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前、退休後 性格會不會改變?回想以前上班的時候,回家常很不健康的倒垃圾,前陣子突然發現最近自己都沒有在抱怨什麼,真是奇蹟😳,於是開始記錄,退休快三年的現在,我到底和退休前是怎樣的不同?為了我的分享不偏執,Google到一篇有關退休前後,五項重要人格特質會如何改變的文章。
文章段落快速聯結
退休前、退休後 對比:退休前的那個我
也許因為自己做什麼都太投入的個性,退休前最後工作的那幾年,隨著責任越來越重,在家的時候常常會不由自主地講起公事,有次我那時國中的兒子還跟我說我的職場劇情很像是他從小跟著阿嬤一起看的閩南語職場連續劇,我想那種連續劇雖是有點看不下去的俗味😁,但對人性在競爭環境中的描寫卻有其寫實的成份吧。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我兒子去年考大學填志願時說什麼也不願意填商學科系,他不想跟我一樣去演那種扭曲性格的戲碼。雖然我跟他說配合演幾年😁,就有機會像我這樣熬過來,能提早退休也不錯,他還是意志堅定拒絕演出。
唉,事後想想夫妻在孩子面前的談話從小就要注意,可能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對事情的看法。不知道如果我更早點退休,兒子看到的是像我今年這樣常常出門去走讀聽古蹟導覽、健行爬山,回來還大讚導覽老師們,會不會對於觀光或是城鄉發展等科系很有興趣呢😁~
突然發現自已經一段時間沒有抱怨,仔細回想,退休後的日子當然還是有些責任義務應盡,但是大部分的時間是自己可以安排,做自己喜歡的事,是沒什麼好抱怨的了。
因為突然發現自己不知何時開始竟然沒有什麼事可以抱怨,於是我做了一點紀錄,每當想起我和退休前的不同,就到電腦前敲敲鍵盤記下來。為了避免自己只是一隻井底之蛙看退休世界,動筆整理成文章之前,我先上網找找看國外的文章,找到2019年8月27日富比世網站(Forbes.com)一篇名為「退休前、退休後的轉變」(Retirement, Before And After)的文章,正好跟我想寫的標題一樣。那這就先來看看這篇專業版的「退休之Before & After」,看看經過經歷過壓力量表中人生壓力事件排名前十大的「退休」前後,會有怎樣的變化。
退休前、退休後 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的轉變
富比世網站(Forbes.com)這篇文章是摘要加州大學一位心理學家的研究,對象是在荷蘭於2008-2016年間完成一系列性向測驗的51-81歲受測者,人數共1,222人。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想評估退休是否會影響人的性格,為了達成研究的目的,專家們追蹤了受測者在退休前後共五年的時間內,在下面五個廣泛在心理學中被稱為Big Five的人格特質面向,起了怎樣的變化:
Big Five五大人格特質
-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是否有開放的心胸接受新的經驗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是否能勤勉自律,並能組織與計畫
- 「外向性(Extroversion)」:是否喜愛人際互動
- 「親和性(Agreeableness)」:是否溫暖與友善
- 「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不容易有神經質與憤怒等負面情緒
有關於Big Five,有興趣仔細了解,可以參考維基百科有關於五大性格特質的定義。
研究的主要結論:退休前後的改變
- 退休後受測者的開放性與親和度都有提高,但是這個改變是短暫的,過了幾年後,又會回復到退休前的狀態。(山可改、性不可移😁)
- 其他三個面向(外向性、情緒穩定性和盡責性)則是通常不會因為退休的影響而改變。
- 幾歲退休不影響以上結論
- 性別也不影響以上結論,但是,男性可能在退休後情緒穩定度顯著提高,而女性則是親和度明顯提高
- 有參與志工活動可以提高退休後的親和度特質
- 有較強的社交連結可以提高情緒的穩定度
- 體能活動和健康與退休前後五大性格特質的變化比較沒有關係
退休前、退休後 人格特質:我對退休族的觀察
這個研究的結果不是在告訴我們哪一種個性的人退休之後會比較快樂,它的重點是在了解退休是否會影響性格;不過,如果說這五大特質強度比較高的人比較容易適應退休生活的話,好像也不會引起太大的爭議。以下就將這五項特質套入我對周圍退休族的觀察,來看看是如何。
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今年沒再像退休前兩年那樣一會考日文檢定、一會考導遊領隊的考試人生,而是一週出去參加三到四次的活動,繼續實現我的退休後終身學習。
有趣的發現是,在這種退休族的活動裡,男人出現的機率大概是十分之一。如果二十人的團體出現三、四位男性,那是屬於罕見的場子了。
以導覽的活動來說,如有快一半男性的參加,我只有看過是在與古蹟有關的活動,並且,從外觀年齡看起來,我高度懷疑他們有些是來學習的導遊,並非真正的男性退休族。還有一種是藝文類,美術館等,不知道是男性對藝術興趣度高還是因為夏天可以吹冷氣😄。
至於爬山那種活動,一個場子都沒有男人參加、或是僅有一位果敢單槍匹馬參加的男性,又或者是偶爾出現一、兩位男士被太太拖著一起來的男性稀少狀態是常態...

