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22.12.21民視專訪 退休金理財規劃 ,後來發現影片下面有留言說「騙人」,2022年股債雙殺,怎麼可能報酬率15%,其實我是說經過2022年熊市、還有退休5年多的消費之後,我的資產還是比剛退休時多15%,不是「年度報酬15%」。為什麼有誤差?也一併分享我的2022年理財檢討。
為什麼退休之後沒有收入,資產還是可以成長?作為「提早退休說明書」的補充,用我實際的數字來示範,希望你也可以按照書中的步驟,養成定時統計個人財務的好習慣。
一年報酬率15%是不是騙人?
電視新聞影片後來下的字幕是「股市下跌4千點,她維持+15%」其實我是說經過2022年熊市、還有退休5年多的消費之後,我的資產還是比剛退休時多15%,「不是」2022「年度」報酬15%。
那天我們在大稻埕一間我喜歡的茶館拍了差不多兩個小時,經過剪輯成只有大約2分鐘的影片,剪出來的片段裡並沒有我自己說「年度」報酬15%,可能是記者配上的「竟然能維持15+」和「績效翻倍」這些形容詞,就當是記者給我的目標吧。2022年我的投資績效當然也是負的。
不過也的確如記者所說,還是能夠「持盈保泰」,退休第5年的熊市並沒有把退休後前4年的投資收益賠光,帳面是正報酬。
5年15%的報酬率是不是太弱雞?
「5年」資產成長漲15%,比起「一年的年報酬」15%,當然是很弱。
以下我把時間切齊一致,並扣掉勞保和勞退等社會保障制度的金額,只包括股票、債券、現金和保險解約價值,來看2018.1.1 ~ 2022.12.31這5年間扣掉我用掉的生活費之後,我的淨資產和主要指數型ETF的表現比起來是如何?
切齊時間和調整包含的項目之後,我的5年淨資產成長率是10.3%。因為有扣掉我的生活費,如果把它加回去,我的淨資產成長率會高一些,不過也只是趣味競賽,我就沒有往下算那麼仔細了。

可以看到我在2018-2022這5年間,淨資產成長率比起全球、美國和台灣的股票ETF的總報酬都來得差,不過那就和勞動基金績效比股票市場指數差一樣,因為有做資產配置(一大半放在安全的資產),不是全部投入股市~
- 我的5年績效看起來和「股四債六」這支ETF「AOM」很接近,因為我大約有45%在股票,也是屬於比較保守的配置。
- 不過以2022年單一年度的績效來看,我只有減損5.4%,比AOM的虧損14.5%少。而淨資產少掉的這5.4%其實有相當的部分是我在這一年的生活消費,所以說起來2022年股債大跌整體來說我的虧損並不大,而這和我的安全資產有很大比例放在安全的定存和很古早以前買的保單有關。
(如何用「個人資產負債表」計算「退休準備的淨值」?,請詳提早退休說明書 「第3章3-3 定期統計退休準備」,我是每個月統計一次,只要能夠每月定時統計,就能按月、按年追蹤資產成長的比例)
退休金理財規劃 的關鍵 1:我這抗跌的資產配置
退休以後我用4%法則來控制每年可以從退休金中取出多少來用的比例,也就是「退休金的提領率」。
而4%法則的重要假設就是退休金必須進行股債投資,最早提出時背後是用「股五債五」的資產配置假設,這幾年晨星Morningstar也不定期發佈最新適合的「退休金的提領率」,他們用的也是股五債五的假設。畢竟退休後的投資要保守謹慎。
那我實際的配置是如何呢?我的配置比例,比股五債五更保守一點,截至2022.12.31我是股45%,而包括債券的安全資產是55%。
之前我沒有把保險算進來,因為我沒有投保長照險,我打算把這些保單的解約價值作為老後安養的準備金,不過因為有幾張保單還在繳費中😓(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提早退休說明書中奉勸大家在50歲之前把保費繳完,當年我沒想過我的職涯會這樣快結束),因為這樣,資產配置中的現金會隨保險費繳納,有部分逐年往保單挪移過去,不把保險算進來的話,我的其他部位會愈來愈少,計算比例會失真。
- 2022年我的虧損不大的原因是安全資產佔比有55%,其中現金和保險都不會跌價,而唯一會跌價的美債ETF是定期定額慢慢投資,目前佔比還很低,因此2022年債券跌價對我影響有限。
