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不是最重要 嗎?

要退休, 錢不是最重要 的事?關於退休的理性與感性

Google 廣告

錢不是最重要 嗎 ?偶爾會在媒體文章上看到「錢不是退休最重要的事」這樣的說法,其實注意看這麼說的人,很多是被動收入已經安排好,真的赤手空拳的人很少這麼跟我說,最近看到日本和美國人的退休金準備數字,又看到美國人做了一個理財智商調查,讓我想到關於退休的理性與感性。

誰可能會說 錢不是最重要 的事 ?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書中作者哈福‧艾克(T. Harv Eker)說,任何一個說錢不重要的人,都是沒有錢的人!

我想這是和「秘密」或是「吸引力法則」相通的邏輯,心想事成,心不想事不成,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個我是很認同的。

不過就我實際的觀察,會說錢不是最重要的事的人,倒也不是真正沒錢的窮光蛋,有不少不是有房子在收租,不然就是有古早時候買了現在已經買不到的儲蓄險在回收,再不然就是靠著股票股利、基金配息已經可以有中上的生活,對這樣的人來說,錢已經是準備好了的基本盤。

也許你不能說這樣的人是富人,不過他們也肯定不是窮人。

像是我有位親戚,過了60歲之後感慨很深,常常轉貼給我一些像是錢買不到健康,錢買不到親情之類的文章,你說他喊「錢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是「沒有錢的人」嗎?他房子好幾棟在收租,每年股票股利也有上百萬,因為有點錢,所以不用太擔心錢的事,只是人很奇怪,沒錢人擔心沒錢,有錢人似乎也有很多煩惱。人只要不克制,無止境的煩惱會自動接替補位,見縫插針來擾亂你。

不用擔心錢的人要擔心甚麼事呢?我的親戚年過60之後身體不免有些狀況,有錢的人似乎對健康狀況更容易像是驚弓之鳥,也會開始擔心將來財產分配時兒女的面目會是如何,更加上65歲這個數字開始逼近,65歲之後就可以適用一些老人福利,暖心的福利倒變成是對年齡的淒涼提醒,我這個親戚在疫情之前除了頻繁出國之外,其他時候也許因為時間有點多,所以有時間可以多愁善感有些問題用錢也解決不了。

話說回來,雖然說有一點錢的人可能會感慨說錢不是退休後最重要的事,但是對大多數人要為退休準備來說,卻也不能直接這樣下結論,最近看到美國一項理財智商調查,我覺得對多數人來說,積極正面地談錢,還是重要又基本的事,

台灣好像沒有很有系統的統計,先來參考美國人和日本人退休準備上有關錢的這檔事。

日本人和美國人各年齡層的退休準備

從美國和日本的退休金來看「 錢不是最重要 」的這檔事

資料來源:

以國民所得來換算

要解讀這面這個表,得要參考國民所得、物價等的相對位置,因為美國人所得高、物價高,所以感覺上退休準備比較多是合理的事。我不是經濟學家,容我簡單的用以下的數字來換算為台灣的等級,只是一個感覺。

根據維基百科,2018年美國的平均所得是62,850美元,日本是41,340美元,台灣是25,360美元,以最近美金大約匯率1:28換算成台幣,相當於美國人是176萬台幣,日本是116萬,台灣是71萬。也就是說美國人所得約為台灣人的2.5倍,日本人所得約為台灣人的1.6倍。

如果以我的年齡層的平均數為例:

  • 美國45-54歲平均儲蓄713萬,如果以台灣人的所得換算,也就是除以2.5,大約是台灣人存了285萬的感覺
  • 日本50-59歲平均儲蓄425萬,如果以台灣人的所得換算,也就是除以1.6,大約是台灣人存了265萬的感覺

這種【平均數】是把像軟銀的孫正義這樣的大富人也一起算進去了,可能大幅拉高平均數,因此不見得能代表一般人的感受;以【中位數】那一欄數字來看,也就是從低排到高,取排名正好在中間那個人的數值,應該比較符合社會中間層的氛圍。可以看到美國和日本的中位數都比平均數低很多。

如果以我的年齡層的中位數為例:

  • 美國45-54歲儲蓄中位數是280萬,如果以台灣人的所得換算,也就是除以2.5,大約是台灣人存了112萬的感覺
  • 日本50-59歲儲蓄中位數是270萬,如果以台灣人的所得換算,也就是除以1.6,大約是台灣人存了169萬的感覺
Google 廣告

日本人和美國人這些數字能讓人取暖?