連攀爬要拉著繩子不然會擔心掉下山谷的中高難度古道活動,都是一群熟齡、樂齡女子的天下,性別比例嚴重不均,幸好這不是年輕時的機車聯誼😅。
我認識的男性退休族朋友,和用我老公來推測他以後的退休生活,不是全部,但是不少男性給人怕熱、怕麻煩、懶得動、夏天只想待在冷氣房的印象。
男性實在該注意一下才是😌,就算不介意女人平均壽命比較長,也要注意保養,盡量降低成為長期照顧負擔的機會...
你可能會說因為很多女人在家沒養家壓力,櫻櫻美代子活得久,但是,在最近參加的活動裡,由女性一肩挑起經濟大樑兼照顧糖尿病、中風的老公好幾年,等老公走了才可以喘氣出來參加活動的六、七十歲女人並不少見,讓我很驚訝的是,她們對於古蹟與歷史的求知欲讓我望塵莫及,被綁在長期照顧上、被歲月催老的是外貌,但是從長照壓力解放之後,被壓抑的求知動力復活,令人動容。也許也有老公長期照顧老婆的狀況,只是因為男人沒來參加所以我沒看到或是聽到,不過女性平均壽命較高也是事實。
用這張雨過天青後的照片,向這些有著開放學習心胸的堅強女性們致敬。

「願意嘗試不同的活動,去新的地方,吃不尋常的食物」這樣的渴望,似乎我更常從女性而非男性朋友那裡聽到。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
是否能勤勉自律,並能組織與計畫?退休前不少同事猜想我在職場主導(作威作福😁)慣了,退休後應該閒不下來,請容我不害臊的說(老化的症狀之一就是不斷的提當年勇😅),我的勤勉自律,以及在職場時屢被外國老闆也稱讚的組織與計畫能力,在退休後發揮了作用,我會用Excel等工具來規劃安排退休日常,看起來也許小題大作,但是對於確保早上起來不會喝喝咖啡、看看新聞就不知道要做什麼了,卻是很有幫助。
延伸閱讀:退休生活如何安排 ?分享我的3個why和2個how
根據前面富比士網站刊登的研究顯示,退休這件事並不影響盡責性的特質,也就是如果你在工作上本來是自律性高、而非習慣聽指令行事的人,退休後能夠安排與計畫自己生活的機會也是高的,即便像我一樣在退休初期有過疑似退休症候群的期間,在重新平衡與認識自己之後,自律還是回來了,我還是找到退休生活的重心。如果你有自律的特質,退休初期有些不適應亂了步伐,請不要擔心,偶爾脫離軌道逃跑一下是好事,過陣子你就會控制住的。
延伸閱讀:退休症候群 遇上夫源病 !逃跑雖然可恥,但很有用~
「外向性(Extroversion)」
雖然說外向性、內向性的特質不太會因為退休而改變,但是職場上自然上了裝飾的顏色或是保護色的人也是有。有些看起來外向型的朋友,說話幽默,活生生是眾人眼光的焦點,但其實那是為了工作或是社交場合的人來瘋,其實私底下卻是多愁善感,在退休後呈現出的原貌是其實不是那麼喜愛交際,看起來更像是內向型人了。
或許大老闆是內向型也很可以,看起來高深莫測、不容易講錯話,是高管的優勢,但是一般的工作來說,外向型特質多數時候比較吃香。
「無尾熊」、「老虎」、「貓頭鷹」、「孔雀」這四種性格象限,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或是做個這個測驗,剛開始工作時我是無尾熊,開始管理職之後,在追求速度的壓力之下,我變成「老虎」,但退休後我想我又變回原來的「無尾熊」,不想與人有衝突,不想勉強別人,覺得人際之間的互相協調有點累人,只想窩居在自己的角落。
