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存退休金 ?有所謂最佳的儲蓄率嗎?前陣子有年輕朋友來信說看到我的文章雖是針對退休族所寫,但覺得有幫助,希望我也可以分享三十幾歲小家庭的理財,說起來汗顏,本人當年只是呆呆努力工作,沒想過為退休而準備的問題,最近看書看到「最佳儲蓄率」的問題,才想到可以來分享一下。
文章段落快速聯結
我的「千金難買早知道」歲月
看到前面說的那位年輕朋友來信時,不知該如何回應,這位朋友看到我現在寫的一系列有關退休規劃的文章,八成以為我自年輕時就一絲不苟、善於理財,但其實我到三十五歲左右的時候除了兩張儲蓄險之外,唯一一筆投資是歐洲小型企業基金,壓根沒想過如何有策略地存退休金的事。
我那筆歐小基金定期定額扣到35萬已過指定信託期間就停扣了也沒發現(以前紙本的時代會有這種狀況),經過幾年不知不覺漲到一百多萬,有事去分行辦的時候,理專說會通知我何時可以下車,但是不久後他不告而別、離職了,等我自己再注意到時,金融海嘯來了,在快腰斬到70萬的時候我忍不住匆忙下車了。
當年訊息沒有現在這麼流通發達,家裡網路還在用撥接的,我這堪稱工作狂知道男同事有人在看改變許多人理財觀的經典神書「富爸爸窮爸爸」,但那時只知埋頭工作,導致個人的理財知識很局限,理財可以說是亂無章法。
現在看到年輕人許多理財很積極,我在部落格頁尾的區域有強調,我的部落格是研究退休「後」理財,請讀的朋友自行斟酌是否適用。因為我那段「千金難買早知道」的年輕歲月,實在很難成為年輕人的正面教材,所以要一再強調以免誤人子弟。
不過最近繼續看「精算師給你做得到的安心退休指南」這本書,書中提到有關退休儲蓄策略及為退休準備的儲蓄率,倒是看到幾個觀點讓我忍不住想打開Excel試算看看,也許這個是算可以給年輕的朋友參考看看。而像我一樣50歲以上的朋友也可以跟我一樣來想一想。

在「精算師給你做得到的安心退休指南」這本書中,作者提出其實只要每年能夠存下薪資的8%-10%,甚至5.5%,然後採用股六、債四的投資,從35歲存到65歲,也就是經過30年的努力之後,加上社會保險,這樣要退休是不會有大問題的。
有人說股六、債四的投資在武漢肺炎之後已該直接封存,想進一步了解,請看這裡:傳統 股債資產配置 過時了?危險了?用什麼來取代公債?
以下就來分享我的試算。
如何存退休金 ?試算的假設
- 假設60歲退休:在「精算師給你做得到的安心退休指南」這本書中探討的多半是65歲退休的狀況,但是台灣人的實際平均退休年齡卻比美、日等先進國家早上許多,2018年台灣人的平均退休年齡是61.2歲。這個段落我就先用60歲退休來做例子。
- 假設24歲開始上班、起薪是三萬元:當年我研究所畢業開始工作的時候起薪是三萬元,經過快30年似乎並沒有太大的進展,難怪有草莓族哀號說自己其實是倒霉族😳。起薪水準因人而差異可能很大,2020年八月開始實施的最低薪資是兩萬四千元,但我有個朋友的小孩大學畢業在南部進入科技業,第一個工作的起薪可以到四、五萬。
- 加薪幅度每年3%:現在職場上被老人盤據,要快速晉升不如以往容易,所以假設每年薪水是3%調整幅度,當然你有可能行情不錯,跳槽幾次薪水就飆上去,但你也有可能在某種傳統產業工作,老闆很有人情味可以讓你上班鉤毛線,工作超過65歲還繼續可以穩穩擔任家臣,但是退休前薪資就是沒有可能每年加薪3%加到八萬多。這邊就取個我自己假設的中間值。
- 假設是從31歲才有辦法存錢:我自己也差不多是這樣,結婚後一直還有拿孝親費回娘家直到退休,工作前幾年比較沒有存到錢,另外有些人可能有助學貸款等等。這個真是因人而異,如果能夠提早開始存錢那當然是更好,不過就暫且就先假設31歲起步吧。
這邊就不要細究我以上的假設是否合理了,先體會看看背後的精神。
想60歲退休, 如何存退休金 ?
