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4%法則計算退休金 ,最近越來越多人知道這個發源自美國的,可以說是財務自由的計算機,好處是簡單易懂,自己拉一拉Excel就能懂這個法則背後的道理,我自己退休之後研究這個法則來控制退休後的投資收入和支出,很受用;但是,最近跟一個親戚聊天,卻發現用4%法則計算退休金的一個大盲點。
文章段落快速聯結
我的親戚和巴菲特
這位親戚年紀六十出頭,早年投資房地產和股票,雖然和我一樣只是上班族,但是卻累積了上億的資產,以前上班的時候,我是個只知努力工作的呆上班族,就只有基金10%停利一套功夫,工作二十多年不變,從沒想過退休規劃或像親戚一樣懂得危機入市,SARS和金融海嘯,是這位親戚能累積上億資產的關鍵。
我本以為這次武漢肺炎大股災又是他藝高人膽大的時候,但是,最近在和這位親戚聚餐的時候,他卻提到股票、房子,通通都想賣了。
這讓我想到最近的巴菲特,2020年初,整個武漢肺炎大股災期間大家都很好奇這位世紀股神到底會如何危機入市,但是,他唯一做的一件被大家熱烈討論的事,是二月底的時候他的波克夏公司用一股約46美金買了達美航空股票,在四月初的時候他用20幾美金的價格腰斬賣出,大家對股神該藉此十年一次的良機,再創傳奇的期待落空。
接下來的是無數挑戰巴菲特的言論,說他年紀大、失準了。
最近不管台股或是美股,好消息也漲,壞消息頂多小跌,但多數時候還是漲,還出現所謂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錯失恐懼症現象,大家都怕錯過這場資金派對,每個人想買股票,深怕沒跟上也許一生只會遇到一次的機會,大賺一票。
我的親戚看起來是巴菲特派,他說,前景未明,這麼瘋狂炒股的現象,他寧願選擇退場觀望。
和親戚的談話讓我想到上星期寫的「財務自由要有多少錢 ?傳說的4%法則,是減半神器嗎?」,文章中用來計算4%法則的報酬率,我用了7%、5%和3.5%三種版本,不管哪種版本,都是假設退休後投資報酬率一路都是同一個數字,一般看到的4%法則計算也是如此;但是,如果跟我的親戚一樣呢?50幾歲之前投資積極,60歲之後,姑且不管他這次是不是會和巴菲特一樣被歸類成過時的股神,還是一同再次登上勝利的殿堂,總之,我看到的是,也許有天,年過60之後,有可能因為年紀越來越大,更能透視危機的本質,或是真正的趨向保守,也許也會忽然想要賣光手上的股票或房產,只有現金讓人感到安心。
那如果將上篇計算財富自由數字的4%法則,套上按年齡遞減的股票持有比例,又會是如何呢?先來看一般常用的退休資產配置,股六債四的狀況,再來做對照。
用4%法則計算退休金 ~股六債四之下

- 前篇我們算出一個人準備八百多萬,是50歲提早退休的基本款數字,這邊我們取整數用850萬試算。
- 第一年的提領率也回歸用4%法則的4%,而不再像上一篇一樣是為了湊生活36萬而用了4.26%的數字
- 通貨膨脹率沿用1.54%的過去30年歷史數據
- 股債配置比例在扣掉股60%之後,一半放到債、一半放到現金和定存。
- 股債報酬率用下圖中2020/3/20股災當時測得的數字,這數字比較保守,畢竟許多人質疑股票的長期高報酬是因為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股市一直處於多頭,現在就放上踢到鐵板,在大跌30%的時候的數字,而不用2020/7/3股市高漲時,大家已經處於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狀態下可能流於不理性的數字。

