2%)=408,000】,幫自己加菜8千元,第三年可以花 【408,000乘以(1+0.2%)=416,160】,以後的年度以此類推。
  • 要能夠支撐上面的狀況,退休金要投資,並且報酬率最好要接近7%

如果你還不清楚4%法則,請看: 退休4%法則 是什麼?提早退休3關鍵你能達到嗎?

4%法則還適用嗎 ?精算師的4個提醒

在美加討論到退休金要有多少時,差不多都會提到4%法則,像是「精算師給你做得到的安心退休指南」這本書,不過作者並不是一味宣揚4%法則的神奇,反而是提出了4個我覺得很值得退休前後都很值得思考的提醒:

1. 不切實際的報酬率

4%法則原創所用的1926年度到1990年初期經驗值的試算結果是否能完全套用到現在這個時間點,說起來也是不能一味相信的,作者認為在低利率時代,必須很傑出才能賺到3%以上,更別說是7%,就連知名的醫生財經部落客綠角在2017年都公布他的過去10年的年報酬率是穩健的4.4%。

雖然像是最近這幾年股市飛漲,只要2020年3月Covid-19股災的時候沒有離場,股民中又瞬間有許多股神再現,看到3%的報酬率應該覺得有點蠢。但是,股市中真的長期每個人都賺大錢嗎?不小心可能翻身都難,所以別小看3%的報酬率。

當然,如果能夠穩健股六債四的退休配置,3%還是一個偏低標,但不知道是否因為作者是加拿大人,2021/7/22記錄到美股市場加拿大股票代表ETF(EWC),過去10年複利年報酬只有4.9%。和美股及台股的表現都相差很遠,更別說不能all-ine股市,還要配置40%在債券等比較安全的工具

4%法則還適用嗎 ?精算師的4個提醒:不切實際的報酬率

如果達不到7%報酬率呢?下面是我用5%報酬率計算不同年齡退休的人在不同年紀累積退休金水位增加的狀況,如果你在41歲時有1千萬退休,扣掉因為物價而逐年增加的生活費,到83歲時就只剩下20萬的資產! 退休金像吃拉麵一樣,吃完只見到碗底的「感謝您」。

4%法則還適用嗎 ?如果報酬率只有5%

2. 留下太多未花用的錢

的確,你的投資績效不需要太傲人,只要能夠按照穩健股六債四的退休配置報酬率達到7%,滾雪球的結果,就會有到老時「太有錢」的問題。

下面是我用7%報酬率計算不同年齡退休的人在不同年紀累積退休金水位增加的狀況,如果你在41歲時有1千萬退休,有60年可以滾雪球,扣掉逐年增加的生活費,到100歲時竟然會有超過1億的資產!

想提早退休要知道的「 退休4%法則 」:投報率7%

但是,我覺得,退休金怕少不怕多,可以太有錢去做慈善,總比沒錢喝西北風好吧。

不少人提倡離開人間的那一天最好把錢花光光,錢留子孫只會讓晚輩失去鬥志,可是我覺得實務上太難拿捏了,如果因為這樣要提高提領率,自己對自己好一點,一年不只花40萬而要花70、80萬甚至更多,那萬一老後生病怎麼辦?雖然說台灣人平均壽命來到超過80歲了,可是平均臥床%也超過8年。還有人會因為癌症的免疫療法、細胞療法花上幾百萬。

再說,雖然行樂要及時,我這50歲退休的提早退休族沒覺得環遊世界是提早退休的標準配備。走一趟淡蘭古道之清涼的坪溪古道,總費用不到500元就會是夏天的五星級享受,有機會出國走走是不錯,但我很確定我這輩子即便沒花20、30萬飛去北歐看極光,沒機會一路玩到掛,也不至於像古早連續劇演的那樣死不瞑目😂。

我是傳統台灣人,還是比較支持即便退休也要為了未知保護好存糧,而非因為怕錢花不完而先做享受人生的消費。最近媒體出現一篇美國億元富婆退休十年把錢花光光的報導,不知道是否是西方人這種怕剩太多錢的潛意識作祟的結果呢?