策略一:每月儲蓄薪資的8%,並以5%的報酬續滾存30年
策略一我們來看如果每月像「精算師給你做得到的安心退休指南」作者所說儲蓄薪資的8%-10%,30年後會是如何。
以台灣平均薪資不比先進國家、但是消費水準卻不容小看的狀況,我想作者提到的「5.5%儲蓄率」應該也可以,似乎有點樂觀了...以下我就先用8%的儲蓄率來算算看。情況會是如以下紅色框起來的情境一。

- 31歲時月薪是36,896元,每月存8%,為2,952元;到了60歲退休前薪資是86,948元,每月存8%為6,956元
- 假設存下來的錢穩健投資,如作者所說的股六、債四配置,報酬率5%應該可行,也就是存下的錢可以每年以5%複利直到滿60歲,這樣到31歲那年存的35,420元到61歲的第一天要提早退休時,滾存到的金額是153,085元;以此類推,這樣到了退休時滾存的總額會有352萬。加上60歲可以領勞退個人退休專戶來用(至少有雇主提撥6%),還有65歲可以開始領勞保老年年金,過一個基本的退休生活沒有問題。
策略一可以商榷的是,如果薪資增加,消費也跟著同步增加,儲蓄一直維持8%,這樣到了60歲時每月花79,992元,而儲蓄只有6,957元,雖說賺多花多是許多人會有的狀況,但是如果想要退休準備金不是算得剛剛好,這樣固定儲蓄率的存退休金策略還真是大有空間可以檢討。
策略二:每月花費2.8萬起跳,剩餘儲蓄起來,並以5%的報酬續滾存30年
策略二不用固定儲蓄率,假設如果31歲時一個人是用主計處統計全台灣消費最高的台北市每月約28,000元,之後每年以過去30年(79/1-109/1)通貨膨脹率平均是1.54%來每年增加,剩下的儲蓄起來,會是如何呢?

- 31歲時月薪是36,896元,花掉28,000元之後儲蓄為8,896元;到了60歲退休前薪資是86,948元,這時消費水準以每年1.54%複利成長,已升級到43,615元
- 假設存下來的錢穩健投資,如作者所說的股六、債四配置,報酬率5%應該可行,也就是存下的錢可以每年以5%複利直到滿60歲,這樣到31歲那年存的106,755元到61歲的第一天要提早退休時,滾存到的金額是461,387元;以此類推,這樣到了退休時滾存的總額會有1,056萬。加上60歲可以領勞退個人退休專戶來用(至少有雇主提撥6%),還有65歲可以開始領勞保老年年金,過一個基本的退休生活沒有問題。可以過一個很棒的退休生活了。
策略二可以商榷的是,如果結了婚生了小孩又單薪,或是買了房子背房貸,這算出來的數字根本就是紙上富貴~
但是如果假想薪水相同的兩個人,你是想要可以累積到352萬還是1,056萬?有意識的簡約儲蓄的策略二比起隨薪資調整也幫自己的消費加薪的策略一,看起來是很值得研究如何可以做到。
其他值得注意的點
再放一次這個表,請對照看一下:

- 加薪很少的話,投資的複利的效果就更重要:在這幾年的財經新聞中投資理財的複利效果一直被強調,應該不足為奇,在策略一中,如果不理財,儲蓄8%到退休時只會等於169萬,距離基本款的退休金370萬落差一半以上。
- 不要小看年輕時微薄的薪水投資的複利效果:以策略二為例,31歲存的每月8,896元,經過三十年的複利累積,到了六十歲會變為46萬元,和60歲一個月存43,333元,到了61歲也只不過是55萬元,兩個數字差距不大,是不是年輕時微薄的儲蓄其實效用很驚人呢?即便看起來低薪無望、薪資成長幅度不如人意,只要能夠積極儲蓄、穩健投資,還是有機會達標。
- 不太會理財,至少要會節省:策略二是一個積極儲蓄的策略,可以看到,即便沒有投資,但是能夠控制消費,到60歲退休也有八百多萬,對於60歲退休的人加上有勞保和勞退,比起基本款退休所需的370萬也多出許多。
達成理想退休生活,需要的是不要像我當年一樣漫不經心,毫無章法。不用為了追求高獲利而大冒險,穩穩的只要有5%的報酬,60歲開始過退休好日子並非遙不可及。
想50歲退休,如何存退休金 ?
