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達到財富自由 ?會受邀到【高年級不打烊】Podcast談理財,原因不是因為我是什麼理財達人,而是主持人賽桑和節目企劃Sophy希望聽聽看一個所謂前金融業高管,落地變阿桑,在退休之後把理財方式打掉重練,走過了四年,到底得出了什麼心得。我把它整理成6個步驟和3個關鍵字。
歲末年終,【退休理財的一些想法分享】
這個Podcast的題目是【退休理財的一些想法分享】,賽桑和Sophy很特別安排在歲末年終的時候播出,希望藉由閒聊的方式,給大家一些溫馨的提醒,在2022年開始之前,可以花點時間重新檢查自己的理財方式,其實最近這一兩個星期我也正在做我的理財年度大掃除。。。完成之後也會陸續與大家分享。。。
Podcast連結在文章末尾。。。歡迎收聽。。。
這一集的Podcast播出讓我想到,上周正好有朋友提到希望我多分享如何達到財務自由,正好和這一集的Podcast相關。
其實我先前陸續寫過一些文章,但畢竟部落格都是獨立的文章,要串成前後有序的資訊並不是很容易。。。
我想就利用這一篇,把我的部落格中的理財文章整理成一個目錄,方便有需要的朋友可以透過這篇文章的整理,可以比較有系統了解我想要做的退休理財分享。
財富自由。。。聽起來像某種騙術,但卻很重要
什麼是【財富自由】?或是【財務自由】?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財富自由】這幾個字,可能是被那些像是很詭異的標榜著【這個24歲的大學生也財務自由了😱】之類的詐騙廣告給拖累了吧。。。不過,對於中年人來說,怎樣讓人生下半場能有餘裕不為金錢所困,卻真的是很重要課題。
在蒐集資料的時候,看到澳洲的坎培拉大學網站上竟然也有一篇關於如何達到財富自由的文章,大學實在應該把個人理財課納入通識教育裡面,如果政府希望人民退休不要靠政府的年金,如何養成人民的理財素質,也是很重要該做的事。
- 澳洲坎培拉大學網站的文章:5 Steps to Financial Freedom(財務自由的5個步驟) (其中第四項還竟然是有些人會覺得也像詐騙的【創造投資被動收入】)
接下來就根據我的經驗,來分享要怎樣達成財務自由的6個步驟吧。。。
如何達到財富自由 ?步驟 1:記帳
雖然我常自嘲我退休之前理財成績不怎麼樣,不過我還是有幾個做的還可以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退休前幾年我養成了記帳的習慣。
還在上班的時候,我常伸手一揮就坐上小黃,看到朋友去做臉,我也加入貴婦的行列。
開始記帳之後發現開銷還真不少,多少會開始克制一點。
像是做臉,開始記帳之後,那時候我發現比我大10幾歲的日文老師不用任何保養品,看起來人也很精神,我就覺得我在花冤枉錢,這就是記帳的功效,因為有了想要控制的預算,比較會思考這個錢該不該花,也對於估算退休金很重要。
我用的記帳app是 CWMoney (Android版) CWMoney (IOS版) 。【Podcast中我把app的名稱說錯了,在此正名,另外,我只有用免費版😃】
除了日常記帳,為了更精準的退休金預估,我還建議用主計處的國人平均每人月消費調查的問券再檢查一次,像是如果你感覺一個人一個月花一萬也能活,其實還是會有一些遺漏的項目。
像是我在退休後有段時間最大花費是因為家裡的電器因為用了很多年,跟著我的退休也流輪報廢,還有像是自己、甚至父母老後的醫療照顧等,我覺得主計處這個清單很完整,跟著算過一輪之後大概不會有遺漏了。
我寫過一篇文章,並且把主計處這個表做重分類並且建了一個Excel表可以方便計算:退休每月支出 要多少?這清單和人生減壓對策
如何達到財富自由 ?步驟 2 設想你想過怎樣的退休生活 (每年費用預估)
所謂財務自由,應該不是只要有錢活著就好。
你想過怎樣的生活?像是我並沒有環遊世界的夢想,而且我喜歡自助旅行,這比一般跟團又會比較節省,旅遊費用對我就容易些。
不過我鐵定還需要為終身學習保留一些費用,像是我的日文課,還有古蹟課,雖然每個月不多錢,累積起來一年也是需要估進去的費用。
另外,像是退休後你有沒有想要搬家,或是把家裡重新裝潢成更適合退休生活的窩?
