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失業危機 ?日本? 怎麼會? 最近日本不是才針對因應人手不足,引進外國勞工吵得不可開交,60歲以上人口也被鼓勵活到老工作到老,怎麼還會中年失業呢?最近日本大公司針對45歲以上員工招募「自願提早退職」來瘦身的新聞,45歲就被認為是跟不上的年紀?看一看,覺得在台灣做個上班族或是退休族其實還不賴。
文章段落快速聯結
日本高齡化延後退休,工作到65歲? 70歲?
因為想精進日語,退休後持續關注日本的新聞,前幾個月看到的新聞都是在講因為日本因為高齡化年金缺口,公務員退休年齡由60歲延後到65歲的事,很多報導都在說未來更要有工作到70歲才能開始領年金的心理準備,感覺日本的終身雇用制很人性化。。。像我的前任日本老師的老公超過65歲後,公司讓他改成一週上幾天班的專案顧問方式,能在65歲後慢活工作,感覺日本公司照顧前朝老臣,好有人情味。
不,50~55歲就減薪「再雇用」
又過了一陣子,發覺不全然是人性化的故事,越來越多人到了50歲或是55歲的年紀,從千萬日元以上年薪的管理職,被調職到總機或是第一線工廠工人等原本是菜鳥在做的初階工作,年薪也驟減到400萬日圓未滿來重新簽約「再雇用」。在終身雇用制的背後,衍伸出了放棄自我意識的「社畜」或是「殭屍社員」等悲哀的職場形容詞,
不,45歲就拉警報
上週看到以下這篇報導,更徹底顛覆了我對日本職場終身雇用的刻板認知。。。
「早期退職しない限り面接が続き…「45歳以上クビ切り」横行中」 (文章來源:Yahoo Japan, news. )
文章標題的意思是。。。
「面談會一直繼續下去,直到你願意提早退職…「45歲以上被砍頭」的狀況橫行中」。。。
雖然日本政府要求企業配合,只要員工有工作意願就要雇用到65歲,但是企業不賺錢怎麼辦?除了前面說的減薪再雇用,還有其他激烈的瘦身計畫在進行中~無差別的針對45歲以上的員工招募「自願提早退休者」。
為什麼鎖定45歲以上的員工呢?
- 一來,在日本以年資敘薪的制度下,這個年齡是薪資的高峰期,
- 二來,這個年齡的人是戰後嬰兒潮所生的第二代,人數眾多,刪掉這一塊,節省成本效果最明顯,
- 前面兩項是公司運作及人口結構的非戰之罪,但另一個令人不勝唏噓的原因則是,45歲以上的員工已經被標籤為「不容易學習新事物,也不容易配合環境而改變」的一群。
「被自願」提早退職的方法呢?
如果主動提出提早退職的申請就沒事,如果不自己提出呢?有的主管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安排面談,要求提出對公司可以做出貢獻的具體方案,但是想當然爾,每次都會被批評到體無完膚,這樣的面談會一直進行到當事人投降,主動提出「希望退職」(きぼうたいしょく),也就是戰到員工終於「自願」提早退職為止。
不管當事人如何感慨過去曾經為公司做了多少的努力和貢獻,此時再說什麼,都只是無謂的抵抗。
招募45歲提早退職的大公司
比較大規模推動提早退職的大型企業(大手企業おおてきぎょう)是:
其他像是日本火腿、卡西歐以及Coca-Cola Bottlers Japan等則各有幾百人、針對45歲以上的中年群瘦身目標進行中。
為什麼招募提早退職的方案能夠得到看起來不錯的效果呢?以NEC的情況來說,針對45~50歳的退職者,除了一般的退職金之外,還提供34個月月薪的額外退職金,條件算是誘人,不過也有人選擇之後覺得後悔~畢竟自己根本沒有犯錯,為何要被懲罰,而且萬一仍然有經濟重擔,退職金也不一定能夠撐到善終,中年轉業謀職又有相當難度。
中年失業危機 ~職場生涯和世代交替
日本老師也是45歲左右,她說對這篇文章感同身受(この記事、身につまされる)。。。
日本針對戰後嬰兒潮(団塊の世代(だんかいのせだい))的第二代,目前40幾歲的族群進行瘦身計畫,這一代在兒時資源豐富,但是到了中年,遇上景氣停滯,企業間競爭激烈、獲利艱辛,在家庭責任最重的時候遇上中年失業危機,算是先甘後苦的人生。
而戰後嬰兒潮的那一代,則是先苦後甘。。。
出生在哪一個世代,是決定個人發展先天的環境因素。。。而我們聽多了22K、職場不安定的下一代呢?未來會是如何的一群?
老師跟我分享了日本的職場新鮮世代,
- 圓周率只要記到整數3就好棒棒的「寬鬆世代」(ゆとり世代)
- 年紀輕輕已無欲無求,沒企圖心的「悟道世代」(さとり世代)
她說,這樣的日本年輕人,也是令人擔心能否順利傳承呢~
45歲已是跟不上的年紀?