現在不少人聽到60歲退休會覺得熬不到那一天,那來看看如果想50歲退休,該如何存退休金呢?先說目標,嫺人以前算過50歲退休要過基本款生活的數字是820萬,比起60歲的370萬要高上兩倍以上應該是合理。
現在將策略一:固定儲蓄率,和策略二:由28,000起跳,每年依通膨小幅提升生活,兩種儲蓄策略一次放上。

可以看到,如果薪資狀況不變,要在短時間內達到更高的目標可以這麼做:
- 策略一:固定的儲蓄率必須由目標60歲退休所需要的8%提高到41%,也就是四成的薪水必須存下來投資。
- 策略二:每月消費28,000元,從31歲開始必須持續控制到50歲,沒有空間隨物價上漲率調整了,這代表當麥當勞漲價時就不可以再去了,要再找更便宜的東西吃。
以上可以看到,即便薪水普通,但是要達到50歲提早退休並非不可能,關鍵就是極度簡約。我想我說這個簡直是廢話😃,不過還上放上讓大家參考,比較看看和60歲退休比起來,需要劇烈節儉大約是怎樣的程度。
如何存退休金 ?富達的年存15%
富達基金提出一個退休金存錢進度,我覺得也可以思考。
請參考:How much do I need to retire? | Fidelity
他們是假設:
- 從25歲開始,每年存下薪水的15%
- 存下的錢當中至少有50%投入股市的
這樣,應該可以在美國人的退休年齡 67歲時達到25歲時起薪年薪10倍的退休準備金,而且是可以放心退休後是可以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準的。而在這之前,可以在各個年齡確認一下進度:
年齡 | 退休金準備進度 | 累積退休準備金 (假設起薪為36萬) |
30歲 | 1 倍起薪年薪 | 36萬 |
35歲 | 2 倍起薪年薪 | 72萬 |
40 歲 | 3 倍起薪年薪 | 108萬 |
45 歲 | 4 倍起薪年薪 | 144萬 |
50 歲 | 6 倍起薪年薪 | 216萬 |
55 歲 | 7 倍起薪年薪 | 252萬 |
60 歲 | 9 倍起薪年薪 | 324萬 |
67 歲 | 10 倍起薪年薪 | 360萬 |
關於這個算法我有幾個疑問,但沒有答案:
- 不知道富達用的報酬率是多少,怎麼算出的退休準備金比前面我用精算師給你做得到的安心退休指南說的存薪資的8%,累積出的到60歲的退休準備金還更少?而且我是31歲才開始存,每年報酬率只用5%計算。我猜富達所謂的存下15%的年薪,也是相對25歲時起薪的年薪,後續年度沒有假設會增加,才會如此吧。不過,隨著薪水增加,應該要能存下更多才是。
- 從上面累積出來的數字看起來,以台灣的狀況,假設到67歲退休時有360萬也許還行,因為有勞保、勞退等等的,可是萬一在預計退休年齡之前更早不小心必須提早退休,例如說50歲時如果只有216萬,除非你是公務員,不然會有問題的,畢竟勞保和勞退最快都要60歲才能領。
以台灣目前平均薪資不高的狀況,我是覺得美國人這個套上來會怪怪的,以台灣的世道來說,我還是主張:
- 不管薪資提高多少,都固定生活費用,僅依照物價上漲率小幅提高生活費,其餘的部分都要積極儲蓄才有辦法因應萬一不小心必須提早退休。
- 如果是要用固定比率儲蓄的概念,如果是像前面舉的例子,起薪不高,並且每年薪資也慢慢漲的狀況,儲蓄率要拉到40%才比較安全。
我的日文老師的退休金故事
如果需要的投資和簡約幅度都難以達成
