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退休前不用做準備的5件事 】這本書是日本經濟專欄作家大江英樹的作品,它還沒有被翻譯成中文,我因為一段時間會被邀請去做退休規劃的講座,希望不是只講自己一個人的感受,也找了些美國和日本的書來看,參考看看美國和日本的退休趨勢,一方面也練練語言。看了這5件事,好像我的部落格該倒站了。
文章段落快速聯結
我是那種唬人的退休部落客?
在這本書的前言中,大江英樹先生提到,很多人在退休前都會想知道,【退休後到底要做什麼好?】,所以退休前就拼命的問【退休前到底要先做什麼準備好?】。
他還提到日本很多公司都會幫員工舉辦退休規劃的講座,但其實那些所謂的退休規劃講師,或是坊間的退休規劃的書,說了很多【這該準備,那要小心】的建議,包括說年金可能破產,他認為那只是徒增對於退休的不安。
大江先生說以他本人的退休經驗來說,很多事就是船到橋頭自然直,退休沒有那麼複雜,不必過於擔心。
看到前言,我感覺我就是那種唬人的退休部落客,根本就覺得自己的部落格好像該倒站了。
雖然是在講日本的退休,還是對於退休人生有一些不錯的省思。
退休前不用先準備的第1件事 ~ 不用擔心政府年金會破產
2019/6/3日本金融廳提醒日本的民眾,因為長壽化的關係,未來民眾不能再只是依靠政府的退休金,每戶必須自己準備2000萬日幣的退休金。這個數字,引起一陣騷動,和台灣的勞保、公保的改革一樣,令一般大眾擔心。
延伸閱讀:日本年金 也缺2000萬日幣,哎,別成了又貴又難吃的餐廳
不過大江英樹先生提出,其實大家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不用在退休前為了準備退休金而太傷腦筋。
他認為,如果你可以量入為出,在日本政府平均每月給付的年金21萬日幣的範圍內生活,而不是每月用掉2019年日本金融廳的報告中指出的26萬,那麼根本不需要擔心自己有沒有另外存夠退休金。大江先生說他的家戶消費是每月22-23萬,所以問題不大。
而針對許多日本人擔心日本年金會破產的問題,他也提出具體數據說這根本不會發生。
原來2017年台灣的媒體就報導過他
我是在日本Amazon網站上找退休相關的書才看到大江英樹先生【 退休前不用先準備的5件事 】這本書,後來去Google一下,發現他也有紅到台灣來,並且還發現,台灣媒體報導的和大江先生在這本書中主張的,不太一樣。
以下是2017年的時候遠見雜誌報導大江先生的時候下的標題:大江英樹:沒退休就沒老後,持續工作消除不安
文章中提到大江先生的見解:
光靠年金,絕對無法安心過活。。。未來的社會,並非有工作或是靠年金,就能安心地過活,講求「自立」和「自我負責」的時代已經來臨,必須自己採取行動,才能生存下去。
具體來說,他的建議是,即使過了60歲的退休年齡,只要繼續工作,就不會一直想著退休後該怎麼辦,也因為這樣,他和比他年輕10幾歲的太太從野村證券離開之後,兩人算是個人事務所的夥伴,分別都在寫書和接演講。
為什麼他前後對退休金的看法好像不一樣 ?
為什麼大江先生在遠見雜誌報導中的觀點會看似和【 退休前不先準備的5件事 】這本書中表達的觀點有點前後不一呢 ?
