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後我的退休金還會不會越花越多,「單身行不行」節目之後

三年後我的退休金還會不會越花越多,「單身行不行」節目之後

Google 廣告

在2022/6/20播出的「單身行不行」節目中,講到我的退休金越花越多,但是今年股票跌跌不休,距離節目播出不到一個月又下跌了6.8%,今年以來已經跌了超過20%,上一次上電視是三年多前,三年多來我順利通過2020年Covid 19股災,那三年後,我還能大聲地這樣說嗎?

延伸閱讀:退休嫺人阿桑上電視,三年多後,她到底怎麼了。。。

退休理財檢討五部曲

老實說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把這段節目的影片收集到我的網站上,不過也正好前兩天在臉書上分享了我過去一段失敗的投資經驗,算是寫了理財進化的前幾部曲,關於我的理財是怎麼走到今天的,也和這段節目錄影有切題,我想從過去的檢討,寫下來這一次的股災我如何可以做得不一樣。

希望三年後我還是可以大聲說,我的退休金經過八年,越花越多。

如果前兩天已經在臉書上看過前段的部分,可以快速掃描,直接進入五部曲,也歡迎還沒有看過「單身行不行」這段節目的朋友可以收看。

Google 廣告

一部曲:傻傻開始的10萬元

幾個月前我父親過世的時候,也是宣告我該把以前留在娘家的東西出清的時候,前幾天收拾東西的時看到幾個月前帶回台北的手寫小紙條。

那是我25年前的資產負債表,日期寫著86/2/10,是結婚那一年的年初還單身的時候。

非常簡單的幾行字,就把一位29歲(實歲,別問我29歲怎麼能結婚,因為我老是不會算虛歲,也不想算虛歲😌)的姑娘有多少身價都寫完了,不需要Excel表。

而25年前的個資大公開一點問題都沒有。

泛亞銀行現在已經是星展銀行了。

可以看到那時唯一的一點小投資就是一筆10萬元的基金,話說那筆基金是富達歐小基金,我那時對於理財傻傻的,因為錢少,對於投資績效也沒計較,後來扣款到35萬的時候竟然停扣了都不知道。

Google 廣告

二部曲:貪婪與恐慌

等到有天仔細看,那筆35萬的投資已經漲到一百多萬,那是2007年金融海嘯前,銀行理專說等可以賣的時候會通知我,我還信以為真,結果金融海嘯一來他也離職了。那筆紙上富貴的一百多萬腰斬成60幾萬的時候我恐慌把它賣了。

● 漲到很高的時候認為還會再漲,覺得賣掉可惜,又相信理專比較專業,我在等他通知,結果市場下跌了。

● 而掉到腰斬的時候覺得投資的末日來了,而終於忍不住脫手,結果恐慌的頂點正好是要反轉的時候,所以我賣在了最低點。

雖然那時候我賣掉那筆基金還是有70%的獲利,但還是暴露出人性的弱點。

  • 貪婪,報酬率已經很高了我還想要再更多。
  • 恐懼,現在我覺得我應該不會,但是當年腰斬的時候我是真的是會拋出投資。

三部曲:停利停損的紀律

這次的事件後來我學會了嚴格的停利停損:

● 漲20%到30%的時候我就嚴格停利,結果我投資過的美國基金就這樣停利掉,即使再繼續定期定額扣,能夠參與市場上漲的本金就變小了,我錯過了美國市場的大多頭。

● 跌10%-15%的時候我就停損,停損之後再轉去別的基金,結果常常是轉過來轉過去並沒有超生。

事後回顧,以前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陸續有朋友跟我提到基金有比較大金額的虧損不知道怎麼辦,有的基金還曾經是得獎的,名列前茅的基金,可是,我們真的知道這些基金到底怎樣被操作?賺錢的時候是為什麼?虧錢的時候又是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只是知道當大家都說這支不錯的時候就買進,當跌到撐不住的時候就賣出。

為什麼我們會放心把下半輩子要用的錢交給我們不認識的專家,然後虧損的時候仍然好心地繼續從淨值裡面包不小的紅包給他?