每年費用預估
如果你參考退休每月支出 要多少?這清單和人生減壓對策這篇文章估算退休後需要的費用,可以特別注意這些項目的估算。
勞保及勞退等社會給付
預估好退休後每年的費用之後,你可以扣除勞保和勞退等社會保險可以給付的部分,剩下的才自己準備。不過要知道,勞保的部分未來有可能因為人口老化加速度,領取的時間有可能延後,或是甚至被打折給付,我自己在估算的時候會再打折。
例如本來從65歲開始可以領勞保年金每月18000元,我頂多只會算入50%,等於是9000元,假設我一年退休費用估出來需要40萬元,那就可以用40萬減掉9000*12=108,000元,差不多一年自備30萬就可以了。
可是這是65歲退休的狀況,像是我49歲就退休呢?從49歲到65歲都是要靠自己的,所以其實也可以不要計入勞保年金給付的部分,把這個並不多的年金當成是多出來的對抗通貨膨脹的預備金,或是老後為自己加薪。
延伸閱讀:勞保/國民年金比較 4大差別 & 早退晚退差多少? (110年版)
很多人會把勞保和勞退搞混。。。勞退可以月領或是一次領,多數人會一次領,這部分後面段落再提。
如何達到財務自由 ?步驟 3 :計算退休需要多少錢
知道退休後每年需要的費用之後,可以用美國退休4%法則來計算需要的退休金,但是目前股市已經很高點,普遍對於未來幾年的投資績效不會像前幾年這麼樂觀,再考慮最近物價上漲很嚴重,所以有美國財經媒體建議現在應該改採比較節省的3%法則,而不是繼續用4%法則。
- 如果是4%法則,需要的退休金是4%的倒數,也就是25倍,假設算出需要生活費第一年是40萬元,那就是需要準備40萬*25=1千萬。
- 如果是3%法則,需要的退休金是3%的倒數,也就是33倍,假設算出需要生活費第一年是40萬元,那就是需要準備40萬*33=1,320萬。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4%法則,可以參考:退休4%法則 是什麼?要用來提早退休的3個關鍵
你也可以參考不同的角度算算看:理想退休金額 是多少?想提早退休?用這3種方法算算看!
如何達到財務自由 ?步驟 4:盤點你目前的資產
資產
- 存款、保險 (儲蓄險、年金,或是有解約金價值的保險)、股票、債券、ETF、基金等可以變現做退休金花用的資產。
- 房屋的價值和純保障險不建議算入,這應該當成最不得已的時候的防線。
- 在這裡就可以把60歲的時候可以一次領的勞退算進來了。。。只不過這是要等60歲才可以領,如果提早退休的話暫時不能去動這個帳戶裡的錢。勞退和勞保不一樣,不會有人口老化而破產的問題,因為60歲才可以一次領出,你也可以把它當成是老後醫療的預備金。
延伸閱讀:勞保/勞退有什麼差別 ?早退和晚退差多少?(110年版)
負債
房屋貸款、汽車貸款、信用貸款以及信用卡餘額等。
資產減去負債,就是你目前退休準備存糧。
如何達到財富自由 ?步驟 5:如何補不足的差額
假設你用3%法則算出需要1,320萬,可是目前資產減去負債只有很少。。。怎麼辦?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到前陣子很火紅的【俗女養成記】,裡面的女主角陳嘉玲北漂,到了40歲終於率性甩掉工作的時候,卻發現存款只有157萬,那該怎麼辦?她的缺口是1,164萬啊。。。

工作
最安全的方式還是繼續工作,看看缺口有多大,來決定需要再工作多久。劇中陳嘉玲很棒的一點是她趕緊K書去考外語導遊,人就是要務實啊,意外失業之後她很軟Q的另謀出路。
理財
我覺得劇中的陳嘉玲有點太浪漫的一點是,在很潦倒的時候買下小時候常去的鬼屋又裝潢,她大概覺得去從事導遊就又有固定收入了,可是劇中沒有演到現實生活中有像是後來疫情來了而導遊工作中斷的這種事。。。