- 2020年大江先生說不用擔心年金破產或養不活老後
- 2017年他是說絕對無法靠年金安心生活
我當然是沒有機會問他本人,不過我根據自己退休的經驗,還有這幾年對於日本退休議題的閱讀,猜想如下:
可能原因1:查理蒙格說,每天都要推翻自己的舊想法
遠見雜誌報導大江先生是在2017年,他退休後寫了一、二十本書,而我入手的這本書是2020年底出版,前後經過了3年多,人的想法有可能改變。
還記得巴菲特合夥人查理蒙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中提過的,【你必須不斷的提出假設、驗證假設、推翻自己的論點,才有辦法不斷的進步。】
所以如果大江先生發現不用那麼擔心日本政府的年金會養不活大家,也經過了三年,或許已經不需要去比對他前後是否不一致了,我果然是個好事之徒^^_。
當然,如果是做了甚麼論點的改變,是要交代清楚。
可能原因2:退休後如果你做了些什麼
退休之後並不是就變成一攤死水,如果你有做了些什麼,人生在退休之後仍然可能會變得更好。
這讓我回想起我自己退休後的變化:
- 四年多前我意外退休的時候,對於退休金夠不夠的問題是非常的擔心,如果你去翻找我那時候寫的文章,絕對是緊張兮兮,感覺退休之後也不能鬆懈。
- 所以,當時我才會花了時間去建立這個部落格,一邊修正自己的理財方式來符合我的退休生活需要,也一邊透過部落格分享,而部落格也因此漸漸有了小小的收入。
- 也所以,如果你現在再來看我寫退休的文章,我應該已經是處於越來越放鬆的狀態,好比說,剛退休的時候我會說,【太早退休不好】,現在我會說,【早退也有早退的好】。
大江先生會不會更是如此 ?
他的書在日本很暢銷,也和太太到處演講,2017年遠見雜誌的報導中他說道,自己只有150萬日幣的退休金就退休了,但是2020年我看的這本書中他說到,【根據統計,一般日本人到了退休年齡的65歲以上階段,平均有將近2500萬日幣的存款,所以不必刻意擔心什麼2000萬日幣的缺口。】。
我猜想大江先生夫婦退休後開始的寫作和演講的工作,應該對於退休後資產的累積很有幫助吧,現在他應該也至少有一般日本人65歲以上平均2500萬日幣的存款,不會還是只有150萬日幣吧。
因為做過的努力,讓自己說起年金破產的問題也變得比較輕鬆,這也很合理。
可能原因3:年紀越大道行越高
我覺得我有進入一種阿Q心態,感覺自己的人生好像進入倒數,因為退休之後我又多活了快五年,人生需要花錢的年數變少,當然擔心的程度就會降低。
大江先生剛過70歲,他比較有學問,應該不會像我只是阿Q心態,但是隨著需要用錢的年數減少,說起對財務面的擔心會越來越不深刻,也是很正常的。
不是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套用退休的狀況,那就是70歲之後錢隨便花,也不會花到超過,進入完全不同的境界了呀。。。
如果你正處於40+/50+感覺人生有點混亂,也許還正常,等你熬過這段的障礙賽,很大的可能是你會習慣,然後也道行更高了。
延伸閱讀:【 大人的幸福學 】,退休嫺人寫的推薦序,獻給中年低潮後的奇遇
最近越來越覺得看書更有幫助的是看到作者在文字之下的人生。
可能的原因4:這本書是寫給誰看的
另外,也可以思考一下作者說話的對象是誰,也許他針對不同的對象,在做內容不同的調整,每個不同時代背景的人會經歷過的大環境本來就不一樣。
日本一般講退休是至少60+,所以這本書說退休前不必擔心退休金不夠,也是寫給60+看的,60+的人一般積蓄也比較多了,對於社會保險制度的擔心,本來就可以放輕鬆一點。
現在在台灣也是一樣,說到勞保可能破產的問題,60+可以不必想太多,可是對40+/50+來說,問題應該是比較難以輕忽。
實測日本人的結果
我把大江英樹先生對於【日本年金絕對不會破產】的說法,跟兩位分別是40+和50+的Amazing Talker線上日文老師分享,結果兩位的反應看起來是沒有被說服。
