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會面臨哪些風險 ?白話說,也就是哪些事發生的話可能會毀了美好的退休生活夢?多數人想到退休的時候,會想到是人生的大解放,但是過了五十歲,最近自己和周圍的朋友身體多少有些毛病,無意間看到美國有關退休後風險的文章,頗有感觸,退休也三年了,該階段性也再自我診斷一遍。
文章段落快速聯結
退休後會面臨哪些風險 ?美國精算師協會的報告
如果有常看我的文章,應該可以感覺到我像是我寫理財文章的時候比較常說風險,遠多過於講賺錢的機會,根據吸引力法則,具體想像成功的畫面,有天成功就真的會來,這我還要再練習,因為我比較是那種會先想不好的狀況發生時該怎麼辦的人,有時有人會說我想太多,雖然不太喜歡別人這樣說我,但其實我真的喜歡想太多😁,我要是不想太多,怎麼會架這個網站寫了這上百篇文章呢。有跟我一樣想太多的症頭的朋友,安慰一下,想太多也有想太多的好處的啦~
所以無意間看到美國精算協會這個報告Managing Post-Retirement Risks: Strategies for a Secure Retirement(管理退休後的風險:安心退休攻略)的時候,簡直就是我的菜,這篇報告不僅條列出退休後的所有可能風險,還製表一一說明如何破解。
因為我不能照抄翻譯以免侵害版權,於是又多找了幾篇文章看看,結果發現這一類的文章難免在網路上被「發揚光大」...我這就來參一腳,融會貫通整理一下,並加上我的台灣人特有的經驗與觀察,畢竟國情有不同,退休也是。
I. 經濟風險
1. 通貨膨脹風險,或是科技進步的風險
以台灣來說,雖然過去30年通貨膨脹率只是1.54%,但是我自己再加上一個「科技進步的風險」,一般物價即便如過去統計的每年上漲不多,但總花費卻還是可能大幅提高,像是古早的年代沒有手機,但現在手機是必備品,我去上手機攝影課的時候,有次老師調查,我看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同學是用iPhone。
以前很多病沒藥醫,現在很小一件事,像是我最近在做「顯微」根管治療,一顆牙就可以花掉我五萬,幾年前我還不知道有「顯微」根管這東西,那時費用是兩萬多。
像這樣,生活費用會提高,算好的退休金會變難用。
所以在運用4%法則估算退休金的時候,物價上漲率不能估得太低。無預警的被退休就沒辦法,但是如果是做退休規劃,要規劃一個能適度消費、娛樂以及享受人生的退休生活,如果退休後過得太緊迫,那也許去上班會讓心情踏實一點。
2. 利率風險
對於靠固定收益工具的朋友更需要注意利率風險的問題。
大家應該都知道利率很低的定存是問題,今年的大變化是Covid-19一來,也打破過去幾年可以靠美國政府公債等固定收益工具過活的退休模式,目前的美國十年期政府公債利率還不到1%。也許未來可能會升息,所以國外有所謂階梯債的做法,來緩和利率風險,但可惜如果用台灣市場標的,不容易架出債券梯。另外,美國精算師協會的文章中特別提醒,退休族也還是要避免為了配息高去買高風險的債券,所以這個風險暫時沒有完美的方法可以應對。
3. 投資風險
像是最近股市一片大好,氣氛上像是傑克的魔豆,我們一直往上爬都快要穿過雲霄了還不見盡頭,但是真的因為資金過多,所以從現在開始欲跌不易嗎?不少朋友有退休失利的經驗,但是,一但退休了,退休金是不能失算的。
4. 匯率風險
因為我們是台灣人,所以我再加上這一項。這幾年投資美股或是陸股的人不少,但是唱衰美金的專家不少,像是全球最大避險基金的老闆達里歐就警告說,美元扮演全球準備貨幣的角色岌岌可危,建議前進中國而非美國。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十年前投資南非幣的話,兌換台幣跌幅超過五成以上,如果配置太多,資產腰斬可不好玩。
經濟風險小結:雖然很多大賺的故事背後是重押,但是人各有命,一般人的退休規劃還是股債均衡配置,分散投資為上吧~另外,不懂的東西不要碰,像是南非幣投資雖然常常很火紅,有多少人能說出個道理呢?