- 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看起來投保保險比投資債券好?畢竟2022年安全的美國公債和投資等級公司債也大跌價。不過,要說的是現在才開始規劃用保險來支應退休生活這件事已經很困難,因為低利率,保單條件都不好,我20年前投保的保單最好的條件是解約金以4%複利,而後來的幾張保單只有2%上下,勉強抵銷2%的通貨膨脹率之外,沒有什麼收益,而保單解約是大事,很難拿來做資產的再平衡,當年純粹是為了擁有保障才投保。另外,還要特別提的是如果你投資的是投資型保單,要看連結的投資是什麼,通常應該把它算入風險性資產。
(有關資產配置,請詳提早退休說明書 「第2章2-9 用股+債做資產配置,有助控制風險與實現獲利」。)
退休金理財規劃 的關鍵 2:定期定額
把保險計算進來之後,我想我更可以放心繼續指數化投資,定期定額投入股債ETF,提高股債的比例。2022年我的指數化投資定期定額報酬率如下:

可以看到雖然股票市場整體跌幅在20%上下,但是我用定期定額即便沒有算入配息,虧損也是小很多,0050虧損大一點是因為幾個月前自以為是低點,在128元的時候單筆買了幾張,結果現在是110元,悠閒定期定額的話虧損還會小一點。
我從2022年開始指數化投資的定期定額,可以說是很衰起扣在最高點,不過即便高點起扣,定期定額能夠相當程度地降低風險。包括美金投資的換匯也可以分批進行。
而其實以上2022年開始的指數化投資的虧損是有被我從2018年開始陸續投入的20+檔個股的獲利吸收掉,因此我的帳上目前還是正報酬。
退休金理財規劃 的關鍵 3:我的2022年退休費用控制
4%法則,說簡單就是量入為出,前面說完了「入」,收入的部分。接下來是「岀」,也就是費用控制。
考慮我是用比較保守的3%法則,而每年的消費可以隨通貨膨脹而升級2%~ 3%,使用提早退休說明書的附錄工具計算,我退休第5年的2022年可以消費原退休金的3.25%。
- 那我的2022年費用比2021年成長多少呢?其實和通貨膨脹率差不多是2%、3%,
- 而我的「退休金提領率」又是多少呢?實際上是相當程度低於初始退休金的3.25%。
記得每年消費的比例一直是對著「退休當時的原始退休金」計算喲~
看起來我的控制還可以,不過其實也有隱憂。。。
延伸閱讀:
2022.12.21民視專訪 退休金理財規劃 影片
以上3個關鍵「量入為出」,就是為什麼退休後資產還能成長的原因~歡迎點入這個影片看。標題從民視這邊「維持+15%的報酬」到後來轉載到其他平台的時候就變成「年報酬15%」了~該感謝幫我加數字大吉大利嗎?
幾個幕後的OS:
- 話說電視採訪的攝影鏡頭十分犀利,要拍嫌犯什麼的一定是無法遁逃的吧,我臉上的老人斑也是拍出驚人的細節😦。
- 還被記者要求唸了一句日文,剛好翻到我的筆記上有一句「最近開始操作股票很難啊」,於是就唸了這句來應2022年的景。。。想起來有次去講座有位讀者來聽,他是留日又在日本工作過,也是劈頭問我可不可以講一句日文給他聽聽,大家都想要我這N1通過者驗明正身嗎?其實我很搞不定日文的高低重音~決定要出書的時候我不知道會有這些才藝表演的需要啊啊啊~
- 在影片中我翻閱的是我最喜歡的理財書「漫步華爾街」,如果可以和「提早退休說明書」一起兩書合購,那也太榮幸了。
- 至於背景聲音中除了摩托車的聲音,有時有史詩般的古典歌劇或音樂,那是那天這古典的茶館隔壁商家大聲播放的音樂,不是用配樂來暗示我有史詩般的投資績效😌。我的投資心法其實沒有話題性,我只是個投資理財不需要年輕人擔心的長輩,適合保守型的人參考。
你聽記者的聲音是不是很成熟?那天在大稻埕見到記者葉為襄嚇一跳,她和攝影記者兩人都是20+而已,不是播報新聞的時候講話就像鄰家小女孩。一開始播報工作馬上很專業的聲音,我特別好奇問了她,果然以前是國語文競賽演講朗讀的厲害小朋友。
提早退休說明書
紙本:博客來書店 、 Momo書店、 誠品書店、 城邦書店、 金石堂書店 、三民書局 、墊腳石書店 、 讀冊、Pchome書店、蝦皮
歡迎在下方留言與分享,或是到嫺人的好日子臉書專頁按讚、分享、留言與追蹤,以便繼續獲得有關退休規畫相關的點子,也歡迎期待2022年退休金理財檢討的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