- 50+的老師說,她不相信日本年金不會破產,她對自己70歲的時候能不能領到年金,完全沒有期待。不過她也沒有打算做什麼投資理財之類的行動,我覺得她務實的線上授課賺取生活費,就是很棒了。
- 40+的老師尷尬的笑一笑,沒有說什麼,不過她因為我的介紹去買了大江英樹先生的書,可是不是買【退休前不用做的五件事】,而是大江英樹先生最近新出的一本書,【隔壁的上億富翁 】(台幣的話是差不多三千萬啊)😁,還有【什麼時候開始都可以的、一生不再為錢所困的人生對策】😁,她很羞澀的表示,該是要開始好好理財了。
以上只是碰巧和兩位日本老師練日文聊一聊,並不是具有統計代表性的市調,不過剛好,面對覺得領不到的年金,一位要加強工作,一位是要加強理財。
其實我還問過一位70左右的日本人,她說每個人可領年金金額不一樣,21萬日幣是平均,以她來說,每個月要繳給政府的健康保險費就要5萬4千日幣,還有介護保險費她沒在手邊忘了是多少,日本的水電瓦斯費也不便宜,她說光靠年金是沒辦法,她自己是因為年輕一點的時候繼承了一批股票,因此有在存股,用股息來補貼這些費用。
延伸閱讀:我遇到第一位有在投資的日本人 (臉書隨筆)
其他4件退休前不用先準備的事
再寫下去就文長了,先條列下來【其他4件退休前不用做準備的事】,以後遇到相關的主題再來逐步分享我看日本退休議題的心得。
- 丟掉上班族的腦袋
- 夫妻不用綁在一起旅行也沒關係
- 不用與地方社區的活動交陪也沒關係
- 沒有興趣也沒關係 (但是我覺得在台灣的退休環境可以有點不一樣 => 臉書隨筆:我在社區大學的班長)
這本書裡面也有些有趣的想法,之後再陸續簡短的用隨筆的方式寫在臉書專頁,像是之前分享過為什麼英國的中低階公務員比高層容易得心臟病 (嫺人的臉書隨筆)。
結論:我該倒站了嗎 ?
看到這裡,大江先生說不用擔心退休金,可是我的部落格一大塊就是在分享我的退休金理財。他又說沒有興趣沒關係,偏偏我就在鼓吹退休後投入興趣會很棒。
我一邊讀一邊感覺自己好像是大江先生說的唬人的退休規劃講師,我是不是該倒站了呢 ^^… ?
不過,話又說回來,其實大江先生並不是說不用擔心年金破產所以就不用理財,他只是建議投資沒有經驗的人不要因為著急而【退職金投資デビュー】,也就是以投資素人之姿退休後來個退休金投資初登場,可能會跌個狗吃屎。
特別的是,他在書中提到他自己2012年60歲從野村證券退休以來,持續投入【國際分散投資】,也就是指數投資,不過跟台灣人常投資的Vanguard的VT這檔全球股票ETF不一樣,他在書中放的例子是【MSCI ACWI】。
最後結論:以上心得的部分,只是我套用自己退休經驗,和這幾年對日本相關報導閱讀之下的解讀,我還不是日本通,看完這本書更多的心得是關於人生。
- 退休之後並不是代表人生到此為止,你還是能做些什麼事!有些朋友分享退休後才發現一些意外的花費,退休才知道原來退休不容易,有些人能幸運地重返職場,有些朋友還沒走出來,不過危機就是轉機,壓力也會激發出創意,過了這個危機,你不一定會再有那麼強的動力,要好好把握啊,像是我退休越久也就越懶了。。。如果能朝理財和找出第三人生的新工作並行努力,一定可以有轉機。
- 年紀越大道行越高,如果你在40+/50+感覺人生有點糟,只要你耐心地走過,有可能幸福感反而會越來越高。
- 投資理財還是退休前後應該持續進行的事,只是一定要記得是要分散的投資。
大江先生在60歲退休後才發現寫作的才能 (別以為他是野村證券的大老,所以寫書很自然,他退休前並沒有做到部長,只是相當於課長的職位),也同步開始全球指數化投資,就是個很好的退休案例。
歡迎在下方留言或分享,或是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按讚、分享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