II. 健康風險
5. 長壽風險
我把長壽風險放在健康風險下面,和下面的醫療費用、長期看護費用的風險對稱,越過中年越能體會人生的兩難,長命百歲是個討喜的祝賀詞,但同時,真的長命百歲也要看有沒有那個錢可以生活,有沒有朋友可以說說話,晚輩如果沒有也長命百歲,那樣還要能夠學會一個人過著人瑞生活。
我其實很贊成不要過度吹捧長命百歲,好像暗示在那之前健康出狀況就是件不夠幸運的事,可是生命總有盡頭,我們也不過是大自然中的一個小存在,長命百歲也有長命百歲要擔心與安排的事。
延伸閱讀:這時候我還能自己理財嗎?年金保險 是什麼?退休後該投保即期年金保險嗎?
怕活太久?能夠拉長工作年限就可以降低退休後用錢的年數,所以長壽的日本人現在是鼓吹人生百歲,大家都要工作到65歲,甚至70歲。另外就是要從年輕時就精進理財知識了~退休後也要能夠有收入,要掌握各種退休後收入的來源。
延伸閱讀:建議要了解美國計算退休金用的4%法則,另外可以參考退休後現金流系列文章。另外,退休後的兼差或副業所需要的技能,如果可以在退休前就養成,那就很棒了。
6. 醫療費用的風險
我在四十幾歲之前沒想過這個問題,最近一顆牙齒要花五萬元去做顯微根管治療的時候才開始警覺身體保養與健康的重要,萬一再換一顆牙又要五萬了😰。
醫療費用占比高就會影響退休後生活品質。所以當想到提早退休的時候,不是只計算生活費,必須將一年的花費稍微估高一點有點餘裕,最好是要另外準備一筆醫療準備金。
根據日本統計,65歲到89歲之間,一個人自己負擔的醫療費平均是191.5百萬日圓,台灣健保的條件和日本是不一樣,不過我覺得這個平均值套在台灣人身上也可以參考參考,用這個數字再依個人狀況上下斟酌。
生病可大可小,家族長輩癌症少則只有微創手術部分自負,還有病房費差額,花費是十萬上下,但也有要長輩需要自費打針的療程,一針就要自費四、五萬,比這個金額更高的,例如採用細胞療法,總共幾百萬的花費也有聽過;即便是小病,要住單人房還是雙人或三人房?同樣是單人房,依據地區及醫院不同,病房補差額有三千元左右,也有六千元以上的,我有朋友去的醫院單人房是六千多的,當沒雙人或三人病房時,也只能心痛先住著。中年之後最好有固定看診的診所和大醫院,去的醫院除了打聽醫生之外,最好從頭到尾打量一下適合度,需要的時候才能符合自己的能力安心治療。
健康風險小結:能夠的話購買年金保險、醫療險、癌症險、重大疾病險,再有餘裕的話殘扶險、失能險也可以考慮轉嫁風險給保險公司,不過買保險的風險是,有可能買了但猜錯題賠不到,當預算有限的時候也不能因為保費過度排擠生活品質。另外,除了自己之外,家人的長壽風險及醫療費用風險也是必須考慮進去的;例如務實的了解長輩的財務狀況以及照護的需求,確認財源,因為這對於個人的退休規劃也是影響很大。做好一家人的預算來源安排之後就要有限度的行事,生大病時很容易心急之下所有最好的治療方法都用上,但是預算也是要考量,在日本的下流老人中有些案例就是因為醫療上消耗太多退休金導致。
7. 長期看護的風險
根據台灣的統計,台灣人平均臥床七年,費用大約是300-400萬,這個數字看起來沈重,但是可以安慰一點的是,如果4%法則估算退休金,也有用比較寬鬆的物價上漲率去預估,也就是準備的退休金有經過適當的投資並產生收益,應該是可以支應掉一大部分費用的,因為如果進入長期看護狀態就不會去出國遊山玩水,也不會去交際吃大餐了。
