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生如何規劃 ?你要的是《第三歲月》還是《第三人生》?

你要《第三歲月》還是《第三人生》? 給擔心退休者的5提案

Google 廣告

第三人生如何規劃 ?從「嫺人的中年人咖啡館社團」入社問題統計,還沒退休的人最怕退休金不夠,而已經退休的人最想知道的卻是退休生活如何找到重心。看起來只有錢,對於讓退休生活充實還是不夠。許多人退休覺得做什麼都很無聊,也許你需要知道你要的是《第三歲月》還是《第三人生》,提供這5種提案。

第三人生定義

我為了準備一場演講,想弄清楚「第三人生」的意思,結果發現教育部竟有個樂齡學習網,在教育部的網頁中有這麼一段話:

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凱利 (Edward Kelly) 提出「第三人生 (Third Act) 」概念,第三人生和第三歲月(Third Age)不同,每個人只要活得夠久,都會有第三歲月;但不是活得夠久的人,都會有第三人生,因為這兩者最大差別,就是能不能再次成長、心境成熟、擺脫世俗眼光,發展出真正的興趣,並且能助人、傳承、貢獻自己,這樣才叫開創第三人生。而要順利進入「第三人生」,唯有提前準備,才能在漫長的熟齡歲月中開創第三人生。

啊,根據教育部的說明,原來如果退休後耍廢,只能說是過《第三歲月》,不能說是過《第三人生》,原來還得《助人、傳承、貢獻自己》,才能拿到第三人生的標章。

那麼第三人生是幾歲開始呢?我接著去搜尋了凱利博士(Dr. Edward J Kelly) 的原文,根據他提出的定義:

第一人生 First Act是指25歲之前的成長階段

第二人生 Second Act是指25-55/65歲之前,發展職涯、成家立業及為老後儲蓄的階段

第三人生 Third Act是指55-80+歲的這段時間,可以有時間和空間發展第二次新的生涯的機會

第四人生 Fourth Act是指最後必須面對終老的階段

凱利博士認為,隨著全球開發國家人口的高齡化,55+到80+的人口將會增長,因此,55+以上還繼續工作發展職涯,是很快就會到來的趨勢。

又接著谷歌,沒想到凱利博士還曾經受天下雜誌訪問:【第三人生再度燦爛】寫給50歲後的你:最好的日子還在後頭|天下雜誌

如果你點進去看文章中舉出的【第三人生】案例,也許會覺得這些傑出的名人達到的第三人生境界,實在遙不可及。

那沒關係……

根據凱利博士的定義,《第三歲月》最早也是55歲開始,我不是故意的但提早在49歲就偷起跑了。我這平凡人算是提早渡過四年的《第三歲月》,我沒有做到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可以分享怎樣從興趣開始你的《第三人生》。

第三歲月生活要有重心嗎?

有的人很害怕退休後的「第三歲月」,但是你要問我的話,扣除掉我退休第一年鬧了退休症候群之外,後來的日子即便遇上疫情,我是每天起床時,感恩自己又可以展開做自己想做的事的,美好的一天。

有些人擔心的退休後不知道要做什麼,哈,請去銀行辦件事看看,以前上班的時候是用午休時間在公司樓下的銀行辦一辦,但退休之後從家裡出發走出去,加上腳程來回,其實半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有人說退休之後不就是要徹底放輕鬆?以我的社團朋友來說,有人是可以徹底放鬆愜意過日子,我們彼此笑稱為「耍廢」,我其實是真心佩服能夠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還是可以怡然自得過日子的朋友,我在想那是身心靈都調整到了很均衡的狀態才能安然享受於這種安頓好自我的「第三歲月」。

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人,也許和我一樣想得比較多。

一般退休從65+到80+有至少15年,而如果像我49歲退休,那幸運的話還有30年,過一種沒有重心的日子,我覺得我會嚴重失衡。

以我的社團入社回答關於退休最擔心的事這個問題來說,如果看回答出現的次數比例,想知道退休後如何玩樂的次數只有0.5%,但是想知道退休後如何找到重心、怎樣終身學習、怎樣活的有價值,不與社會脫節的回答次數占比卻有超過20%,而且不論是已退休或是還在工作的朋友,都是一樣的分布。

這當然也許是因為疫情的關係,也有可能是我的部落格很少分享玩樂的事情,當然來看我的部落格的人當中就會少了想來為旅遊取經的觀眾。

不過,總歸看起來,退休後生活的目標或重心,對於一部分的人來說還是相當重要。

延伸閱讀:我在【幸福有方】,和何方談讓 退休失落感 退散的4帖藥方

鄉民的提早退休計畫作者之一的泰勒雷利摩爾先生最早受到約翰柏格指數化投資的激勵是在1986年,並開始活躍於伯格投投資論壇各項活動,的那時他已經62歲了,可以說是不受限於年齡,展開活躍的第三人生!