像是經營部落格,我現在很少去看同類部落格,我更多看的是美國和日本的文章;如果要追蹤台灣的同行,看了就不免會有比較,或是也有熱心的朋友會來跟我分析我和同類型部落格的異同,當然對於一個專業的部落格來說,對同類型部落格的動向觀察很重要,但是取捨之下,現在的我並不想再過以前職場上那種不得不比較與競爭的人生,只想單純做自己覺得有意義、有興趣的事。
和朋友相聚有群體的快樂,但是一個人行動也有一個人的乾脆俐落。和朋友時間很難協調,想去的地方也常常不相同。
退休後我從一個人的咖啡館讀書生活,到現在我更進一步一個人報名參加很多活動,最近正在進行分次完成淡蘭古道全路線的壯遊,活動中認識幾位跟我一樣自己一個人來參加活動的女性朋友,有單身女性,也有跟同是退休的老公分開活動的人。與其兩人三腳,如果可以接受孤獨,能夠自己找樂子,其實自己一個人不用等誰、可以快速行動,是不錯的。
退休後我又變回無尾熊,內向型思考人看起來總是若有所思,不如外向型思考人直接了當,善於營造快樂的氣氛,但是否外向型人退休後就比內向思考人容易適應與快樂?知道無尾熊是獨居的動物也是活得很好,這讓我感到有點療癒😌,當然人是群居的動物,如果可以有許多歡樂的友伴是很好,但如果你也跟我一樣不是呼朋引伴的類型,請不用擔心,像是社區大學等,只要用心去找,可以適度保持孤獨特質,但又可以有群體活動的安全性,這樣的活動是有的。
「親和性(Agreeableness)」與「情緒穩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
根據前面的研究,投入志工活動和提高社交連結分別有助於提升親和度和情緒穩定度。有益身心的事就多嘗試吧。參加活動認識一位退休朋友,她說在家有時會連續兩三天低潮,完全不想動,每次出來走走看看之後就好多了,為了維持情緒的穩定,必須安排密集的活動。我覺得會這麼做是很棒的,比起持續茫然卻不採取行動好多了。
據我不專業非研究、純觀察來看,情緒穩定性有隨年齡提高而漸趨穩定的傾向,以前我老公生氣時還曾經甩門而出,這幾年已不復見,我問他為何,他說老了。
我的一位日本語言交換筆友說,他們兒子娶了一個貌美的媳婦之後,全家人的親和性都明顯提高,她老公講話變得很溫柔,一家子很少有什麼口角了😁。這雖說是因為美媳入門,但也可能是隨年紀以及角色改變起的變化也不一定。
退休前、退休後 對比 ,可能的改變
用我的經驗嘗試製表說明如下,一定不夠完整,不過希望可以讓已退休的朋友可以參考回顧一下自己到目前為止的改變,而內心已不想再被職場奴隸的上班族朋友,可以用來試想退休後想要怎樣探索真正想要的自己,你可以在我的表上寫下你自己的項目。
退休前 | 退休後 | Big Five類別 |
生活白痴,例如像我不知道垃圾如何分類 | 知道很多冷知識,像是我現在從Windows、Android到IOS各款手機怎麼設定各種語言的朗讀功能,也能寫得一清二楚😀 | 經驗開放性 |
不真正認識台灣,例如:知道渭水公路,但不知道蔣渭水到底是誰 | 可以有很多時間慢慢研究,很能殺時間,像是我大稻埕導覽累積聽了十幾遍,知道大稻埕除了迪化年貨大街,也是蔣渭水的民族運動的重要據點,很期待武漢肺炎過後可以有機會帶日語語言交換朋友走一圈(當然以我目前還是肉腳,是免費服務😁)。 | 經驗開放性 |
往來的主要是商務人士,例如像我拜訪過或一起吃過飯的有上過報紙的名人,寫起來不下十位。 | 交往朋友多樣化,例如我現在有機會和送養樂多的太太聊聊,聽聽更接近於我的、平凡人的人生煩惱與故事 | 經驗開放性 |