延伸閱讀:年過50, 失能險有必要投保嗎 ?我給朋友的4個建議
III. 家庭的風險
8. 婚姻的風險
另一半除了是老來伴,也是法律上與經濟上的生命共同體,雖然多數人不願去想不好的狀況,但是務實的規劃卻很重要。
另一半有沒有財務問題?例如借款?萬一有什麼意外,會不會變成自己要獨挑的負擔?這種情況之下,保險是最好的轉嫁風險的工具。決定退休之前務必和另一半商量好保險的規劃。
另外,決定退休的人最好是不靠配偶也能過日子才退休,比較容易發生在女人身上的問題是,也許覺得老公還在上班就比較容易放棄工作。但是人生很長,我遇過不只一位中年女性朋友告訴我想離婚,萬一像日本那種中年婚姻拉警報的情況發生的時候,保有能夠獨立的能力,才不會因為經濟上居於弱勢而壓抑,除了保護自己之外,經濟上的平等,其實對於維持婚姻也是一項健康的正面因素。
9. 其他家庭成員的風險
有些費用可能是規劃退休時沒有想過,但是退休後突然冒出來的費用,像是老爸爸堅持開車造成別人的死傷;去年在日本就有個大新聞,有位年近九十的老先生在東京池袋開車出事,撞死一對母女,還有十幾個路人受傷,我們家就是看了這個新聞,斷然決定跟固執抗拒的父親收起車鑰匙的。
也有可能是成年子女想進修、想創業而希望父母支持等等。之前在寫日本的退休金時,也有提過有個案例是兒子不小心出車禍撞傷人,結果兒子自己得打兩份工來還不說,老爸爸的退休金也拿出來幫忙,從此改變一家人的生活。我的鄰居也有孩子騎車出事故,智力回到小時候,終身得坐輪椅,這對家庭經濟影響當然是很大的,退休族自己也許因為身體狀況或是預算狀況不能投保殘扶險,但我覺得幫活動力旺盛的年輕人規劃好意外險或是殘扶險是很必要的。
延伸閱讀:
10. 自己成為看護的風險
這個是我加上的。我的日本語言交換朋友說,在日本多數的老人家會不想麻煩家人,需要的時候多數會選擇住進養護機構,但是在台灣,有些老人家連請外佣都不願意。這時候對於中年退休子女會是大挑戰,因為很容易被認為很有空,就應該親自照顧老人家,結果犧牲了自己的退休生活。
親自照顧長輩是漫長的路,我有個同事退休之後老公希望搬回鄉下照顧公婆,結果她嚇得跑回去上班了。雖然討論起來有時傷感情,但是會影響退休生活品質,還是先溝通好為上。
你是老大嗎?你是女兒或媳婦?你住得離長輩很近嗎?如果是具有這些身份,退休前要特別小心溝通未來長輩照顧的事,和家人說明白、講清楚未來的任務分擔。
IV. 政策/政治風險
11. 政策改變的風險
像是最近在討論的勞保的財務問題,雖然暫時還沒有定案,但我自己在試算的時候是不會滿額計算,先打個折,只算六七成就好,除了勞保不知道會不會縮減給付,也要注意如果提早退休的話,現在看到的金額是一二十年後才可以開始領,考慮物價上漲,錢會變薄。不足的部分自己要透過其他現金流產出。
延伸閱讀:勞保年金 和 國民年金 差在哪?提早退休前要弄清楚的事
12. 戰爭的風險
相信很多人以前都沒想過戰爭這件事,但是最近擔心的人變多了,前面說的這樣多的風險,當選「人算不如天算」的毀滅性風險第一名就是戰爭了,戰爭的時候怎麼辦呢?
