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逆流 是常常聽到的症狀,有天日文老師跟我說她胃食道逆流,關心一下之後我當成日文學習問了她相關的日文怎麼說,沒想到隔週我也胃食道逆流上身。老公說看我退休就生病,他不要退休了。。。對抗胃食道逆流是苦事,但期間遇到「省話一哥」醫生和「多一點點」醫生的情節卻給了我啟示!
胃食道逆流 怎麼也像會傳染一樣!!!
有天日文老師說她胃食道逆流(逆流性食道炎 ぎゃくりゅうせいしょくどうえん),之前沒有過,但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就開始有火燒心(胸やけ)和打嗝(げっぷ)的狀況,胃痛或腸胃不舒服對我已是很遙遠的事,20幾歲的時候曾有好幾年常常胃痛,但是到了30多歲之後就幾乎沒有再犯。所以只是關心老師,問問她去哪裡看醫生等,意外發現日本人也看中醫(漢方医 かんぽうい),因為老師覺得中藥比西藥溫和。我也就順便也問問這些狀況的日文怎麼說。
沒想到,像傳染病一樣,隔一週,竟然我也莫名開始感覺胃酸過多( いさんかた)、感覺食物很難消化(胃もたれ),更痛苦的是吃到某些食物還會卡在喉嚨好幾個小時都吞不下去(食べ物がのどを通らない),想打嗝出來,卻又嗝不出來(げっぷが出そうで出ない)。
啊,怎麼胃食道逆流像會傳染一樣,老師才剛講我就莫名其妙中獎了。(後來才知道冬天天氣冷容易引發胃酸及胃食道逆流 。。。)
低頭族醫生看病記
忍耐了幾天之後,終於撐不住去看醫生(標題寫中文「看病」,但奇妙的是日文裡的「看病かんびょう」是指照顧病人的意思😹)。。。
在這大醫院掛號時沒特別選醫生,因為太不舒服,只想時間方便的就好。來到診間,順便想跟醫生提一下前一年的健康檢查有檢出「胃黏膜下腫瘤」,有沒有可能和這次的症狀有關。
這位醫生可能是埋頭讀書類型的,不怎麼喜歡溝通的樣子,只見他從頭到尾都盯著電腦,直到聽到我提到「胃黏膜下腫瘤」才忽然「啊」了一聲,連旁邊的護士也很有團隊默契的幾乎同時「啊」了一聲😰。。。我心想「這很嚴重嗎?」,可是去年健康檢查後去門診的時候那別的醫院醫生說因為「腫瘤」只像黃豆一般大小,還不需要處理,再胃鏡檢查追蹤有沒有長大就好。我趕緊跟醫生說明這個狀況,希望壓抑著他和護士的小小驚呼,再看看他是否還是覺得很嚴重。
綜合我的狀況,醫生面無表情(對當時的我來說看起來像是。。。強作鎮定😰)的說來安排胃鏡檢查好了。
和日文老師一起「平甩功」對抗 胃食道逆流
這大醫院的胃鏡檢查要排隊很久,在等待可以照胃鏡的三個星期中,好像藥的幫助並不大,還是常常痛苦不堪,特別是第二次回診時換了一種藥,感覺只是讓症狀更嚴重。
因為醫生的「少言」讓我開始對自己超過一個月的痛苦症狀有了很多的想像,忍不住Google許多網友的分享,將自己的症狀與「食道癌」、「巴瑞特式食道」等令人擔憂的字眼連結起來;如果那陣子「胃食道逆流」的關鍵字搜尋量有暴增,那我一定貢獻很大🤭。一方面也因為吃藥沒有改善,想到之前看過的「平甩功」,有好幾位罹癌的名人也推崇「平甩功」的功用。
在痛苦到無法入睡的半夜三更便爬起來做「平甩功」,果然感覺做完後會讓嗝不出的氣舒緩一些。跟日文老師提起的時候,想不到「平甩功」也有在她的在台日本朋友間流傳,她說她也做過,只是感覺膝蓋會不舒服,還有,一次要做30分鐘,會不會很辛苦,我說不會呀,因為做的時候可以讓自己暫時忘記不舒服的感覺,是種解脫呀😭。經我提起,她也開始練了。
終於等到照胃鏡的時間了
因為選了無痛胃鏡要麻醉,所以得請老公一起陪同。
因為麻醉了,等我被護士叫醒時還很訝異已經做完了,護士說初步狀況醫生會跟家屬解釋。
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門診那位同樣的醫生,繼續延續「少言」的風格,只跟老公說食道那邊有一區域的血管分佈密集與其他部位不同需要切片才能判讀。
我完全了解老公聽完的感覺,就像我去門診時醫生和護士「啊」了一聲的狀況。我可以想像如果是同一位醫生,那省話的方式給人「無限想像」的畫面😱。
加上幾週以來時常半夜痛苦到睡不著,我開始跟老公討論,萬一切片不是好的結果,我也看開了。
疾病不會選擇善惡貧富,當它要來臨時也只能接受。人不過是萬物之中的一種,花草會枯萎,人也終有離開的一天。。。只求過程不要太痛苦就好了。我還跟老公說,如果我先走其實對我比較好,因為辛苦的是後走的那個人。。。我有癌症的朋友們都很正面的面對與生活著,真的很佩服他們!