延伸閱讀:[ 約翰柏格投資常識 ] 心得(上) -基金投資不一定知道的2件事

Google 廣告

四部曲:相信市場、不相信專家、長期投資

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

  • 選到對的標的,放著不要管他,獲利可能超出你想像:像是我當年投資的那筆35萬,一忙碌幾年過後竟然漲到超過100萬,後來改為20%-30%停利之後我沒有再見過這樣的獲利。但問題是我們知不知道什麼是對的標的?
  • 運氣得到的最終抱不住:我這數倍的報酬純粹是運氣,你問我當年為何選擇歐洲基金?我也忘記了,也許當年銀行理專說了幾句美言的話,我就入手了。後來我又為什麼會落荒而逃?那就是因為我一開始是盲目的信心。當你想從一檔基金撤離的時候,得想想是否你一開始投資也跟我當年一樣是出自盲目的信心?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把關係到退休金的錢交給我們真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的專家?
  • 相信市場,不要相信專家:因為我們真的不認識那些專家,當年我如果把那35萬投入全球股票型ETF VT,即便經過最近的跌幅,過去10年每年含息再投入大約是9.1%的年報酬,也有將近翻倍的成長。比起相信不認識的專家,一般投資人最好的選擇就是相信市場,因為他會忠實把沒有誤差的把市場報酬交給你,而當市場下跌的時候,他不會從你的淨值中收走1.5%的高額管理費當績效不好的安慰獎金。(一般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費是1.5%)

當然現在只是話當年,進入50歲之後開始看到有朋友離開總是會想我還有多少個15年可以等這種複利。

不過我還是願意把一部分的資金定期定額投入VT,並且長期投資,就當是弭補當年沒做好的一件事,然後如同朋友留言鼓勵我的,我要努力活到70歲。

五部曲:不要再從市場被彈出

正當我進行了半年的定期定額指數化投資,美國有專家預測未來10年是美股失落的【10】年,每年的實質報酬是負的3.3%,如果用這種悲觀的預估,那我只能寄望未來的【20】年了,因為根據過去的歷史,股市長期向上,而如果是以20年的區間來看,投入股市幾乎不會虧錢,啊,我還已經有跟一位留言的朋友說好相約90歲的時候一起來數鈔票😃。

不過也不要聽到未來美股很悲觀的預測,就改變你的資產配置和長期應該去做的事,話說前面的那位美國的專欄作家,我常常看他的文章,2020年Covid-19期間我就是看了他的分析說股市還有有低點,才小心翼翼不敢把那時出清基金的錢全部逢低投入,結果後來美國政府撒錢,市場飛漲,和他預期的完全不一樣。

雖然預測連連失準,但他還是一位受歡迎的專家,因為他會從各種歷史數據翻來覆去計算,看起來就是那麼有道理,但是這次他如果講對了,也不過是50%的命中率而已,你和我丟錢幣也都能有50%的命中率。

預測市場本來就困難,其實約翰柏格在他的2017年版的「約翰柏格投資常識」中就預測未來10年美股年報酬率只有4%,因為他認為美股的本益比幾乎已經到頂,只是在2017年到2021年之間還是高成長,並沒有成真,直到今年上半年才讓大家都重重摔一跤。。。

【要注意,以上預估是針對美股,而對新興市場來說比較不那麼悲觀,因為本益比不像美國那麼高,這也是為什麼提倡分散於全球化分散,而不僅重美股的原因。】

我不會因為對未來預期悲觀就再重新回到停利停損的老路,人生的下半場就來見證長期投資,現在我要想的是抱緊投資的策略:

資產配置

我還是預計把股票部位從50%增持到60%,不過我一向是習慣慢慢調整,經典理財書像是「投資金律」都說一次到位就好了,但我想每個人可以依照讓自己安心的方式進行,就算說我是鴕鳥也沒關係。。。

股票部位

指數化投資可以得到最大的投資報酬率,經過最近定期定額投入全球股票型 ETF VT和0050等市值型台股 ETF,和把0056高股息轉入0050等市值型台股 ETF,這半年調整下來指數化投資已經佔我的股票部位的14.4%。我本來預計三年定期定額調到佔股票部位的一半,現在好像有點進度超前了,主要是高股息ETF的轉換。

股票的部分目前存股還是最主要,挑選的是台灣市值前50大的龍頭股為主約22-25檔之間,雖然自己選個股有風險,不過台灣的高股息ETF也都不過30檔基金,以分散度來說我並沒有差太多。我今年的股票殖利率可以從去年的4.3%提高到6.4%,雖然這應該不能直接這樣比較,因為:

  • 2021年是發2020年營運結果的股利,那年因為Covid-19不少公司縮減股利,而2021年普遍營運提升,所以會提高2022年的殖利率。但是明年恐怕沒有這麼樂觀。
  • 這也不能和別人拚場做比較,因為每個人選股的標準不同,我放了一些比例在比較牛皮的股票,會拉低這個比例,還有如果存股時間比我長,那麼相對當初購買成本也會有比較高的殖利率。

延伸閱讀:存股好嗎 ?【鏡周刊】採訪後,記下大師說要注意的4件事

而轉入指數化投資之後也會降低我的殖利率。。。

不得不承認我雖然認同指數化投資但是我有股息的迷思,如同我在「單身行不行」節目中所說,那一開始是因為我退休以後看到公公從我結婚後過了20幾年都還是在領股利,好處是他生活費不靠子女,壞處是我們從來都不能拿他老人家來報稅。

延伸閱讀:退休存股 、存債 :對高股息&高配息的迷戀可能是迷思?