可以看到:
經過股六債四的投資,可以經得起4%的生活費提領,到99歲才會用光,而台灣2018年的平均餘命是80.69歲,更好的是,每年還能以1.54%的物價上漲率提高生活水準,又再更好的是,如果你有累積了一些勞保年資,還能加上勞保年金就更補了。
用4%法則計算退休金 ~年紀越大越保守怎麼辦?
一般依年齡調整資產配置,有用110或100剪年齡等於股票部位比例的兩種算法,接下來我們用比較保守的100來剪除,其餘假設和上面一樣不變。

因為按年齡調整,51歲時股票投資49%,60歲時就是40%,以此類推。
這樣的話,比股六債四的投資早12年錢會花光,87歲就見底了,雖然說平均餘命是80.69歲,不過,萬一正好是活超過平均的那一半人,就麻煩了;還好好消息是,如果你有累積勞保年資,加上退休後加保國民年金,應該不至於出問題。
突然覺得鬆了一口氣,感覺比我剛退休時寫的4%法則文章輕鬆一點,原因是當時我剛退休,心情比較緊繃,現在對4%法則的運用有實際操作的經驗,也能夠駕馭4%法則投資收入和消費支出之間的關係了;另外,退休當時我寫的文章是用2%的通貨膨脹率,也就是一般國家政府的經濟發展目標數值,現在我改用1.54%,是台灣過去30年的歷史經驗值,也是我覺得自己其實也可以控制的,例如水果買當季的,前幾天我在大稻埕買的6顆芭樂和6顆火龍果只要150元,我住台北,但前幾天無意中發現桃園火車站旁邊剪頭髮只要兩百五十元。用2%或是1.54%的數值來計算生活費隨物價上漲的幅度,差異不小,感覺自己收入或是退休金不夠多的話,「節省」是不管退休前後都很重要的救命武器,不可小看。

用4%法則計算退休金 ~年紀大,不投資了
如果萬一跟我的親戚一樣沒來由的沒安全感,全部投資撤出,那會怎樣?
以下一樣用100剪去年齡來做股票部位,但是61歲開始全部撤出放定存。