有專家警告股市創歷史新高加上武漢肺炎造成經濟的衝擊並未遠離,未來30年股市和債市的上漲空間可能不如過去的30年,即便通貨不會膨脹而是變成緊縮,要讓人消費的誘惑越來越多,要極度降低消費金額的難度也還是比過去的30年高上許多,可能得每天唸心經、金剛經,不斷幫自己洗腦要心無罣礙、一切如夢幻泡影😁,讓自己具備遠離俗世的誘惑和消費陷阱的定力才行。
又,萬一收入還是跟不上?
我的日文老師的退休金故事
最近開始上課的日文線上老師的生活方式很讓我佩服,雖然以她提早離開職場的狀況,靠政府年金加上自己的儲蓄還是沒辦法,但不是代表生活一定會很悲慘,今天她跟我分享她如何擺脫辦公室生活,用一個人兼好幾個差來補收入的生活方式,雖然辛苦,但是每一個工作都是她喜愛的。
幾年前她在上高地的五星級飯店類似打工換食宿,雖然飯店的工作很辛苦,薪水也比不上辦公室工作,但是每天可以和高山上的動植物一起分享綠意仙境和清新空氣,晚上工作結束和夥伴一起烤肉、仰望星空。老師講起上高地,勾起我很多年前去過上高地的回憶,為了可以一大早起來散步,怎樣都要住進比平地的飯店都貴的山小屋,印象中一家人三口一晚花了八千台幣,至於一人一晚四萬日幣的五星級飯店是不敢想的。可以想見那裡是如何不容許污染的珍貴之地,老師可以每天住那裡真是好羨慕啊~

當然我這樣講是太天真了,那樣的工作的辛苦不是我這種過去被公司豢養的「社畜」所能真正了解的。
雖然老師這樣的工作方式薪水只是基本,但是具備這樣的環境適應能力,即便沒有傲人的退休金,也還是可以養活自己。她和我差不多年紀,我已經覺得自己稱得上是積極進取的退休族😃,但是每次上課,言談之間還是可以感受到對她來說,50歲後的人生才是一個新的開始而已,還有許多新的嘗試她想去探索。
結論
每個人的薪資條件、家庭背景、所處行業等等狀況不同,所以以上用的假設一定很多人看了覺得不適用,這很難給大家一件制服請大家都套上,不過我想下面的結論不管個別狀況如何,應該還可以通用:
- 即便薪水不夠多,及早投資和節儉,還是有機會達成退休的目標
- 薪水不夠多時,投資就更重要,投資不夠力時,策略二訴求的節儉就更重要。
- 有所謂最佳儲蓄率嗎?想要提早退休,薪水又不夠多怎麼辦?如果能極度節儉,例如有高達40%的儲蓄率,或是確保不會有加薪就隨之提高消費水準的通病,搭配上穩健的投資,提早退休有可能。
- 不要小看剛起步的24K,即便年過中年薪水還是不高,或是跟我當年一樣太晚認真投資,起步慢,但是,只要讓儲蓄有足夠時間去複利發酵,薪水最少的那第一年、或是慢起步的第一筆省下來的那一筆看似少少的儲蓄,卻是人生最重要的儲蓄,透過複利的效果,對於累積退休金的貢獻超乎想像。
- 末尾分享的我的新日文老師,希望不會讓「從公司退休」這件事聽起來變得太容易。我覺得「上班」存錢還是達成退休的最安全路徑。但是對於外在環境變化的適應力,卻是對於要保障自己一生而言,最寶貴、最不能失去的能力,如果離開了職場就活不下去,是個大問題。對比和我差不多年紀的老師現在還對創業的想法躍躍欲試,而且真的採取行動,我簡直是比老師老上十幾二十年的心境。醫療進步,萬一活太久😳怎麼辦?在日本,人生百歲已經是社會共識,日本老師的故事讓我對於未來是否還可以去做不一樣的嘗試,被充電了。
在想退休金怎樣存的時候,我想那不只是數字,而是自己想要怎樣的人生。
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互動!