如前面有言在先,這樣的換算並不妥當,例如像是物價或是每個國家的退休制度並不相同,不過大概可以看出,這樣的平均數,特別是落差更大的中位數,有點快要拉警報的感覺。

2019年上半年,日本政府一度提出日本國民得自己準備2000萬日幣的退休準備,日幣2000萬以最近的匯率換算約為台幣540萬,如果用中位數來看,即便到了該退休的六、七十歲,絕大多數的日本人是沒有這樣的存款的,更何況上面這個表還是刪除了23.6%表示沒有儲蓄【包括存款、有價證券和保險等】的家庭。

可以想見日本政府說出這個數字之後引起的反彈,當下日本政府又立刻收回說沒有這樣的意思😅,跟台灣的年金改革一樣,高齡化的社會下,這些都是政治人物要謹慎發表言論的敏感議題。

在這些先進國家生活並不容易,當周遭的人都過得體面,要像台灣人真要節儉起來的樣子,執行的難度應該是很高。最近日本手機費率開始打價格戰,NTT DOCOMO 打出一個限流量20G只要2980日幣的吃到飽方案,換算大約是台幣600元,因為這樣被同業批評是無良的削價競爭,我的日文線上老師說她現在用的吃到飽方案是一個月一萬五日幣,大約是三千台幣😭。

前陣子在我的臉書專頁上有分享我的線上日文老師的一位學生到了72歲還想要學英文,以便以後可以教外國人日文的事。根據最新統計,在日本57萬的警衛人口中,15%的人是70歲以上,也就是每七位警衛當中有一位是70歲以上的高齡者。日本人高齡人士工作到60、70甚至80歲已經是普遍的狀況,想要FIRE【Financial Independent,Retire Early】四、五十歲提早退休,對大多數日本人來說是不切實際的事。

至於美國人雖然是財務自由、提早退休FIRE【Financial Independent,Retire Early】的發源地,但是看到上面的數字應該可以猜想這只是一小部份的人而已,一般的美國人幾歲退休呢?2016年美國男性平均65歲退休,女性則是63歲。

聽朋友說美國人沒有儲蓄的習慣,美國人退休準備的窘境在這次疫情之後更是捉襟見肘,根據Marketwatch報導一項3000人所做的調查結果,美國有38%的人表示2021年他們將進入survival mode,只能想著如何讓一家人溫飽度過未來的一年了,而這個情況對於年紀越長的人來說是越嚴重,56-74歲的人當中有43%的人表示對於2021年有高度的危機感。

沒有看過台灣有這樣分年齡的統計,只有前陣子看到金融研訓院的調查,也有16.6%的台灣人沒有儲蓄。

美國和日本的數字似乎可以拿來取暖,不過,用些方法依自己的狀況計算一下會是比較理性的作法。

延伸閱讀:退休要存多少錢 ?依 top 4 退休金規劃 文章算理想退休金

重視錢和有豐富的人生並不衝突

當然我寫這篇文章並不是來唱衰說老年貧窮也會是未來台灣的問題,我要說的是,有時看到說「要退休其實錢不是最重要的事」,對照那些一直講錢的理財達人,我覺得只是不同性格,不同際遇的人在抒發他們的看法,說起來一點也不衝突。

為什麼要覺得談錢很俗氣,或是格局不夠大,或是想不開呢?我會寫這篇文章也許也是出於一點心虛😃,因為我的部落格有一大半是在寫關於我的退休理財,感覺我好像很想不開,放著大好退休生活不去過,還在掛念這個身外之物;可是,正好相反,研究這些東西一開始是因為剛退休時很擔心財務的問題,到現在每天看一下美國、日本和台灣的理財訊息已經變成退休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說我現在是樂在其中。

延伸閱讀:退休金如何投資 ?決定投資前要做的4項準備

我倒沒有看到甚麼明牌就去跟,像是現在我一點也沒有想去買特斯拉,我的理財還是比較保守,因為我的生活簡樸,理財只是興趣,我並沒有設定退休後還要翻盤致富的目標,認識的人當中退休後兩年內退休金因為投資而虧光的就有兩位,一位是投資房地,一位是投資虛擬貨幣。

所以該不該好好的談錢呢?遇到這種狀況可以執迷不悔繼續翻本,也可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仔細想想朋友中有投資理財習慣者大約是一半,也有一半的人是不去想錢的事,有些是因為先前的投資有過不好的經驗,當然對我來說是覺得可惜,因為我自己在退休後認真的研究資產配置,讓我從剛退休時的不知所措,到現在經歷過三月股市大跌30%,真的見證到只要資金做好分配,這也不是很可怕的事。

前陣子看到一個說法說好幾位投資大師都很長壽,像是巴菲特和他的合夥人都超過90歲,其實讓一直談錢的我感到有點療癒😀。我不求像巴菲特一樣長壽,壽命除了自己的注意,還有一部分是看老天爺安排,我當然也更不可能有巴菲特的財富,不過我覺得談錢、談投資和追求興趣與擁有快樂的人生一點也不衝突。

特別是當達到財富自由,也就是把理財的基本模式安排好之後,理財的工作並不需要佔據一週七天每一天的時間,就算每周花個兩、三天來全天候想理財的事,剩下也還有至少四、五天的時間,要健康,要追求興趣,哪怕沒有時間。

除了在部落格寫文章,我和朋友見面幾乎不主動聊起理財的事,因為偶爾我還感覺自己像個不受歡迎的業務員,其實我只是會不小心想推銷理財的重要性而已😄。現在利率這麼低,不理財怎麼行。

即便對理財不在行,也建議跟我一樣花點時間研究研究,提高自己面對理財風險的耐震度。

延伸閱讀:退休後會面臨哪些風險 ?要退休先想過這13件事

講到風險覺得很嚇人,但這就是人生哪,誰能奢求一個無風無浪的人生,但是如果可以直視誰都不想去看、不願去想的風險,盡可能預先做點準備,就已經贏了一半了。

Google 廣告

錢不是最重要 的事 ?這3個題目你有認真想過嗎?