要花很多時間的事一概不做,「沒空」與「很忙」好像是一種「此人很重要」的表徵 | 可以懂「慢活」,可以搭公車、電聯車慢慢晃,排隊(買口罩、買三倍券😃),背著購物袋到傳統市場去採買和攤販閒聊幾句;找一個可以看到大樓的地方站上一小時拍夜景。 | 親和性 |
對工作的抱怨像是止不住的流水 | 不再只專注自己,降低對別人造成的壓力😅,對朋友可以刻意少講自己的事,多讓出時間給朋友說他們的煩惱,對家人每天可以報告今天遇到的有趣新鮮事。 | 情緒穩定性 |
有些人會習慣接受上級主管命令來工作,但另一方面,高度的盡責性有時也會幫自己帶來額外的壓力 | 退休後可以不用接受別人的指示,但有人拿到發球權之後反而不知如何出手,而盡責性高的人,如果發揮在規劃與組織自己有興趣的事,帶來的不再是無謂的壓力,而是充實與滿足。 | 盡責性 |
外向的樣子比較吃香,在職場上適度調整(或扭曲😅)性格很必要也很有幫助 | 在退休後,社會主流的眼光一點也不重要,自己過得舒服才是要在意的,可以大方呈現原來的自己。 | 外向性 |

這五個Big Five即然被提出,一定有它的道理,在工作上如果可以五項全能,在職場上應該比較能吃得開,而退休後怎樣繼續讓這Big Five調和與發揮,即便有完全的自由可以任性,但也許這五個特質的確關係著退休生活是否可以更加圓滿。
不過,退休生活是否快樂並非如此片面與單純,如富比世網站(Forbes.com)這篇文章中有提到的,就是退休前的妥善規劃與準備的程度。
延伸閱讀:退休規劃 要8年?!從幼稚園生到小學生,你是幾年級生?
退休後大方呈現原來的自己,而且是更好的自己
提早退休有得有失...
失的是不再被社會經濟的運作所需要,當看到同年齡人依然在工作上發光發熱,偶爾感觸自己怎會這樣撐不住...
得的是能夠活得自在,即便像我一樣發現原來我的Big Five並非樣樣圓滿,但是那就是真實的我,不然你想怎樣😄?我不用再像以前上班的時候一樣接受評估,不必做成行動方案來改善。
前陣子有朋友來信問我退休是否代表人生的目標盡皆已達成?我想如果用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來看,我覺得人生可以繼續修煉的事一直都還會很多,畢竟當下的我們並不完美不是嗎?當你知道越多,就會發現更多還不知道的事,人生的學習沒有止境。
前陣子社團裡面有朋友說了一句話,他說「想成為更好的自己」,認同,退休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在不被外在環境扭曲的情況下,沒有壓力的、成為更好的自己。
歡迎在下方留言或是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分享你的心情~
經營部落格那段滿有感的,我前一陣子也是會在意同類型部落客的文章,多少會產生一些比較。後來覺得有點失去當初寫部落格的目的,現在完全就只看國外部落客與論壇,至於嫻姐的文章還是要關注,因為是我未來的目標:)。
你這優秀的年輕人太客氣了,我自己也還在努力當中。的確,不被市場影響,專注在自己想寫的東西上,享受寫作的過程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