如果會對退休後的生活安排感到擔憂,別難過,你有我和很多人可以取暖,我們都是屬於需要有事做的一族,也許你就是要開始尋找那個生活的重心。

Google 廣告

第三人生如何規劃 ?你要的是「第三歲月」還是「第三人生」

想到退休後還要設目標這件事,似乎設下目標就會感覺有壓力,就是這個人很想不開。

前幾天在我的社團的入社申請當中,我看到一段很棒的文字,有位申請入社者說,關於退休,他關心的事之一,是【如何學習第二專長,以便可以貢獻自己、回饋社會。】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些文字看起來很八股,但我卻覺得這樣很與眾不同、很清新。

第三歲月

許多人對於退休,是擔心怎樣才能把自己過得好,可是這樣每天在想的是「我今天過得好不好」,一旦有點干擾音,和別人互相比較,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過得不夠好。

第三人生

很少人會像這位社團朋友主動說出他能做什麼,讓大家也一起好。

我覺得他在說的,就不只是「第三歲月」,而是《助人、傳承、貢獻自己》的「第三人生」。,,

如果你看過【一路玩到掛】的這部電影,傑克·尼克遜飾演的物質上什麼都不缺的癌末富豪,什麼是他「生命中真正讓他感到喜悅的事」?最後他發現的是,那並不是他的財富,而是他「幫助了一位陌生人讓他的生命更美好」,那就是幫助摩根·費里曼這八十歲的老男版灰姑娘提起勇氣,短暫離家出走,有機會去旅行,看看世界這件事。

電影的最後,傑克·尼克遜帶走的不是過往追名逐利得來的財富,而是助人之後心理的滿足。

  • 如果你只是想要歲月靜好的「第三歲月」,那並沒有不好,顧好自己也是很棒的事,這個清單你可以參考:退休後突然不知要做什麼 ? 看看這21項,總有幾項可以~
  • 如果你也想要一個感覺自己有價值的人生下半場,希望在最後終老之前能有一個「第三人生」的標章,以下5種提案,希望能刺激你的靈感,給你一點參考的價值。

第三人生如何規劃 ?「第三人生」的目標

1. 志工

哈,你一定也想到我第一個會說的就是志工。有次我去演講,下課後聽到來上課的朋友議論著,我在上課時分享了一些退休後可以做的有趣的事,他們說他們以前以為退休的人就只能去當志工。

我跟他們說,其實要當志工也很不容易。

退休四年我還停在學習的階段,沒有跨出去真正當志工。一部分是因為疫情,一部分也就是因為要被選上當志工也並不是這麼容易。例如像是我學了三期的傳統建築課,你要我去考龍山寺或是故宮的志工,說出來不怕見笑,我還沒有自信去,那可是競爭很激烈。

另外,這幾年為了長輩照顧的問題,當然也會有掙扎,像是如果能有時間去當志工,為什麼不能多陪伴自己的長輩。

如果只是去上上古蹟課,裝入自己的腦袋,只有input進去,並沒有《助人、傳承、貢獻自己》,那樣應該還是停留在「第三歲月」。

如果能夠多跨出一步,將學到的東西整理好output出去,那就能夠進階到「第三人生」。

對於當志工,我還有放在心裡,也許把55歲當成目標開始的年紀。

2. 延伸年輕時的興趣與嗜好

我有個朋友叫Jill,如果長期關注我的文章,你應該會記得這位常常出現在我文章上的朋友。

Jill從年輕時就很熱衷水上活動,退休後終於可以盡情的進行。她可以和我去碧潭划獨木舟後,過兩天又大老遠開車去外傘頂洲參加協會舉辦的大型獨木舟活動,挑戰再挑戰,樂此不疲。

她很有興趣想要推廣台灣的水上活動,像是帶外國人來看看台灣豐富的水上活動資源,可惜她的理想因為疫情還沒有能夠施展,不然這對於推展台灣觀光會是一種很棒的影響和傳承。

另外像是我常收聽104高年級的podcast,有次介紹到一位草編CEO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這位先生退休後延續兒時草編的興趣,現在致力推廣草編這項傳統文化,成了很棒的【第三人生】。

我還能想到的像是我曾學習過的古蹟和傳統建築老師,他們有的是退休公務員,也有老師是年輕時從事建築,他們在退出職場後開班傳承自己熱愛的古蹟和建築。

我的部落格寫作也許也能當成一個例子,結合寫作的興趣和工作時在網路行銷的未竟之志,除了協助大眾更了解有關退休的議題,也透過廣告收入和不定期的演講podcast機會,幫自己逐步建立起退休後另一個收入來源。

想一想你在年輕時喜歡的,或是工作階段擅長的事,在「第三歲月」中,可以怎樣延伸成可以有output的「第三人生」?