如果她僅有的157萬不要拿去買房子,先住在父母家,把錢好好投資理財,說不定搭上這幾年行情好就翻倍了。當然也許她後壁鄉下老鬼屋也有可能會有價值翻倍的潛力也不一定。
我是不是很入戲😁,這部戲是一個朋友推薦的,看了果然是很有滋味的一部戲,有關於中年危機和中年的抉擇,如果還沒看過可以去找來看一看。
工作和理財並行。。。如果我是陳嘉玲
說到40歲的陳嘉玲存款只有157萬,看起來應該要好好工作加理財,那應該怎麼進行比較好呢?
以她的狀況,假設目標是前面說的1,320萬,光靠理財,得25年不吃不喝,157萬投資得有8.5%的年複利,這樣40歲的陳嘉玲到65歲的時候就會有超過1,300萬了,這就是複利的力量,如果能這樣,在65歲之前她就是找份工作,能夠滿足生活開銷,不要動到這157萬本金,也就可以了。
問題是8.5%的投資報酬率在過去幾年是小菜一碟,可是現在股市已經高點很久了,投資的風險相對也會比較高,沒人敢再樂觀預期每年能有8.5%的報酬率。
所以,如果退休金落差很大,要全部靠理財自然也是不可行,還是得要工作才行,而且就算要理財,看起來陳嘉玲有點不羈的個性,也不可能一下子變得太精明。
如果我是陳嘉玲,因為對投資不熟悉,我不會一次把157萬all in全部去投資,我會去找份工作,一邊工作一邊定期定額投資慢慢來。
鉅亨網的網站有一些試算工具,我來幫陳嘉玲算算看。。。如果從工作的新收入,還有157萬的存款中提撥,慢慢按月投入2萬元,這樣40歲的陳嘉玲到65歲共投資25年,本金共6百萬,就可以累積出1,145萬。【未來幾年的投資報酬率先用5%保守估算。】

你也可以按上面的圖片連結到鉅亨網去算算看自己的數字,包括你需要投入的金額,還有可以再多工作幾年,務實的算一算。
記得是用【年金終值】這個選項試算。
如何達到財富自由 ?步驟 6: 理財方式三選一
有了上面的目標之後,接下來要選擇的是用什麼方式投資。
要做退休準備,你得要至少了解幾種主要的投資的方式,當然你也可以選擇一位看起來誠懇的投資達人就相信他,並跟著做就好了。只是到了中年之後,剩下的歲月也許不會很多,以我自己來說不希望過幾年後悔的時候已經沒有很多時間調整,所以我偏好自己研究清楚。
研究這些不是要選擇哪個方式可以賺到最多的錢,而是想要知道風險在哪裡,我可以如何控制投資的風險,並且達到可以支持我理想生活的方式。
引用前陣子今周刊幸福熟齡論壇中提出的累積退休金主要有下面三種方式:
- 美國理財大師最後都推崇的【指數化投資】,大師們一致建議避開高風險的個股投資,以及高收費卻不代表高績效的基金投資。
- 台灣人喜歡的【存股】
- 樂活大叔的佛系理財 0050 + 0056
之前我已經寫過文章分析這三種方式,請參考:退休金如何投資 ?弄懂她說的這3種方式就搞定。
這篇既然算是目錄文,我就不再重複之前寫過的文章,我自己其實三種都有進行,如果花點一個星期專注【上面的文章中有提到幾本書】,這些理財書不至於是天書,可是會一輩子受用。
我的感想是:
- 如果你還在累積退休金的階段,投資時間夠長,那麼指數化投資對於資產累積會是風險相對低,也能得到長期成長的方式。
- 如果是到了退休階段,也許你會跟我一樣想要有點穩定的收入,我覺得所謂的存股並非不可行。
有朋友留言問我如果想像我一樣指數化投資和存股並行,那樣適合的比例是多少?最近讀了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書中建議指數化投資為主,佔九成,存股因為是個股投資,風險比較高,一成就好了。其實你現在去看美國的理財書幾乎都會建議指數化投資,並不那麼支持存股,所以我也沒法幫存股背書。
我寫過的有關指數化投資的幾篇關鍵文章:
- 台股:台股ETF有哪些 ? 最夯的0056是最好的選擇? (這篇是2020年寫的,雖然後來成分股有變動,不過結論不變)
- 美股和全球股市:分散投資風險 布局海外 ,VTI、VXUS和VT,我如何選擇?
