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報出版的來找我為【 大人的幸福學 】寫推薦序,我想這是我退休後的又一項奇遇,因為我在2020年初就有看到媒體報導,根據大型跨國研究,人生最不快樂的低谷落在47-49歲,那時我還把這件事拿到嫺人的中年人咖啡館社團分享,沒想到探討這個現象的書竟然有天會找到我來寫序。
文章段落快速聯結
關於【 大人的幸福學 】這本書和作者
這本書全名是【大人的幸福學:蓄積能量,找回由谷底反彈的快樂,走出上揚的幸福曲線】,英文原名為【The Happiness Curve: Why Life Gets Better After 50(幸福曲線:為什麼人生過了50會更好)】,在日本也有翻譯出版,可以說是近年探討中年危機或低潮備受關注的一本書。
作者強納森‧勞赫 Jonathan Rauch,畢業於耶魯大學,他於2005年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相當於雜誌界的普立茲獎】,他不但是一位出色的記者,也是政策和社會議題的評論家,更是一位作家,書籍包括【大人的幸福學】這一本探討年齡和幸福之間的關係的重要著作。
日本朋友的48歲
在分享這本書和我的的推薦序之前,先來分享最近我的日本朋友給我的訊息,正巧和中年低潮有關係。。。
因為疫情,跨國交流多少變得意興闌珊,我有幾位語言交換的日本朋友都失聯了,但是前幾天來了一個訊息,是一位日本的40+,先前我分享過她抄台灣偶像劇台詞而把中文學到很好的那一位。
疫情前我認識她的時候,她45歲,轉眼她也快48歲了。去年最後一次我們聯絡的時候,她還興高采烈和我分享日本可以買到的種種台灣小食,對我來說還是位洋溢青春的氣息的妹妹。
但這次再次聯繫,她說好想有機會跟我聊一聊,她跟我分享近況說到,現在的工作是派遣工作,就是日劇裡面常常看到的那種。她說同事都是30+,覺得自己年齡落差很大,感覺尷尬,又遇上更年期,更覺得日子很難熬。
【 大人的幸福學 】的嫺人推薦序
日本朋友的中年低潮,正好可以無縫銜接上我度過自己的中年低潮之後為【 大人的幸福學 】這本書寫的序。
如果我的日本朋友以為隨著年紀更大,會越來越跟不上年輕人,會活得更吃力,或是以為感覺到落寞與壓力是因為自己在職涯上表現不夠如人意,那麼這本書或許能給她一些安慰,即便是人生勝利組,到了這個進入人生下半場前的門檻,都可能有難過的一關,而不管成就高與低,我們都在經歷一種人生的歷練和學習。
以下就是我寫的推薦序:
中年的低潮都是發生在發展碰壁的人身上?不,本書作者分享自己的故事,明明是耶魯畢業的高材生,又是出色的記者,這樣的人生勝利組,也可能中年的時候感到沒來由的失落。
為什麼?因為在中年人生正豐收的時候,卻因為不滿足,老是和朋友、親人、同事做比較,當擁有之後卻想要再有更多,於是像是站上全年不停歇的「享樂跑步機」,一直要往前跑,才會感受到新的快樂。
日久,於是認知到期待與現實的落差,於是感到疲累,因為不滿足,陷入了低潮。
作者因為自己的經驗,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探索幸福感過了中年低潮之後,反而隨年齡而上揚的U型曲線。
在一些跨國的研究中都發現,中年容易出現幸福感的低點,其實是一種自然的現象。
本書當中有好幾個有趣的實驗,饒富深意。
像是在肯亞進行的一項實驗,驗證了「你的收益就是我的痛苦」,當看到別人發財,其實會引發心中的不滿,這種隱晦的情緒,很少人會跳出來承認,但這原來是人性的一部分,嫉妒與不滿足主宰了我們,讓我們感到痛苦。
那麼,隨著年齡增加,光彩褪色,競爭力衰退,是否會陷入更陰暗的幽谷?相反地,作者卻發現這是幸福感上揚的開始。
為什麼?