45歲就被當成不易學習新知,不容易改變,而要「被組織重整」(リストラ)掉,從不同角度看,這也是經驗最豐盛、體力還可以的年紀。
和日本老師討論到,日本和台灣的職場環境差別。日本老師說,在她這一代的觀念裡,如果親友有人換工作,會覺得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有點尷尬的。
但,我在想,日本人的終身雇用制,對公司從一而終(現在的年輕人已在改變中),也許比較容易失去警戒心而變得安逸。
在台灣,許多人幾年換一次工作是常態,很多時候會被認為「是否被高薪挖角了?」。至少我的觀察是,不對的環境不要為了薪水硬撐,趁自己還有競爭力及改變的彈性時,及早另謀出路,好過卡在組織裡太久的時間,年紀漸長,進退兩難~
穩定是競爭力的敵人。。。
如何面對 中年失業危機 ~或,職場危機
這個世代的先天環境
在台灣雖沒有媒體報導大幅針對某個年紀推動提早退職的狀況,有的話公司應該很低調偷偷處理吧~
不過,45歲左右,也差不多是薪水達到高峰的年紀,薪水高伴隨等比例的高壓力,是許多人共同面對的狀況。即便表面看似職場勝利組,可能也在思考退場的時機。
緊繃的身心、偶爾被傷害的自尊、對未來的不安。。。
也許可以這麼看可以稍稍釋懷。。。
每個世代都要經過一段苦日子,現在40、50歲的世代不像老一輩經過戰爭或是戰後物資缺乏的苦日子,所以現在承受職場如戰場的挑戰,也是世代之間的正常循環~
前面提到有人選了提早退休方案後又悔恨不已,明明自己就沒犯錯。。。
- 對,錯也許不在你,但是如果不是你,難道是上頭老闆?雖然這樣做也不一定真的解決問題,但,如果不壓榨你,他擔心很快是他自己要「自願」閃人~企業的股東耐心越來越短~老闆自己也在熱鍋上~
- 對,錯不在誰,錯在這個世代就是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總有辦法讓自己開心
這個年紀的世代,擁有知識的優勢,在工作之外,我們有更多的選擇,可以讓自己開心愉快。。。
即便提前從職場撤離,有錢的可以一直出國,如果擔心退休金消耗太快,可以像我一樣,找一家划算的咖啡早餐,窩上大半天看書、準備考試,寫文章,外加,「旁聽」別人對話,也可以有開心、充實且多變(每天來咖啡店大聲講話的人和內容都不一樣🙊)的每一天。。。
你一定也可以和我一樣,找到讓自己開心過日子的好方式💪~不用去看那些過度強調退休人生有多精彩的故事,中年之後有機會精彩那就珍惜,沒機會精彩也不須再勉力追求,淡定開心也很好~
在台灣快樂比在日本容易
日本人從終身雇用的穩定環境中,突然面臨結構性巨變,反應不及。。。
而且日本人好像很會發明一些負面的用詞,像是職場失意叫「人生失敗組」(人生負け組)、感情未到叫「敗犬」(負け犬)、 服從公司替老闆行道的人叫「社畜」(しゃちく),如果灑脫一點離開職場,又可能被親朋好友內心打問號,是不是你哪裡怪怪的。。。
台灣人就很少用這種刺激人的字眼,如果提早退休,不太會有人覺得你哪裡怪,說不定還羨慕你。
而且,台灣人好像一直都處於高度危機意識中,許多人會早早幫自己理財🏃。對於職涯所做的抉擇,就大環境面是比較友善,沒有日本那樣龐大的社會壓力;就財務面,雖常看到說台灣人退休儲蓄不足,但比起來,還是高居亞洲八國第一。

算一算的確要以千萬計才能安心想退休,但,如果我們還要感到不安,那其他國家的人就不知道該怎樣過日子了~
講到這裡,日本老師又說起覺得台灣人很有錢,說有退休金缺口,但好多人瘋狂出國,老師當場Line給我這個連結,打開連結往下看一點可以看到各國人出國比例的表,日本人是13%,台灣人是50%。
日本人感慨因為日本變便宜了大家都去日本玩,但日本許多人反而覺得沒錢出國玩😔。是真的日本人變沒錢,還是等日幣升值時就會逆轉?
下次你去東京,如果問路沒有得到熱心的回應,也許那路人是個壓力超載的上班族,也許那是個真的不知道往哪走的「寬鬆世代」,又也許那是個覺得告訴你對他也沒啥好處的,太早「悟道」的世代。。。
如果你真有去日本~表示作為台灣的上班族或是退休族,你其實過得還不賴~
重新定義你的人生下半場

你現在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你會怎麼重新定義你的人生下半場呢?
延伸閱讀:被資遣怎麼辦 ?備而不用的避難包~嫺人在Money錢雜誌
另一個想法是提早發展副業,在日本已經有許多公司允許員工發展副業,何不參考👉這14個副業的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