3. 投資報酬率起伏波動

4%法則之下談的都是固定的報酬率,但是真實世界不是如此。

以全球股票ETF和美國7-10年政府公債ETF來股六債四配置,得到中和過的投資報酬率之後,過去10年最高平均報酬是2019年的19.3%,最差是2018年的-5.5%,落差很大。

4%法則還適用嗎 ?精算師的4個提醒:投資報酬率起伏波動

如果一次15%的投資虧損就可能讓4%行不通!不過如果你能謹守股債安全配置,而不是all-in股市,那麼發生的機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作者也提出一個重要的提醒,要得到穩定的長期預期報酬率,你得不論市場震動,得要保持在市場裡面,確實執行股債再平衡rebalance

大跌時想著趕緊停損all out,大漲的時候開始恨不得自己是all in在裡面有賺到,人之常情,你有沒有信念和定力做好資產配置和rebalance,不要猜市場?因為市場真的很難猜,可是很多人相信自己可以戰勝,這是人性大考驗。

其實除了市場波動之外,人年紀越大也可能投資越保守,導致後半段的報酬率降低

4. 提領不符合支出模式

作者提到70歲之前活動力尚佳,開銷較大,70歲之後可能開銷越來越少,但是,4%法則卻假設不分年齡、相同花費,甚至加上通貨膨脹率之後,看起來帳面上還越老可花越多錢,與實際狀況不符。

就吃喝玩樂的消費來說是有可能年紀越大花費越少,我看到不少人想趁65歲之前享受美食和到處遊山玩水,而在65歲之後是打算車子都不開了。

不過,另一方面,我覺得因為醫療等因素,也不是不可能越老花越多錢,醫療會進步,但不表示費用會降低,達文西手臂進行手術可一點都不便宜,再說,年過70之後,即便很安分只在家澆花、到公園參加免費太極拳,眼睛、牙齒、膝蓋也可能自動排序,將沒再出國的費用補位。

我倒不覺得計算退休金時,保留物價有2%的上漲空間,有什麼不好,畢竟退休後還是有不少暗礁

比較是學習很重要的方式,希望我提出的不同看法可以讓你對於這個法則的關鍵點印象更深刻。而我也覺得這位精算師提出的4點都是很值得在規劃退休時思考的,每個人的想法不一定會一樣。

Google 廣告

4%法則還適用嗎 ?我會建議的4個因應對策

雖然我自己也研究過歸納4%法則要能成功的3個關鍵,再加上精算師的4個提醒,真是不能把運用4%法則退休想得太簡單。

1. 累積多點退休金再談退休!

我本身沒有做好示範,沒滿50歲就退休,但是如果你只是達到「剛剛好,」的數字,我還是會建議你繼續努力工作一陣子,晚一點退休自然風險較小。特別是現在股市在高點,用這個時間點算出的退休金有可能太高估。

2. 提領率為3%甚或更低!

因為還要準備活很久,謹慎起見的話不要一開始就領4%,試著降低前幾年度的提領率為3%甚或更低!只是你要確定能夠面對簡約的退休生活,當看到別的退休族都在出國旅行時,要能不為所動、清心寡欲。

雖然物價會上漲,但是你可以自己來個lifestyle deflation生活型態緊縮,透過自制來對抗通膨。

3. 掌握資產配置,股債布局穩健投資

努力積極研究投資,請參考資產配置系列文章

4. 一輩子的斜槓人生

及早培養第二專長,你可能不知道有些大老闆其實自己也在斜槓,這樣講有點暴露職場暗黑面,教壞小孩,不過說真格的,如果退休前可以養成斜槓的能力,對於退休後的財務和心情穩定會是很有幫助。

請參考退而不休系列文章

結論: 4%法則還適用嗎 ?我的實際經驗

4%法則不是唯一計算退休金的方式,對於股債資產配置,也一直有不同的意見被提出,但我還是很肯定這個法則對於退休規劃的提醒。

我自己是運用4%法則來管理退休後消費不要超過投資收入,但是我的退休金並不是用4%法則算的剛剛好,我用的是3%。

歡迎在下方或是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按讚、分享及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