並不是因為畢生累積的金錢與成就取勝,而是因為歲月淬鍊出智慧,人會降低對自我的期待,並更能懂得滿足與感恩,當能夠駕馭心魔,不再嫉妒別人過得比自己好,幸福感就會來報到。
這也是作者親身的體會。
我的故事又是另一種面向。我在四十九歲高峰期時發生了很多中年人會擔心的職場危機,長年工作累積形成的價值觀,到了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終於走到叛逆出走的終局,算是「類被退休」。
離開職場的當下,我怨懟老天不公平。
但在低潮當中,我也展開了試驗,我想找一件事,不計較結果,就是一直做下去,看看會如何。我想要重新測試老天爺。
我建立了分享退休和中年人議題的部落格,幾年下來,聚集了上萬名中年人追蹤與討論;如同書中所說,在苦難之中,也許有什麼在等著你。
雖然收入不足掛齒,但是。。。
進入人生下半場,我不再用職場的功利心在部落格界競爭,金錢不再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排名更加沒有必要。
在經歷了父母的離世之後我更有感觸,人到最後什麼也帶不走,因此,爭執是否公平並沒有必要,能改變的,是自己看世界的角度。
我經過了低潮,途中,我擺脫了面子等諸多包袱,看透這些事之後,我感到更輕鬆自在。
如同本書中的幸福感公式,時間的淬鍊,是感到幸福的一項關鍵因子。
當然,幸福感U型曲線是大量統計的結果,一定也有例外,有少部分比例的人會呈現作者所說的V型曲線,或是L型曲線。
但不管你的人生軌跡如何,相信從這本書中定能找到一些陪伴你度過中年低潮的靈感。
走過去,但不要跳過去
其實不只是我的日本語言交換朋友,或是我那意外落馬的職場失意,過去也陸續有部落格的讀者與我分享他們在中年階段遇到的考驗:
- 長輩照顧問題的煎熬,不知道屬於自己的那一天在哪裡,甚至還要面對變臉的手足
- 無奈的職場壓力,甚至像我一樣面臨嚴重的職場危機
- 橫衝直撞的青春期,甚至是成年子女。。。。
每一項都是沒有答案的難題,心急,但卻無法掌控,也不知道盡頭在哪裡。
這也是我前幾年走過的人生。
這本書不只是分析為什麼中年是人生谷底的成因,在最後幾章也提供的具體的建議。
像是第八章【自力脫困,化危機為轉機】中,作者提出【走出中年困境的六大自助法】,其中一項是【走過去,但不要跳過去】,這是只有過來人才能夠理解的事。
也許還身在苦海中的人會覺得太飄渺,但是真實的情況就是這樣,經歷過一些磨難之後,人生的智慧才會真正萌芽。
就好比說是我,若不是我經歷過了【類被退休】和【父母的病程和離去】,若不是我走過,而非跳過,我沒有辦法在部落格中寫下這些文章。
說是作者對於如何度過中年給出了六項建議。。。但是每個人的人生劇本都不同,並不是能夠告訴你是非題或選擇題般的正解,只有你自己親自走過,而非跳過,屬於你的人生的答案才會為你展開。
這是人生智慧累積的必要的過程,而我還在繼續向前進。
我給日本朋友的回訊
下面是我回給日本朋友的訊息,她的中文真是太棒了,我寫難一點的中文她都能看懂。
疫情一晃眼已經過了兩年半,退休快五年,轉眼我也來到了50好幾歲,而我似乎已經有一點小智慧和餘裕可以安慰這位妹妹。

她後來告訴我說看了我的訊息覺得安慰,我也很高興我走過的路程,長出的一點小智慧,能對後輩有幫助。。。
對我意義重大的這本書的抽書活動
以下是這本書的目錄:
- 第一章 來到人生中場,這輩子只能這樣了嗎?
- 第二章 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不快樂?
- 第三章 是「中年低潮」,不是「中年危機」
- 第四章 年齡決定幸福指數
- 第五章 幸福的陷阱
- 第六章 破除厭老與恐老的迷思
- 第七章 熟年的智慧,讓人自曲線谷底反彈
- 第八章 自力脫困,化危機為轉機
- 第九章 幫助他人,你真的具有影響力
能為這本書寫下我人生中第一篇的推薦序,就是我走出中年的低潮的軌跡,【我走過了,沒有跳過】。。。

為此值得紀念,也正好時報出版能夠提供三本書來讓我舉辦部落格成立以來的第一次抽書活動,詳細辦法公布於【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
如果你跟我一樣一向沒有中獎的好運,也可以直接在下面的連結中購買這本對於中年有許多真摯建議的好書,也紀念這幾年來我們一起討論過的有關中年的點滴💗。即便你和我一樣已經度過最困難的年紀,相信也能在這本屬於中年人的書中複習與預習關於人生下半場的種種,並且得到信心和力量。
(以上為嫺人於博客來和Momo的專屬聯盟行銷連結)
仍舊歡迎於下方留言及分享,但如要參加本次抽書活動 (2022/6/26午夜12:00前),請移步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於臉書按讚並分享,因為在那邊分享才能認定抽獎資格,一起來個苦悶中年人苦中作樂抽抽樂,抽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