我寫過的有關存股的文章:
退休投資理財,我的精選3組關鍵字
有朋友給我來訊說投資虧錢感到很焦慮,其實虧錢是投資必經的功課,但是如果你的基本功對了,做好所有安全的防護,我實在想不出除了投資和繼續工作,還有哪一條可以更可行的路。
以下是我歸納投資最重要的3組關鍵字。
1. 資產配置
說資產配置很繞口,其實就是在說雖然股票的長期成長率是所有投資工具最好的,但也不要all in股票。不管你是選擇指數化投資,或是選擇存股,都要把一定比例放到安全的債券或是定存。
資產配置是美國經典理財書幾乎公認投資的最關鍵。
資產配置不是在說要投資在很多不同的投資工具,如果以指數化投資來說,三檔ETF就可以搞定。
有關資產配置的文章:
2. 定期定額
如果以過去幾年的股市來說,我回想起來會恨不得2017年底退休的時候就把退休金全部all in股票,也有人會說單筆投資賺更多,可是時光倒轉,當時誰又會知道呢?
中年之後的投資應該是風險控制為上,寧可少賺也不要冒險。定期定額能夠避免一開始投資就買在最高點,萬一因為這樣從此怕投資,實在很可惜。
3. 時間
即便是風險公認最低的指數化投資,如果遇上股市失落的10年,也有可能投資10年之後是虧損,但是如果拉長時間為20年,這樣虧損的機率就很低。
如果不是因為投資錯誤的個股導致虧損,時間應該會是投資的好朋友。投資其實是人性的考驗,沒有人喜歡虧損,可是怎樣熬過虧損?只要做好安全防護【資產配置和定期定額投入】,能夠熬過去的人往往是最後能夠嘗到果實的那一個。
對於50/60歲的人想到20/30年這麼長的時間可能會有點不敢想,這也是為什麼我願意把花一點時間閱讀經典的理財書,盡量避免自己過幾年後悔的原因。
【高年級不打烊】Podcast:退休理財的一些想法分享
這次【高年級不打烊】Podcast的節目錄音在這裡,歡迎收聽。
- 高年級不打烊:Apple Podcast
- 高年級不打烊:Google 播客
這次節目有配合年終贈書,是我很推薦的理財經典【漫步華爾街】三本,如果你有加入【高年級不打烊】的Line群組,注意一下這一集推播的訊息,在2022/1/2午夜前回覆小編2022年對自己的期許,就有機會抽中贈書喔。
如果你對於經典大書還有點卻步,也可以看漫步華爾街作者莫爾基教授寫給投資新手的漫步華爾街的10條投資金律。
我覺得主持人賽桑在節目最後說的一句話很經典,讓理財變成一種習慣。。。
提醒大家也來跟我一樣對理財做個年度大清理。
延伸閱讀:
歡迎在下方留言與分享,也歡迎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按讚、留言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