感謝嫻姐分享。我倒覺得在「婚前」拉高儲蓄率至2-30%非常容易(我個人儲蓄率婚前可以拉到7成婚後3成,當然跟薪水也有關),也對退休金非常有幫助(更多時間去複利)。在婚前可以藉由住家裡或是租便宜的套房來節省住的開銷。至於薪資方面,年輕人真的不要安於現狀,持續的跳槽薪水都是3級跳的。
我就知道,哈哈,所以文章中有特別註明不要挑戰我的假設,真的因人而異差很多。我是用三十歲來做切點,是我當年的狀況,要不要拿錢回家幫忙家計?有助學貸款要還?是不是北漂還是可以住家裡,可能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拉高儲蓄,我當年要拿錢回家,是真的不行耶。沒有用「婚前婚後」,因為現在人結婚年齡也差異很大,這樣也很難試算。至於跳槽,也因個性、所處行業的機會而不同。再講下去就閒磕牙了,總之感謝分享,種種狀況都因人而異,高薪族或是所處的行業比較有優勢會有更多彈性,所以假設的部分就很難討論了,而我要分享的重點是「即便薪水不高,逐步進行還是可以達標的~」
有道理,變數太多,我考慮的點太少了,文章裡面的假設算是給多數小資族許多信心,感謝嫻姐分享。
也很感謝您的回應,我把文章標題後段改成「只要有開始,小資也能達標」,避免雖然文章說了很多但是標題不夠清楚本文宗旨,謝謝喲~
感謝
Hi , 嫻人
謝謝你的文章分享,提供年輕族群的退休方案。
就如文章說的,先不細究條件設定,因為每個人的經濟背景、生活條件皆不相同,無法用一件制服套用在所有人身上。更別說未來勞保制度是否會修正?股六債四的投資策略是否能保持5%的報酬率?
文章提到的”趁早投資、享受複利”與”提高儲蓄率”的精神,我是非常讚同的。
保持大方向的原則下,操作方法可以依個人需求而調整,最終還是能達到退休目標。
您的文章主題在台灣是難能可貴的,請持續分享下去。
感謝您的回應與鼓勵~退休準備的確變數很多,但是做就對了,最後提的我的日文老師的故事,也是有所感,很多人退休金不夠會沮喪或心慌,但是我看到老師最可貴的是在壓力中採取行動找方法~
讚同
大概半年以上潛水看文章 。這篇的結尾好棒~不禁讓我浮出水面(哈哈)。這樣的生活經驗和累積也是一種人生複利,感謝您花費時間書寫並大方分享。
大概半年以上潛水看文章 。這篇的結尾好棒讓我忍不住浮出水面(哈哈)。版主您的生活經驗和累積不也是一種人生複利? 感謝您一直以來花時間書寫並大方分享。
謝謝浮出檯面,讓我知道真的有人默默在看。退休後一直有新的發現,知道人生可以有很多可能性是以前沒想到過的,覺得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