延伸閱讀:退休後可做什麼工作 ?這18個副業的點子&靈感

3. 重回職場

如同提出「第三人生」的凱利博士的想法,隨著全球開發國家人口的高齡化,55+以上還繼續工作發展職涯,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

我因為接到勞動部銀髮資源網的銀髮專欄邀請寫稿,才知道原來有這樣協助55+發展職涯的資源。

下面附上這個專欄的4篇文章,其中包括2篇嫺人撰稿的文章,有關退休後如何還能繼續工作的想法,供大家參考。

雖然媒體報導退休後遊山玩水的退休生活很多,但仍有不少人有在思考如何可以在退休後仍參與社會、保持人脈。

重返職場不一定要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在銀髮資源網上也有一個銀髮成功就業報導的專區,其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位61歲的退休博士,退休後去嘗試吉野家的兼職餐飲服務人員,我覺得這樣也很棒。

與其在家抱怨退休很無聊,不如和年輕人一起活力滿滿打工去,不但服務人群,還能賺點小零錢。

後來我在聽104高年級不打烊的podcast時發現也有他的訪問,知道他除了吉野家,還去做過房屋仲介,他後來還將這些經驗寫成了書。

不用像傑出人士那樣退休後也做大事,這些都是你我能做的事,只是要不要跨出那一步。

4. 創業

凱利博士提到,至少在美國,新的創業者年齡最多的是介於55-65歲之間,而不是25-35歲者。如果你能用年輕時累積的資源,在第三人生創業製造工作機會,對社會也當然是有所貢獻。

我的先生就是一個創業者,從年輕延續到快要60+,聽起來當老闆很拉風,其實很辛苦,要對得起客戶,也要照顧好員工,一開始就是不太好停下來的路,他說要戰死沙場,因為有員工和他們的家庭要養。

我老公有了「第三人生」,但因此沒有很多時間和我一起度過「第三歲月」,這也是我為什麼也得去尋找自己的「第三人生」的原因。

5. 照顧長輩

到了我們的這一輩,多數人都會接受時間到了就到養老設施去,讓晚輩好好過他們的中年黃金歲月,可是我們這一代面對的長輩還沒有這樣的觀念。

有些人退休後抽到照顧長輩的籤,大部分人不是不願意,而是如果其他家人把責任全部歸到退休的那個人身上,那種「第三歲月」實在是很辛苦。

到最後長輩病痛進入最後一程,以至於需要付出幾乎全部的時間時,在【做自己】和【燃燒自己照亮長輩】之間,很難不煎熬。

如果你有這樣煎熬的人生,也許可以把這種被強迫input的煎熬,化為output的力量,例如像我一樣做個部落格,寫下來,或是在社群媒體成立社團,協助有相同問題的大眾有一個交流的平台。又或是可以將親身經歷過程中看到台灣長照不完美的地方,作為一個志向去推動改變。

你會發現原來有這樣問題的不是只有你自己,你可以不覺得太孤單,也可以透過這個過程,幫助到別人,找到自己的價值感。說不定會和我一樣開始有人找你去演講或上podcast。

隨著人口的長壽化,老後照顧,例如像是失智症等慢性病的照顧,一定會是社會共同的大問題。

在感覺自己快要沉沒了的「第三歲月」煎熬中,也可能可以昇華出「第三人生」的標章。

Google 廣告

第三人生如何規劃 ?你的人生第三幕

最後再次強調,如果你只是想要歲月靜好,過好「第三歲月」,那沒問題,請以參考:退休後突然不知要做什麼 ? 看看這21項,總有幾項可以~

但是如果你願意向前多跨一步,想一想你的興趣或煎熬,怎樣也可以延伸幫助到他人,參與社會,那就可以展開凱利博士說的「第三人生」,英文是the Third Act,也就是像電影一樣,展開人生的第三幕。

不要害怕給自己一個目標,如果你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是抱著也能夠幫助到別人的想法,像那位社團朋友說的,希望在第三人生留下足跡,能幫助到別人,那像這樣的助人的目標應該不會是壓力。

延伸閱讀:終身學習 和那些學校沒教的,中年的事【嘉義橘世代講座】

歡迎在下方留言與分享,或是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按讚、分享與留言。

延伸閱讀:熟齡幸福課:嫺人8/20、21於台中「退休財務 & 人生下半場」公益講座

歡迎入手,版主的「提早退休說明書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