「多一點點」的醫生出現了
等待切片報告需要再等兩週,不舒服的情況持續,吃什麼都像堵在食道下不去,實在覺得那第二次開的藥只是讓情況更糟。忍不住等到回診看報告,也忍不住等原來的醫生的門診時間,照完胃鏡的隔天實在太痛苦,一早去醫院當場掛號,想不到可以掛到下午有位之前看過在網路上口碑不錯但很難掛到的醫生。
走進診間,馬上感覺這位醫生和上一位的不同,他不是對著電腦,他在和前一位病人交代要注意的事。換到我的時候,我才跟他提到昨天剛照胃鏡,沒預期當天他就能跟我說什麼,沒想到他馬上幫我看了一下資料,然後說根據他的經驗,食道上那個血管分佈密集的狀況應無大礙,只是前一位醫生還是必須客觀地以切片的結果為準。
聽我描述我的「真的很痛苦」的狀況之後,他要我放輕鬆,不要太在意氣嗝不出的問題,注意少量多餐,而且照過胃鏡之後就可以開比較適合的藥,應該會改善了。
雖然可以看開,但幾週以來畢竟身體還是不舒服的,聽了這位醫生的話之後,頓時開朗起來。
1%法則
也許前面那位「省話一哥」的醫生,實事求是,不講沒確定的事,的確很科學,醫術也許和「多一點點」醫生相同,但是每次看完診好像我只是一次性的個例,也不再交代是否還要繼續看診,或是日常該注意什麼;省話的程度讓病人覺得面對病痛有很多的未知,忍不住一直Google資訊,越看網上的資訊心越沉。
而「多一點點」醫生,願意像對朋友一樣跟病人「多說一點點」,「多交代一點點」日常生活要注意的事,甚至看完診願意請護士「多做一點點」幫我下一次看診掛好號;讓身為病人的我感覺安心,不再會瘋狂上網Google自己做醫生診斷自己,也許就能和身體的狀況產生良性循環。
這讓我想起前一陣子看過的一篇文章「The 1 Percent Rule: Why a Few People Get Most of the Rewards(百分之一法則:為什麼只有少數人可以拿走大部分的獎賞)」,如果不排斥讀英文可以點進去看一下,是篇激勵人心的好文章。
文章中有些簡單有趣的比喻,例如商場上競爭生意,只要比競爭者低一點點的價錢或是多一點點價值的服務,那整個生意都會屬於那個「多一點點」的人,而那「少一點點」的人,在這場比價中就什麽都拿不到了(Winner-take-all 贏者全拿)。
又例如有一條馬路比另一條路「好走一點」,大部分的人都會來走這條馬路,所有的建設也會集中到這條路上來,這條馬路會變成一條比較繁榮的道路。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多一點點」醫生網路上不好掛號進去,還有他是如何贏得網路上的正面推薦評價了。
每天都要「多一點點」
日文老師比我年輕,胃食道逆流已經好了。我也比前陣子好了許多。
老公說看到我這樣他更要「戰死在沙場上」繼續工作(好吧好吧,老公辛苦了。。。),怎麼我退休後本來沒有的毛病都來了。。。
也不是吧,就是年紀到了呀。
當然,退休後感覺比上班時更容易久坐,但我這中等財力退休族已經奢侈花了錢和時間一對一上日文,不想再花時間和金錢上健身房,我還是堅信靠自己的努力,每天都做一點點,還是可以居家達到健身的效果💪:
- 每週和朋友找一個地方走走知性看看台灣之美,不是對著健身器材走動,心情會更好吧!
- 出門時走路半小時能到的距離就盡量不搭車
- 每天晚上30分鐘平甩功
- 每天早上7分鐘運動。這我覺得是挺有效率的運動,每天只要7分鐘,康健雜誌也有介紹過!之前經常偷懶,身體出狀況才促成我能夠堅持,每天要「做一點點」,先從「只是7分鐘」讓自己不應該有發懶的理由,之後再加強到連續做兩次。。。
- 胃食道逆流不該吃的東西堅持不受誘惑,每天都「少一點點」
不只是減重或是健身,自己想做的事,想追逐的夢想,每天比別人多做一點點,或是不要跟別人比較也行,那就持續不斷比昨天的自己多做一點點,日積月累也會像投資有複利效果一樣,日積月累就可以向自己的夢想靠近!
對重要的人也要每天多一點點,多一點點關心,多一點點鼓勵,像「多一點點」醫生一樣,就能讓對方的每一天都不一樣!
👍👍👍
謝謝喔~