雖然萬一股市果然低迷,股息也可能會降低,但是我手上的龍頭股都不發股利的機率很低,先用股息來抱緊投資。所以會不會最後全部都調整為指數化投資,我還沒有打算在這個時間點做決定,就邊走邊看,先以佔股票部分的一半做目標。

債券部位

債券投資是一種比股息更穩定的固定收益,信用評等高的企業和政府都不能借錢不還,早些年美國的退休族會拿它來過退休生活,過去幾年的超低利率時代已經不可能。不過隨著最近升息,又到了可以考慮的時候。

剛退休的時候看了理財網紅的介紹入手了一些元大20年期以上AAA至A級美元公司債券ETF基金,沒想到最近猛烈升息結果這個基金的淨值跌得比股票還要兇,還好我注重分散投資,是沒有太大的影響,不過最近也注意到,雖然帳面跌價,但是好消息是它的殖利率也變高了。

當然未來還可能繼續升息,進一步跌價的風險還是要看每個人的承受度,而且這種跌價的影響不像股票一樣可能一下就彈上來,長期債券價格受利率影響很深,對於退休族來說如果要投資應該是以中短期債券為主。

比較幾種債券如下:

  • 元大20年期以上AAA至A級美元公司債券ETF基金,存續期間是16.03年,也就是升息1%,價格可能就會跌16%,目前殖利率約4.15%
  • 美國發的投資等級債ETF最有名的是LQD,它的存續期間是8.84年,也就是升息1%,價格可能就會跌8.84%,目前殖利率約2.75%
  • 當然以退休規劃來說一般不建議純投資等級債,畢竟風險還是比公債高,那是因為我正好有一點,所以也關注它一下,而退休規劃的債券配置應該是以公債為主,像是以美國政府債為主、和投資級公司債為輔的美國總和債券BND,存續期間是6.7年,也就是升息1%,價格可能就會跌6.7%,目前殖利率是2.17%

【以上殖利率是2022/7/1查詢Morningstar,這是過過去12個月實際配息除以價格計算,僅為估計數。】

要如何抱緊債券的投資?首先要對債券的特性很了解,從上面看到,存續期間越長,債券的殖利率越高,但是相對要冒的跌價風險也比較高。這是在看到殖利率提高的時候要注意的事,投資債券之前一定要去查清楚它的存續期間,切忌只是看到殖利率高就忘記價格波動的風險。

隨著BND的持續扣款,目前我的債券部位佔比已經提高到6.4%,主要是仍有升息的風險還不敢單筆大筆投入,目前仍是以定期定額進行。

下一次資產腰斬時,會有什麼不一樣?

下一次如果我的資產再像金融海嘯時腰斬的時候,我會不會也恐慌賣出?三年後要有機會說退休後錢越花越多,首先要能不從市場被彈開。

延伸閱讀:退休後如何理財 ?一個退休4年者的真實活教材

這一次我看過了好幾本指數化投資和資產配置的書,我做好一籃子股票的分散投資,我自以為功力增強了,是有堅定的信心而非盲目地相信,我還做了資配置保留現金,再好的標的也不all in。

因為我手上沒有我不相信的標的,所以我不再停利停損,也要克制貪婪和恐懼。

講的振振有辭,可以再過一段時間看看這一次,會有什麼不一樣?

延伸閱讀:股債墜落時,關於退休和4%法則這7件事

單身行不行節目連結

嫺人出現在10:40和38:48的地方,真的是這一集沒有錯,封面沒有我,那是因為我是D咖😀。

如果你看到有一個版本是剪接我的一段出來做特效,說我是前副總怎麼落此下場,還說我遭遇婚姻危機,有的人可能會在意,我是不介意,標題要驚人,節目要警世,這些我了解,而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要下台一鞠躬、返璞歸真的一天,再尊貴厲害的人也一樣。

延伸閱讀:

歡迎在下方留言與分享,或是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按讚、分享、留言與追蹤,以便繼續獲得有關退休規畫和日文學習相關的點子。

2 comments

  1. 股災中的震盪,看嫻人的心得也能獲得心理安定的力量

    感謝分享

    或說留言系統很像會吃掉留言,之前用第一次留言幾乎都會失敗看不見?

    1. 謝謝你讓我知道我對你有安定心神的作用😁,這種時候的確感覺要來聚眾集氣一下。。。至於留言,之前有人也跟我說過有留言但不見了,再觀察一下,但是這次有成功,太好了。。。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