從以上可以看到79歲開始就會是紅字,當然你可以說還有勞保和國民年金啊,但是,幾十年後的事,誰敢打包票。
我的親戚如果決定自此不再投資,我想他的問題也不大,不投資是多金退休族的專利,錢夠多不生息也能過日子,但是一般資產的大眾,不投資,那就乖乖工作,別想提早退休的事了。
用4%法則 最容易忽略的事
除非你領有優厚勞保、公保、軍保等的幸運兒,或是退休金真的很大筆,不然投資是門退休必修課。所謂4%財富自由計算機,數字是像我這樣機械式輸入到Excel裡面就能算出來,但是最容易忽略的,其實是:
人會變老,心態會改變,報酬率也可能改變
退休後漫長歲月,人會變老,心態會改變,而要能用4%法則來提早退休,需要的是掌控投資和生活預算的紀律和心理素質。
- 投資報酬率可能不會終身不變,像我這樣理性計算退休要有多少錢、需要怎要的投資報酬率,也還是紙上作業,我的退休年資只是兩年多,漫長的退休歲月,想法和心境可能改變,會不會我六十歲時也像我的親戚一樣突然很擔心投資,根本沒法股六債四,只想抱著現金睡。即便領股利、領債息也是一樣。我的親戚其實投資放著不要賣,一年可領一百多萬。你沒看見網路上的達人老師最近說元大高股息0056快30元他抱不住了,他是錢多還有很多投資,不抱沒關係,但如果退休就靠領這股利,來回進出上下洗三溫暖,可不好受。
- 報酬率隨年齡增長而降低是可能的狀況,股票部位逐年減碼不至於讓4%法則完全破功,但是因為年紀漸長而完全退出場外卻是不行的...除非退休金夠雄厚,坐吃本金這輩子也吃不完,才能這樣。
退休花不了多少錢?
- 退休其實花不了多少錢這句話如果用來鼓勵節省的習慣,是不錯的,當我無意找到我二百五也可以的剪髮,真是很有共鳴,退休其實花不了多少錢。
- 但是如果是還在規劃階段的朋友,我認爲撇開這句話,還是務實地把數字算出來看看比較好。漫長退休歲月,不知道哪天豁達會被隱藏的多愁善感PK落敗,像是我的親戚突然很擔心起來了。在規劃「提早退休」的理想退休金額的時候,寧可先被八百萬、一千萬的數字嚇到,而務實的節省或是開源準備,萬一落差太大的話才可以提早心理建設、繼續安分工作,邊退休邊擔心對我來說不是浪漫的事。
幸好人是會轉彎的
也許我會給人「和金融機構一樣,都是來嚇人的」這種感覺,我已經退休幹嘛沒事來嚇人,部落格是闡述個人主張的工具,我是偏向理性的人,感性的朋友可能覺得我很扎眼😳,不過我希望從我和周遭人士的退休經驗,給在做退休規劃的朋友一個寫實的參考,退休後並不就是閒雲野鶴,不同時間還是可能有不同的擔心。個人覺得在台灣「屆齡退休」後經濟面不會是很主要的考量,但是要「提早退休」,還是規劃清楚再做決定。對一般私人公司來說,在職時提早想辦法延長職場壽命會比退休後再去努力重回職場容易得多。
當然人生會有很多機關算盡還是出狀況的時候...
例如無預料的決定提早退休,我是過來人,我懂😌,幸好人是會轉彎的動物,這個時候就拿出「節省」這項武器來,過一段時間重新適應之後,安心感會跟著來。投資市場很難控制,投資的定力也不是一時片刻可以鍛鍊出來,但是節省卻是自己可以控制就能做到的,上圖書館吹免費冷氣,我也做過直到疫情出現為止😁,最近發現二百五也能剪髮,從光鮮上班族到退休阿桑,這件事已經是本人本月最大成就事項😁,另外像是少叫幾次UberEasts,一年省下的錢也許都能小出國一次也不一定(雖然現在暫時沒法去😌)。
財富自由或財務自由,不只是退休前達到的歡呼口號,還包括退休後接下來的投資理財與費用控制的心態修煉,忽略這一點,為歡呼財富自由而施放的煙火,也許無法霎那成永恆。
看著前輩走過的路,也想想十年後的我會是如何,如果到我六十多歲時變得這麼擔心,我想我會去買張即期年金保險吧。
有何迴響,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互動!
俗語說:豫則立;未雨綢繆,是很好的人生保守態度。東想西算,做些財務規劃遊戲,活化腦細胞,有
益心理健康。另一角度,人生百味,偶有心酸恐懼也不盡壞。如果能坦然面對,自身可能的最不堪,挺身而過,也是可喜。謹慎和豁達,都是可取的。
所言甚是,不堪和恐懼心酸,人皆有之,任何情況都能轉個彎應對,才是作為「人」最可貴的價值。在下因為經營此部落格,東想西算是部落格的成份之一😃,笑話了。
謝謝你的文章分享,我有個疑惑是,假設資產放在股票型工具或債券性工具,提領率4%的情況下,他的操作方式是,計算出需要的生活費,然後賣出手上的股數嗎?
因為不是用配息型工具的情況下
一般的投資工具多少有配息,差額不足生活費的部分的確就是賣出手上的股數,然後讓剩餘股數繼續複利。不過要注意的是,4%法則原作的假設是美國人大約62歲退休的狀況,如果用來40、50歲提早退休,太早開始賣出手上股數這件事恐怕許多人會有心理上的障礙。所以我是配置一些在股票投資的部位產生股息,在退休前幾年將消費控制在較保守的3%,盡量不去動到股數。如果回到4%法則來看,如果你能夠投資長期成長的股債配置,加權之下達到7%的報酬,即便賣出生活費需要的股數,應該也不需要擔心賣掉股數這件事,因為剩餘部位的複利成長會彌補股數減少的這件事,也還有每年一次的股債平衡,也就是股債獲利的部分可以有買低賣高的機會,再逢低買回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