資產高的人應該早就做好準備,錢放到外國去了。至於像我這樣的升斗小民呢?二次大戰之後台灣曾經實施四萬元舊鈔換一元新台幣,舊鈔成廢紙😭,可是,現在也不能為了擔心就把錢換金條藏家裡,恐怕還沒戰爭就出事了。
再想下去,類似的還有地震等等等...之前的工作遇過客戶住台南,是倒塌大樓的受災戶,一般如果有房貸的話銀行會要求投保火險和地震險,如果已經沒有房貸的朋友不妨檢查一下房子的保險。
V. 其他風險
13. 被給了不適當的理財建議、被詐騙
我有親戚投資房地將退休金賠光,現在夫妻兩人一起幫人帶小孩。
至於詐騙,日本有很多「おれおれ詐欺」おれ唸作O-Le,日文中漢字是「俺」,也就是「聲稱是我的詐欺」,日本老人家被詐騙,甚至歹徒騙到住址直接跑到家裡殺害老人家取財的社會事件也很猖獗。
前陣子我兒子在家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聽到我兒子男聲就叫他爸,然後報上我兒子的名字,對著我兒子本人說他是我兒子😅,接著就哭喊叫說「爸,我出事了」,令我兒子啼笑皆非。這個招數很多年前我媽也接到過,聲稱是我哥,然後哭說他出事了。同樣的腳本過了十幾二十年還是繼續用。我朋友說他兩三天就會接到一通各式詐騙電話。我最常接到的電話是中華電信說我費用未繳的詐騙語音。
延伸閱讀:對詐騙上鉤可能的原因 。。。電影「 一家之主 」開箱:如果人生重來,會有什麼不同?
有時劇情很可笑,但是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這些騙徒很會利用人性,試試看和家人約定好暗號問題來過濾。
下雨還是可以爬山
之前寫過一篇「如何存退休金 ?只要有開始,小資也能達標」,想要退休,及早開始準備,不會太難。但為何寫到這篇又變得很沈重?
這就是人生哪,不會太難,但也不能想得太簡單。
我覺得預期並評估各種風險,即便不是每種風險我們都有辦法做什麼來因應,甚至有些項目對台灣人簡直就是禁忌,在長輩那一輩是不太能討論的事。但是,就像我最近迷上的淡蘭古道一樣,看過天氣預報,知道會下雨,真的到那天下雨時雖然還是會有些遺憾,但是因為已是預料中的事,所以會迅速穿上準備好的雨衣或撐起雨傘前行,雖有不方便,但是抬頭可以看見晴天沒有的山嵐。

再不然就轉個彎,去別的地方看看。

人生也一樣不是只有晴天,也會有連續的陰天和雨天,但是人生的山還是要照爬。我很佩服那些生病還是繼續正面前行的人,意志力堅定與豁達,那真的不是理所當然可以做到的事。
寫完這篇也提醒到自己,要加強自己的心理素質來面對中高齡生活中的暗礁。
感謝你的耐心閱讀到最後,最後製表摘要如下:

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分享你的心得。
參考文章:
- soa.org : Managing Post-Retirement Risks: Strategies for a Secure Retirement(管理退休後風險:安心退休攻略)
- Investopedia.com : Common Post-Retirement Risks You Should Know(你該知道的常見退休後風險)
- annuity.org : Retirement Risks(退休風險)
- Theamericancollege.edu : Retirement Risk Solutions(退休風險解方)
- Yahoo News Japan : 老後資金どうしよう…50歳以降に迎える「収入ダウンの4つの崖」(老後資金該怎麼辦?50歲開始會面臨的四項收入驟減懸崖)
「真的到那天下雨時雖然還是會有些遺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人生能夠如此豁達是最好的了~
你分析的非常具體,有理,
也很想多看獲利,少看風險,用吸引力法則來催眠自己,但就是忍不住看到(風險)。不過巴菲特說:在賺錢之前先想怎樣不賠錢(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他老人家說的。)
希望也有安慰到你^^
跟你一樣相信吸引力法則,但也想太多的人留
謝謝妳的安慰!真是來得剛剛好,昨天我正好在跟我先生說我的投資不夠到位,不過至少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會去煩惱投資怎麼了,一起來繼續想太多,風險放第一。
覺得台灣的情況真的和美國不同,尤其在家庭照顧這點上;外國人好像可以獨善其身,台灣人卻要養老扶幼,所以才有家人生病意外和自己成為看護的風險…
老一輩養兒防老,又不希望自己成為下一代的負擔,最後三明治一族就只好概括承受。
嗯,未來應該是要朝養老機構、專業的居家養老服務的方向發展才是,不然人過中年之後就開始照顧越來越長壽的老年人,對個人及社會並不是健康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