最後分享最近看到美國賓州華頓商學院的一個調查,這是有關於當像Covid-19這種災難來時,理財智商和財務耐震度的關係。

這個調查發現在Covid-19肆虐的美國,即便有政府的刺激方案補助,仍然有將近20%的人表示他們如果突然有筆意外的2000美金的費用下個月就得支出,他們是拿不出來的。用下面三道題目測試發現,這些理財有障礙的人,普遍答不出來,而可以應付過來的人裡面,幾乎可以答對下面的三個理財觀念問題,因此,他們得到一個結論,也就是對於理財有越多了解,就越能提升財務的耐震度。

下面就是這三個問題,你也可以來試試:

Q1:假設你有一百元在存款戶頭,每年利息是2%滾存,這樣五年之後會變成多少錢?

  1. 比102多
  2. 剛好是102
  3. 比102少
  4. 不知道
  5. 不作答

Q2:假設把錢放在銀行,存款利率每年是1%,通貨膨脹每年是2%,一年之後你的購買力會變為如何?

  1. 比現在高
  2. 和現在一樣
  3. 比現在少
  4. 不知道
  5. 不作答

Q3:請問以下敘述對不對?【買一家個別公司的股票比買一支股票型基金安全?】

  1. 不知道
  2. 不作答

答案在文章最後面,這三個題目對很多人來說應該不困難,但是華頓商學院會這樣設計,我覺得背後反映了很深的涵義,除了是否理解之外,還有知道、但能不能做到的問題。如果覺得這三題太簡單,還有另外進階版的12題可以測試,能看懂英文的話可以繼續看Marketwatch的這篇報導

結語

嫺人的好日子中年人咖啡館社團,很多人加入時勾選對於退休的擔心是「不知道退休金夠不夠」,我剛退休的時候也很擔心,所以我才架這個網站一直談錢的事,其實是藉由寫文章在整理自己的學習和思考。

前幾天和一位老朋友見面,對於我這樣翻來覆去「算計」🙂 ,我想雖然我知道有時無法逆天,可是我也很難把命運完全交給上天,我是理性遠遠大於感性的人,我很習慣理清頭緒、找出問題和想好具體的解決方案,所以退休之後我就陸續動手記帳,了解退休後的費用結構,算一算需要多少被動收入來支應,也有一直在檢討自己投資方式的盲點

我覺得金錢的準備即便不是讓退休生活得到快樂最重要的事,它也是要安心退休的基本盤。

遇到問題、有擔心的時候,我會選擇面對與正視,就算不能完全解決,掌握狀況之後至少可以及早開始想辦法,退休後只要不是再想投入高風險的工具來翻身致富,我覺得談錢不俗氣,理財不會危害健康,也不會減少退休生活的樂趣,理性和感性並不衝突,今年我一邊動腦寫像這樣一直談錢的文章,我雖不是登山高手,可是也走了不少趟的古道,看了不少的古蹟。看看理性的人有多麼愛辯⋯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博客來】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博客來】

附註:前面三道題目的答案是【1、3、2】。

歡迎在下方或是到臉書專頁留言以及分享~

4 comments

  1. 沒錯,談錢的人雖然未必有錢,但有錢的人絕不會避諱談錢;
    財務狀況不明卻想要追尋自由自在,只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罷了。

    1. 真的是 ! 每每看到說退休不用很多錢的說法, 常常是前高薪族, 退休後也過著水準以上的生活, 雖然我在退休前收入也還行, 但沒有到達這些案例的水平, 我的真實感受是日常生活費可以很節省, 但是像是醫療費用, 家電及居家環境可能老朽需要整頓, 長輩照顧等, 每個人狀況不同, 有時不是簡單說省就能省, 我自己是沒有辦法感性的讓後輩安心, 所以覺得還是要務實談錢, 理性計算比較妥當。

      1. 對耶, 身邊一些說退休不用很多錢的,蠻多都是只單純考慮日常生活費用就做出這種結論,但是忘了當有出乎意外又無法避免大筆花費 (醫療, 居家修繕與子女…)時才是考驗的開始

      2. 真的是,我退休後最大宗的費用應該就是居家修繕和電器、3C產品的汰換,另外用在長輩身上的也不少⋯退休第一年很省,之後這些費用就陸續浮現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